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10-21

关键词:国有资产资产信息化

刘 静

(合肥工业大学 财务处,合肥 230009)

人类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云计算、大数据、计算机、物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效率不断提高,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加快。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国家对高校投资力度加大,全国高校纷纷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支撑条件。信息化利用统一的技术平台,用标准化的数据和规范的操作业务流程,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国有资产的管理状况,这不仅有利于管理层有效监控,还能使国有资产管理相对透明化。2013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规程》(财办〔2013〕51号)[2],从基础管理、数据管理与应用、事项及流程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提升国有资产使用绩效,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国有资产管理工程实施方案》(工信厅财[2016]49号)的通知[3],通知中指出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17〕9号)[4],再次强调:“高校应统筹设计、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充分考虑国有资产监管要求、内部控制环节、现有设施资源及未来业务发展变化,持续优化管理信息系统”。2019年教育部开发并启用了“教育部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高校国有资产特点迫切要求其实施资产管理信息化

高校国有资产为高校师生提供公共服务,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物质保障,是评价和体现高校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资产数量大、价值高 伴随着高校扩招、校区合并和新校区的建立,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和价值在逐年不断增长,一方面表现在高校房屋数量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体现在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服务于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随着高校“放管服”改革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科研项目加大投入力度,这些年为完成科研项目而购买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数量也在增多。以下这张图反映了某高校近年来资产数量和价值增长情况:

图1 2016-2018年某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和价值增长图

(2) 资产存放地(使用地)比较分散 校区合并和新校区的建立,每个校区都有大量资产,甚至某个资产领用人名下的资产分布在不同校区,这无疑给高校资产清查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

(3) 资产类别多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学校固定资产按其性质分为十六类: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工具及量具和器、家具、行政办公设备、被服装具和牲畜;按照我国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第四十条有关规定,将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教育部和财政部都对不同资产类别编制出一连串阿拉伯数字代码,据统计教育部编制的资产类别代码共有18 599个,财政部编制的代码个数是3 791个。每年年初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都要求高校上报国有资产报表,不同监管部门对资产类别统计口径有所差异,为了按时准确完成报表数据的上报工作,就必须要求在日常资产管理工作中,登记的每条资产信息既能反映出十六大类资产分类又能体现出六大类资产分类。

(4) 资产来源渠道多 高校国有资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1)国家财政拨款和直接调拨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形成,其中财政拨款是主要的渠道,高校每年都要依靠财政拨款来实现资产的积累和更新。国家直接调拨的无形资产有调拨给高校使用的土地等。(2)事业收入形成,高校通过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事业收入、或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收入等其他收人形成的资产。(3)高校以单位名义接受个人或组织捐赠形成的资产。(4)其他途径取得,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确认为高校的资产。

(5) 使用方式或方向多样 高校国有资产大部分是用于满足教育、科研和行政服务,但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和盘活国有资产,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情况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审批程序,可以从事出租、出借等活动。

面对日益增长复杂的国有资产,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仅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或计算机单机辅助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反应迟缓、程序烦琐、资产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无法保证资产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不利于合理优化配置国有资产、不利于资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上报,不利于高校进行资产清查等工作。引入“信息技术、资产管理”的思维,让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资产管理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用创新的思维改变高校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改变教职工使用资产、管理资产的观念,改变资产使用人员频繁跑到资产部门去“办理”资产业务的模式。

2.满足《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对高校国有资产计提折旧和摊销的需要

自2019年1月1日起,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在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执行,要求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面对庞大的资产数据,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和依靠Excel电子文档来计提每月的资产折旧或摊销数,不仅会加重工作人员负担,还会影响折旧数据准确度,不利于政府成本会计核算。

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各种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标准化登记,根据资产的自然属性、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内在要求,建立各项指标的量化模型,科学全面地分类统计和分析资产,达到对国有资产实现动态管理和监控目标,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已逐渐融入国有资产管理中,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能满足资产验收建账入库、资产使用、变动(价值增减、调拨)、资产处置(退库、报废、转出)等日常管理需求。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或计算机单机辅助管理模式相比,已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就目前而言,各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并不算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程度也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不够完整

多年来大部分高校国有资产由多个部门承担管理职责即实行“分头管理,各管一块”的多头资产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

(1)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办公、科研、教学房屋及构筑物、家具的管理和资产报表填报上报工作;(2)总务管理部门负责学生公寓、教师住宅、动植物资产的管理;(3)图书馆负责图书资料的管理;(4)党政管理部门负责学校校名及名誉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5 )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管理;(6)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从表面上看能实现职责划分,但由于部门间统一领导力度不够、各自为政,各部门管物和资产登记、账物分管,再加上各部门间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沟通,使得国有资产信息登记、更新不及时,造成账物不符等现象,影响到导入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不够完整,未能真实地反映资产存量。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财务核算信息系统对接程度不够

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财务核算信息系统运用的是不同开发商提供的产品,其系统各成体系,系统间的融合性与兼容性很低,对接程度不够。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系统对接不够表现为:(1)国家拨款、财政预算资金是高校国有资产形成的主要来源,高校资产的配置包括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中,资产存量是高校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系统几乎没有实现对接,预算系统无法了解资产存量信息,直接影响预算编制时预算资金对资产配置的公平性、合理性,使资产配置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对资产的配置随意性大,出现资产配置超标、超编现象,降低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无法实现“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调整存量”的资产配置目标;(2)由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系统没有实现对接,会容易出现将资产处置收益不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内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对接不够表现为:(1)正常情况下财务核算系统会依据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审核后推送的资产数据办理资产入账报销业务,但由于两个系统对接程度不够,有时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驳回的资产业务却在财务核算系统办理了入账报销,使财务账与资产账不符;(2)对于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办理完的资产处置业务,系统无法推送至财务核算系统完成销账业务处理;(3)从2019年开始高校对资产计提折旧摊销,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却不能将资产折旧摊销数据推送至财务核算系统直接入账,而是每月财务核算部门根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送的折旧摊销数据纸质材料办理资产折旧摊销入账,这就使财务核算部门无法判断折旧摊销数据的准确性,容易造成成本核算不实。

3.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资产数据使用、利用率低

由于高校校内管理信息系统多,且独立性强,互通信息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商没有与校内其他系统开发公司一道研究开发出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的资产数据,也没有将其纳入到学校云计算数据中心,所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储的资产数据信息无法为其他各部门提供资产购置需求和论证等服务[5],资产数据共享使用利用率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外尚未与教育部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国管局决算报表上报系统、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报表系统实现对接,导致在国有资产报表上报时,数据工作量大、重复性工作多。

4.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信息化意识淡薄

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形成,长期以来在高校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物轻管”资产管理思想,资产使用人只重视购买而对资产的日常使用状况不甚关心,且高校对资产管理队伍配备重视不够,目前高校资产管理队伍主要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和使用单位的兼职资产管理员担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计算机或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受传统资产管理观念束缚,在日常的资产管理过程中只关注实物管理而忽视对资产实际价值的管理,只关注资产数据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录入、记录、存储,对资产在时间价值过程中产生的贬值和增值不甚关注,不会利用资产大数据平台信息对资产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利用,无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无法实现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有效监督管理。使用单位的兼职资产管理员一般身兼多职,平时日常工作中还要负责本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并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甚至有些资产管理员自己对资产管理规章制度都不熟悉;此外随着人员流动的频繁,兼职资产管理员经常更换。

三、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体制和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制度

管理学上认为,管理必须有一个主体,多头管理会引起管理体制混乱,为了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多头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体制。高校可以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国有资产管理一级部门,统一协调监督管理;学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管理、学校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由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其都作为资产管理的二级部门;资产占有使用单位(学院、科研所、行政机构等)、资产使用人(教职工等)作为三级管理单位或责任人(资产管理创新体制模式图见下所示)。这种逐层逐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彼此之间有清晰明确的权责划分,可以克服实际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实现统筹规划和持续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图2 资产管理创新体制模式图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根据《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6]、《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192号)[7]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495号)[8]等规定,立足于本校资产管理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校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等,但仍普遍存在标准、规范不明确,办法、制度涵盖不全面,难以满足日常资产管理信息化需求的情况。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实施后,应建立从资产采购、验收、使用、调拨、维修、处置等环节资产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并使其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为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明确的审批流程,促使资产信息化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强烈的资产管理意识和高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是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形成“物物有人管、人人都管物”的资产管理意识,各级领导应当将资产管理工作置于一个较高位置。首先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宣传教育力度,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开展资产相关业务培训,不仅要使资产管理者、更要使资产使用者深刻地认识到高校国有资产权属的特殊性,提高其资产管理意识。其次,《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9]。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离不开专业性、技术性强的操作人员,高校可通过设立科学的选拔机制,选拔出既掌握一定信息化技术又懂资产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性资产管理人员,他们需懂得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找出国有资产数据之间的因果关联性和客观规律性,能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性建议;同时资产占有使用部门也要选择工作能力强、精通资产管理业务的人员担当部门资产管理员。最后,积极组织各级资产管理人员学习上级主管、监督部门下发的文件精神和规章制度,参加教育部等监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活动,利用机会到兄弟院校学习经验;只有通过学习和培训,吸取新的理念和方法,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为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人和”条件。

3.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可以在校园网上运行的管理系统,应是科学的资产管理思想与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的实际运用,能够满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不同应用层级办理日常资产业务流程化、协同化等需求;系统应具有强大的功能,包括资产验收、入账、变动、处置、清查、统计、分析、账表、产权登记、上报数据等,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及监管目标。

其系统功能设计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图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图

第一,深度对接、深度融合、信息共享,加强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平台建设。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在资产入账、增减值、处置和计提折旧环节的对接深度,并实现资产账和财务账时时对账功能;实现与预算系统无缝对接,通过系统能够了解各部门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建立资产配置标准,盘活存量资产,编制符合高校发展的资产预算增量;实现与人事系统对接,使人员信息、机构部门信息保持一致;实现与公房管理系统对接,使资产的存放地实时得到更新;实现与教育部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无缝对接,方便高校在监管系统线上办理资产管理事项申报、各项报表上报、统计工作;实现与国管局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平台系统的对接,完成每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决算报表数据上报工作,即借助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直接生成相关报表、完成数据上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需求。第二,搭建闲置与待报废资产调剂与处置平台,加强高校内部部门之间资产调剂、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同时防止资产流失与浪费、规范资产处置行为,并逐步建立资产报价交易体系,以实现处置资产的网上公开竞价拍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三,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根据系统中资产价值、类别等参数,自动生成共享共用的大型仪器设备清单发布到平台中,避免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第四,开拓资产重要指标监控预警提示功能,及时提示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异常变动信息,促进国有资产规范管理。第五,提供资产清查功能,实现资产领用人在线自主清查、单位清查、资产管理部门随机抽查,完成资产盘点,核对资产账与实物账,为部门预算、决算编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第六,实现全方位、多口径资产查询、统计、分析功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第七,创建微信服务平台,通过绑定微信和关注公众号,接受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发布的通知和办理相关业务,提高高校师生服务满意度。

4.实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否则就不能考核管理者、使用者在资源使用上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同时,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施信息化后,对国有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资产从开始配置到最终处置,都留下清楚明白的痕迹,这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是指使用科学量化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对资产管理中国有资产为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事项进行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客观性:能真实的反映高校国有资产利用状况;主导性,指标的选取和考核能对高校资产利用起到主导和引导作用;可行性:指标数据易于收集整理,数据结果易被人理解;系统性:各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综合性体现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绩效水平。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国有资产使用效果等方面选取指标,将其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开发“绩效评价”模块,真实客观地反映国有资产管理成果。良好的国有资产绩效评价能够提高高校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效益和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够提高国家对高校的投资力度,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高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资产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试析烟草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