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思考

2020-10-21陈丽珍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9期
关键词:明确目标创设情景朗读

陈丽珍

【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重视并加强朗读技能的指导及朗读活动的训练,让语文课堂因为朗读而变得美丽且灵动。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朗读 明确目标 创设情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9-049-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不可缺的。《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经提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并加强朗读技能的指导及朗读活动的训练,要以读为本。那么,在这一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活动呢?

一、明确目标,下达朗读的任务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喜得成就,课堂里已然读书声琅琅起伏。但是,细察之下,却会发现另有端倪,虽然课堂中的读书声不断,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看似全情投入,但是,他们并没有随着他们朗读的反复进行而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理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朗读前,没有接收到一个明确的要求,他们只是在教师驱赶下为完成“读”而读,他们甚至只是在进行着机械的“念叨”,根本没有用心去读,没有用情去读。学生朗读水平怎么可能提高呢?

因此,教师在教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弄清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顺文章的句子,读懂文章的思想等等。学生只有结合老师的要求,有目的性地进行朗读活动,才能读出实效,才能够提升朗读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一篇新课文时,会这样给学生提出明确又具体要求的:课前自读课文3遍以上:一读,圈划生字词及不理解的字词,并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二读,划出自己最喜欢读、读得最好的语段,并读给同伴听;三读,划出最难读顺的语段,然后多读几遍,读到熟悉为止;在课堂上,我则会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文章主要人物、概括主要情节、划出关键语段等等。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任务,学生必然就会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久而久之,他们读书的方法与技巧也就掌握了,朗读的好习惯也就养成了,朗读的能力也就随之提升了。

二、创设情景,激起朗读的情绪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课堂里的朗读活动单一呆板的话,学生的朗读是毫无情绪,毫无生气,更是毫无成效的。因此,在课堂中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来,结合课堂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地引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情境,以激起学生朗读的情绪,让学生愿意读、乐于读、争着读。

记得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我一边展示长江山水、春秋冬的奇异景象,一边解说画中风景,待学生的心思被吸附到三峡的奇异意境中时,我缓缓地说:“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已经到了三峡,乘着木筏感受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静待几十秒后,我接着说:“有哪位朗诵家来为我们配诵一曲文字呢?”瞬间,学生的眼睛亮了起来,都渴望成为图文的配诵者,于是他们都愉悦、激动地争着、抢着来朗读,也因此而喜欢上了朗读。他们朗读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三、予以时间,确保朗读的量与质

审视现在的语文教学,基本处于一种为应付不断袭来的各种考试,教师不停讲,学生不停练的状况。教师生怕自己不讲,学生不练,就考不到好成绩,于是,语文课堂就这样被“讲、问、答、练”挤爆了,学生朗读的时间就这样被牺牲了,所谓的“朗读活动”只不过是一个过场。如预习朗读,教师们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读顺课文。但是,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连一遍课文都还没来得及读完,教师就叫停了这场朗读活动,急匆匆地进行下一个环节,“朗读”只是呈现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个形式罢了。

古人有云:“书要苦读,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可见,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最好手段,也是增强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重要途径。但是,朗读能力并是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它是一个需要勤读多思、日积月累的从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但是教师却总是急于收兵,把朗读做成了个“读”样子,草草过场。这样,无异于把学生的朗读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推向死胡同,这又怎么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呢?

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完课文,读熟课文,读透课文,直至读出感觉,读出情趣,最终,读到自己情思与作者情思融一体。那么,朗读的时间从哪儿来呢?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大胆舍弃机械繁琐“讲、问、答、练”,“大方”地把时间让给朗读。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只有多读,才能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这样,学生朗读的量与质才能得到保证,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语文成绩也才能够提高。在我的课堂中,我的朗读活动是这么做的: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安排专门的朗读时间,利用早读、班级微信群进行专门的朗读训练;开展了“课前5分钟”的朗读活动;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由浅到深地朗读,直至学生读出意味,读出要旨,读出语言之美。

四、均衡机会,扩大朗读的面

任何一个班,学生的水平、能力都会存在差异,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在观摩过的语文课例中,我发现,在朗读互动中,教师们往往只是把目光盯在几个优秀学生的身上,读来读去也就那三四个同学,大部分学生在整节课堂中,只是充当着看客,他们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一次朗读亮相的机会都没有,完全是个局外人。这样的朗读现状,又谈何提高朗读的教学质量,谈何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呢?

教师在进行朗读活动时,要兼顾每一位学生,扩大朗读的面,让每位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教师要根据朗读内容的复杂与难易程度的不同,根据朗读活动要求的不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朗读任务,为每位同学创造朗读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获得参与的快乐,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所有的學生就能在这种快乐与喜悦中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了。

我在“课前5分钟”的朗读活动中是这样安排的:前1分钟,单列学生给双列学生朗读;接着1分钟,双列学生给单列学生朗读;中间2分钟,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大声朗读;朗读的素材,不作限定,故事,诗歌,散文,课本上的文段,或者作文选上的佳作佳句,只要是内容健康的,自己喜欢的,都可以;最后1分钟,师生点评。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每个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朗读,他们认真准备,乐于参与,渐渐地,他们就在这样的朗读活动中渐渐成长起来了。

总之,朗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发展思维,激发情感,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手段,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思考,让语文课堂因为朗读而变得美丽且灵动。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19977)】

[ 参  考  文  献 ]

[1]洪镇涛.以读为主: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及策略[J]河南教育(基础版),2008(1):35-37.

猜你喜欢

明确目标创设情景朗读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浅析从母语思维走向英语思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