APP下载

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研究

2020-10-21刘光志

成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生活化初中

刘光志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初中教学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变。当前部分初中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了生活化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以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结合人教版课程教材,从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以及农村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意义这两方面出发,对农村初中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措施进行以下相关探讨。

关键词:农村;初中;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

1 前言

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而言,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条件相对较差,而且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中理论化知识偏多,所涵盖的教学内容实例与农村教学环境不相符,这不利于农村学生深入学习课程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课程讲解中,以课文教材内容为基础同时,也应该联系农村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成果,促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包含学生个人、学生家庭、社会部门、国家政府以及世界等六大生活领域,每个生活领域依据学生学习难度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并围绕六大生活领域展开编排。其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编写理念,能够体现出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出当前德育研究最新成果。课程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体现在统一性主题中,注重课程教学逻辑性,追求课程综合性,以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初中教育重要组成内容,能够在学生学习能力、德育素养、思维意识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1]。

3 农村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3.1 丰富学生生活化智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能够通过自身熟悉问题,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有效了解,并且学生在获取知识问题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关联,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还可以在某种意义上丰富学生生活化智慧[2]。

3.2 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成果

关于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师应用生活化资源,可为学生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标准,引入生活化问题,为学生营造积极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这将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成果[3]。

3.3 推动农村学校教学制度发展

在农村初中教学中,学校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实行生活化教学制度,目的在于打破传统教学制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性学习氛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并未有效融入到学生真实生活当中,这使得学生学习呈现出单一、枯燥状态。由此,学校制定此教学制度,将学生平日生活情况渗透于课程教学中,促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生活与学习之间趣味性联系,这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进而推动农村教学制度有效发展[4]。

4 农村初中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措施探讨

4.1 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理,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情景内容与教学实际活动相联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从课程导入部分开始,应用“路怒症”这一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体验情绪的消极作用以及体悟情绪管理的必要性。

对此,关于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以下环节进行:首先,初始情绪情境设计,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抓手”游戏,对人体“情绪”变化进行感知,并且教师根据“情绪产生”作为评价任务,以李白、杜甫的诗歌情境作为依托,引导学生对复杂多样的情绪进行感知;然后,察觉情绪情境设计,根据“传统文化察觉情绪”,分析詩人古诗中所表达的个人情绪;最后,辨析情绪设计,教师设计思想感悟活动,通过探究“学生面对考试的表现情绪”的情境体验,引发学生思考情绪对于人们生活上身心健康的影响[5]。

4.2 优化生活化教学资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限制性的课程教学时间内,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生活化教学资源,确保能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深刻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日常生活活动”展开,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讲述真实故事,再学生讲述之后,教师依据学生讲述话题正式展开课程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个人实际化生活情况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营造积极课堂教学氛围。

除此之外,教师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可以从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入手,将社会问题以及社会现象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揭露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法治问题,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公共利益讲解”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社会公共场所中形形色色人们的行为入手,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公交车上不为老年人让座,随地乱扔垃圾等现象,引导学生具有正确地思想道德观念,并且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情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养[6]。

4.3 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和显示,课外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较为感兴趣活动之一。对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积极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应用课堂之外知识激发学生产生强烈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崇尚法治精神”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带领学生观看与我国法律制定、实施相关的历史事件,并从行为实践中引导学生对法律知识产生探索欲望。又如,学校与公安机构以及相关行政部门沟通,允许学生到相关法政单位进行参观。对此,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课外实践活动能够避免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性,应用行政部门中不同信息传递形式,促使学生对宪法知识思考,并依据此条件促使学生能够收获到课本之外的独特感受[7]。

4.4 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

在新型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规划,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其中,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目前初中教学阶段课堂时间一般控制在四十分钟,而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知识点讲完,因此,学生可能由于理解能力较差或者接受时间有限的原因,导致对所有的知识完全理解和掌握是有些困难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后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对堂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后作业这部分生活化,从生活实际出发,可以运用生活的现象和问题布置作业,让课后作业更灵活、内容更丰富。例如教师在讲完《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自己查找资料或者询问父母,得出网络的优点和弊端,并总结出应该如何运用网络,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作业形式相比于传统的作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养成[8]。

5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结含学生个人、学生家庭、社会部门、国家政府以及世界等六大生活领域,能够体现出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出当前德育研究最新成果。其中,农村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生活化智慧,也能够提升教师教学成果,还可以推动农村学校教学制度发展。对此,在本文研究中,对于农村初中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措施探讨,提出了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优化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等措施。最后,希望农村初中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从多个角度着手,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优化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并深化理解课程内容,从而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高效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茶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02(10):102-105.

[2] 陳维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实现策略[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03(23):105-107.

[3] 王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8,12(3):203-205.

[4] 卢自录.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神州,2017,02(26):96-98.

[5] 李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19,02(16):112-113.

[6] 张敏.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高考,2019,02(9):102-104.

[7] 谢燕原.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12(6):33-34.

[8] 王日永.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人生十六七,2018,11(31):78-80.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制生活化初中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法制意识教育研究
上好《道德与法制》课的思考与实践
让农村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更高效的几点尝试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