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2020-10-21陈长利
陈长利
摘 要:理解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理解向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在实践中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公式的推导与简单应用,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认知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两角和与差 余弦公式 推导与证明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我们要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我们还要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找出公式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的系统记忆和运用。
二、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向量数量积的概念 2.向量数量积坐标运算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答问题1、2,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问题探究]
引例:如图:已知P、Q为角45?,30?终边上的点,OP=3,OQ=2,
问题1:求点P、Q的坐标。
P(3cos45°,3sin45°)
Q(2cos30°,2sin30°)
設计意图:通过特殊例子,根据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和坐标运算可以得出:同一种运算,结果一样。并引导学生发现两边的6可以消去,为下面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问题3:这个等式是否具有一般性?(让学生自己写出结论)如果把上式中的45?,30?分别换成任意角α ,β,则cos(α -β)=cosαcosβ+sinαsinβ是否成立?这需要证明,怎样证明?
[公式推导]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OX轴为始边,作角α,β。在α,β终边上分别取因为等式与向量的长度无关,为了运算的方便,我们引入单位圆。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单位圆,要和学生讲清楚。(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师生共同完成)
得出结论: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公式记号Cα-β
设计意图:在坐标系中找到差角的几何表示,引导学生试探采用向量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体会到向量的工具性作用,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公式深化]
探究cos(α+β)的公式
分析:把公式Cα-β 中的β换成-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总结: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老师设问:(1)公式成立的条件?(2)公式有何结构特征?如何记忆?
学生回答:(1)α,β ∈ R (2)公式的结特征:归纳为“余余正正符号反”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对公式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对公式进行深挖掘,显示其“辐射”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联想能力,优化思维品质。
[公式应用]
例1(1)求cos105?及cos15?的值
(2)cos20?cos25?-sin20?sin25?
(3)cos(α+β)cosβ-sin(α+β)sinβ
设计意图:公式的正用,逆用。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或差,可以求值或化简。
设计意图:此例题教师在黑板上形成板书,学生规范思考,规范步骤。
例3 证明:cos(π-α)=-cosα
设计意图:找出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与诱导公式的关系,公式的应用——证明,并进一步熟悉公式的特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为公式的灵活应用作铺垫。
[归纳小结]
知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及其推导。
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思想。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地认识,并点出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作业布置]层次一 练习A 层次二 练习B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三、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结果很重要,我们更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老师或者学生经常忽视这一点,只片面地追求一些结果和结论,而本教案着重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在证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引入单位圆,本学案讲得非常清楚。
2.在讲例题时,教师要率先示范,学生规范思考,规范步骤。讲完例题后及时总结反思,培养学生及时梳理知识,总结反思的习惯。然后练习,及时巩固学过得知识和方法。
3.本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