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吉林市宜居社区评价标准研究
2020-10-21赵雪王茗潇石佳张圆圆李朔
赵雪 王茗潇 石佳 张圆圆 李朔
摘 要:本文利用调研数据,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得出宜居社区的标准.又以吉林市7个社区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2,实施10分制,得出分值,通过计算排序得出这七个社区在宜居社区标准,进而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宜居社区 层次分析模型 评价标准
引言
21世纪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宜居社区更是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众多城市开始将“宜居”列为城市发展的目标。社区随着单位办制度的消失,逐渐成为城市以及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载体。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已不仅仅关注于自身的发展,同时对生活环境、文化休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社区建设,提高生活质量,早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在宜居城市理论上,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便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在本质上,是城乡规划、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交叉综合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践应用研究中发展与完善这一学科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几次关于人居环境的学术会议,规划与建筑学、地理科学、生态学等领域从事人居环境研究的组织与活动逐步增多,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得到了重视。
一、吉林市宜居社区建设
1.社区建设的生态平衡理论
社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包括生活水平和福利的持续增长、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社会的稳定等方面。社区建设不能单纯考虑经济建设,还应考虑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结合社区环境与所要达到的功能需求,创造一个平衡的状态,加强系统与外界支持系统得联系。
当把社区看成一个功能整体时,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即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各组成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非简单的组合,而是找到三者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在规划中充分运用系统性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兼顾三者的整体性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层次和相互关联。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社区所在的环境容量问题,例如社区的规模,容积量,环境承载量等,不能够超负荷进行社区建设,应有一个合理的密度控制,避免因解决目前居住困境而在未来若干年后造成新的困境,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在社区建设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人工与自然相结合起来,达到社区与自然完美结合。社区应尽量增加通风、采光、日照等生态因子的质量,尽量减少生態因子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合理设计居民的居住环境,将更人性化的设计呈现给居民。
社区建设的生态理论为宜居社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由生态理论可以得出宜居社区的相应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指标所占权重。
2.宜居社区建设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宜居社区的建设应与社区自然环境相结合。了解社区建设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外部环境对社区建设的影响,自然因素为城市宜居社区的建设提供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生物资源等,而这些自然资源则影响着社区的发展方向以及社区功能的建设。
(2)政府政策
政府是宜居社区的建设的推动者和主要建设者,各地的政府政策以及政府对城市宜居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对城市宜居社区的创建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3)社区现状
现有社区的状况对于宜居社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城市的社区建设现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城市社区今后的发展.在现有社区建设的基础之上根据城市以及居民对于宜居社区的建设的意见以便建设更好的宜居社区。
(4)价值观
人们的价值观与宜居社区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价值观既能促进也能制约宜居社区的建设。因此培养人们的宜居意识才是促进宜居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宜居社区建设的评价标准
1.宜居社区评价标准体系建立的原则
宜居社区的评价标准应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社区的真实情况。选择指标时应保证所选指标的可操作性,而指标的选择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达到不同社区之间对比参照的效果,同时又要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区宜居标准的动态变化,使得不同社区之间有比较性,从而完善宜居社区的建立。
三、建立中国城市宜居社区评价标准层次结构
通过建立层次结构,然后计算得到的权重,能够计算出社区是否符合宜居社区的标准。根据权重可得到七个社区(万科、中海、鸿博锦绣、万达、卢瓦尔小镇、星光江城、北大一区)总分数分别为6.727、5.930、6.734、5.446、4.817、3.989、3.845.即按宜居指数排序为鸿博锦绣、万科、中海、万达、卢瓦尔小镇、星光江城、北大一区。
结语
(1) 中国城市宜居社区评价标准所选指标为: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指标、社区保障指标、社区环境指标、社区设施指标、社区管理与服务指标、社区文明指标。
(2)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所选指标的权重为:0.134, 0.168, 0.061, 0.402, 0.080, 0.156.
参考文献
[1]李丹妮.我国城市宜居社区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7).
[2]龚芳,陈秀明.基于城市分析法的中国宜居城市评价[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6,(12):145-147.
[3]刘备羽.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7,(1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