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文化内涵探讨

2020-10-20党政

商情 2020年41期
关键词:方位词文化内涵

党政

【摘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所表达的方向意义是很明确的。本文从方位词“东、西、南、北”的 概念义出发,结合古人对太阳的观察和感受,进行文化认知讨论,探究其生死、兴衰、尊卑、阴阳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关键词】方位词   概念义  文化内涵

一、引言

生活在时空之中的人类,经常需要对时空进行定位,方位词便理所应当地承担了这种表达空间方位的定位功能。汉语中的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是表示方向、位置概念的词汇。从类别上看,方位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单纯词诸如“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里、外、中、内、旁”等,合成词诸如“上下、前后、里外、东北”等。

汉语方位词作为词汇中的一部分,不仅表示方位空间概念,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它可以反映中国的地理特点,反映古时男女有别的观念,反映我国古人传统的阴阳观念,也可反映出在我国森严的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压迫之下所产生的尊卑意识,这些都蕴涵、渗透、隐含在汉语词汇所折射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方位词与传统文化

(一)方位词反映地理特点

首看“中”。古代的“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居于周围的“四夷”之中而得名,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次看“东”、“西”、“南”、“北”。我国有不少以地、山、江、河、湖为界而划分出的行政区域,如“湖南”、“湖北”以洞庭湖为界,“河南”、“河北”以黄河为界,“山东”、“山西”以太行山脉为界,“广东”、“广西”以广信县为界;再看“上”、“下”,由于我国的地理特征为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山地、盆地,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由西向东呈阶梯状,所以往东行叫“东下”,往西去叫“西上”,同理也形成了“北上”、“南下”的说法。

(二)方位词反映尊卑意识

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政治、经济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等级制度有关,所以方位词也带有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即尊卑意识。在封建帝制时代,帝王至高无上,皇帝又有“皇上”、“圣上”之称,大臣们则卑称为“下臣”、“下民”,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卑微低下。

(三)方位词与阴阳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互相对立的事物我们称之为“阴”、“阳”,阳为生,阴为死。汉语方位词也是互相对立的,根据太阳升起之向,东属阳,与东相对的西是太阳落下的方向,属阴,根据光照是否充足,南为阳面,北为阴面。一东一西,一南一北,体现了我国特有的阴阳观念。

三、“东、西、南、北的概念义及其文化蕴涵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语言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下面以四个方位词的本源研究为基础,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探讨这四个基本的方位词除了表示空间概念之外的尊卑、情感、阴阳、象征色彩,进而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蕴涵。

(一)东

“东”的甲骨文象是太阳升到高空照射树木,与“重”(太阳)是同源字,《说文解字》云:东,移动。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官溥的观点认为,字形采用“日、木”会义,表示日在树丛中。故所有与东相关的字,均采用“东”作为边旁。即可理解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东”。

1.“东”的地理视角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东风压倒西风”原本指封建大家庭里存在对立的两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现多比喻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中国人喜欢东风胜过于西风,之所以有这种观点,是因为中国的地理特征是东南环海,海洋把温暖的的东风送到陆地,生命从寒冬中苏醒,万物生长,古人方才开始生机勃勃的农事耕作,即“东作”。孔传:“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东作”并非指东边的耕作,而是指春季的农业生产。

2.“东”反映伦理尊卑意识

万物生长皆始于阳,太阳给人们送来了光明、温暖和勃勃生机,而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向,因此古人对东方产生了一种尊崇心理和虔诚的敬意,甚至向东而祭,绝大多数先民往往以东为尊、以东为大。

古人对座次也十分重视,反映出了以东为尊的观念,当宾客入座时,主人一般安排宾客居东而座以表尊重,反之则是不将其作为尊客来对待的表现,《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鸿门宴上,刘邦本应该以宾客的身份坐在东边的首位,却被项羽视为俎上鱼肉而安排在地位最低的北向,并不将其作为贵宾来对待,这种非礼的座次体现了项羽自负和高傲的性格。

3.“东”的情感喜悲

正如诗词歌赋中作者喜欢用物象来表达思想情感一样,汉民族也常用东西南北结合春夏秋冬来展现人的情感喜悲。在古人的心中,万物皆有神并由神主宰,由于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给人们送来阳光与生机,人们方才有暖可享,有食可采,春自东生,因此“东”象征着生命,古代司春之神都从东,如“东君”、“东帝”、“东后”。在唐诗宋词中,“春风”总是被说成“东风”,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唐代李白《落日忆山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这些诗词歌赋共同呈现出一幅春日万物生长的画面,所蕴含的情感信息也多为欣喜和希望之情。

(二)西

“西”的甲骨文象一支翎毛形,《说文解字》云:西,鸟在巢上。日落西山时鸟归林栖巢,所以用作“东西南北”的“西”。所有与西相关的字,都采用“西”作边旁。棲,这是“西” 的异体字,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妻”作声旁。卥,这是古文写法的“西”字。卤,这是籒文写法的“西”字。即日归于西方。

1.“西”的地理视角

与东相对,中国的西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封闭,西风远不如东风温暖,多是寒冷、凛冽,带有一丝凉意的。因此从地理环境的视角来看分析“西”,“西风”蕴含着“寒”、“阴”等内涵,古人也并不对西怀有崇高的敬意。

2.“西”反映伦理尊卑意识

西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太阳西沉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万事万物将进入相对黑暗和阴冷的状态,因此古人忌讳“西”,认为“西”是不祥之向,在东方带来生机与活力之时,古人愈发坚持东尊西卑,这种观念影响着古人的座次、居住等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座次礼仪以西为卑,《大戴礼·武王践祚》:“师尚父亦端冕奉书而入,负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师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有客人来访时,主人按照古人室内座次礼仪,一般将客人安排在面朝东或南的位置上,以表示尊敬。而主人则坐在面向西或北的位置上,以表示卑下。

3.“西”的情感喜悲

既然中国人把“春风”称之为“东风”,按照对称规则,那么“秋风”自然就是“西风”,在汉民族文化史上,逢秋而悲是很常見的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蕴。《古诗十九首》:“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这些诗词歌赋中不难发现,“西风”这一意象是萧瑟荒凉、人心悲伤的象征,往往跟衰老、悲伤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又“西”是日落之向,意味着黑暗、寒冷和不祥的开始,因而古人常用“西”表示死亡之所,“上西天”、“西归”、“西迁”,这都是死亡的委婉之辞。

(三)南

《说文解字》云:南,草木到了南方,则花繁叶茂,有枝茎可胜任。南方向阳,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万物茂盛,故南方为阳面,取“任养万物”之意。

1.“南”的地理视角

在小农经济的时代,古人对太阳有着一种执着的偏爱,认为万物生存都离不开太阳,更不用说对他们至关重要的农作物的生长,农田又被称为“南亩”、“南陌头”、“南园”,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之所以与农作物的生长休戚相关,是因为我国南方纬度低,受太阳直射,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草木枝繁叶茂,由此古人认为南方宜为生养之地。

2.“南”反映伦理尊卑意识

古代以面朝南方为尊位,君主临朝时朝南而坐,意即吸取天地之精华,广纳南方生养之气息,以拥有更强的力量来掌控四海,加强中央集权。《易·说卦》中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坐北朝南为尊位,古时君王朝见大臣皆面向南方因此存在“南面称孤,面北称臣”一说。

古人的座次礼仪除了有东西分尊卑外,南北也各有以为,唐代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十五:“贵人居南苍,寒士栖北里,富翁为东临,贫者在西舍”,东南与富贵相伴,西北与贫寒相随,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的四方尊卑的观念。

3.“南”的情感喜悲

与东一样,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悉心观察,最后总结出朝南的事物往往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于是认为“南”意味着希望,是生养之所。陶渊明《咏贫士》:“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南北对举时,美好的事物总是属于“南”,因为南方阳光充足,农作物生长态势良好,收成也很喜人,因此在一些诗句中,古人常用“南”来表达自己对温暖舒适的地方的偏爱。

南方主生,人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草木的葱葱郁郁相似,故南又有着富贵、长寿的象征意义,人们经常用“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来祝寿。汉语中“南山”象征着长寿。

(四)北

在甲骨文里,“北”字象两个人背对背。《说文解字》云:北,违背。字形采用二人背对背会义。所有与北相关的字,都采用“北”作边旁。北方背阳,日照时间短,热量不足,故北方为阴面。

1.“北”的地理视角

我国北方纬度较高,日照时间短,生长期短,阳光不充足,热量不足,所以北方恰与南方“生养之地”的象征意义形成鲜明对比,北方寒凉、阴暗,在古代,北方被认为是阴间地狱的方位。

2.“北”反映伦理尊卑意识

由于古人崇拜太阳,南向为尊,北向为卑。

“北面”有两个意义,一是泛指晚辈臣下之位,对人称臣,古代礼仪,君主朝南而坐,臣子面朝北觐见,所以有“面北称臣”之说。二是指学生敬师之礼。老师面朝南授课,学生面朝北听。如《汉书·于定国传》:“定过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之礼”,“北面”即学生之礼。

北面既是称臣,称臣由败而至,所以古汉语中“北”多表示“败”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感慨:“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败北”,在战时可谓颜面丢尽。

3.“北”的情感喜悲

北方幽暗、寒冷,古人认为与死亡有关,南主生,北主死,所以北方是死亡之所,是收殓幽藏之所,因而常常跟衰老、悲伤联系在一起。苏轼《三月二十九日》:“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这一点,“西”和“北”性质相同,都有死亡、阴暗、寒冷的特点,南北并举,南喜北悲。

自古以来我国政治中心多为北方,因北风寒凉,病害万物,所以古诗有时也以北风比喻君主暴虐之政,由此可见,古人对北心生畏忌。

四、“东、西、南、北”文化蕴涵的特征

(一)相互对称

人们根据对太阳的观察和感受确定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东为日出之向,西为日落之向,南为向阳,北为背阳,东、西依据太阳东升西落对称,南、北依据太阳是否直射对称,因此人们在认识四方时,只需确定一方,便可根据这种对称性推测出其他方位。

(二)历史传承性

方位词在最初只表示方位意义,在长期使用中经过积累、沉淀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语义,即表阴阳、尊卑、情感喜悲等,它是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逐渐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样也就决定了方位词文化语义的一个特征一一历史传承性。

(三)相对稳固性

方位词的文化语义一旦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确定下来后,不能随意变更,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如尊卑说、阴阳说这是自古就有的,与汉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群体约定俗成后具有相对稳固性,这种稳固性有利于汉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五、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在其本义和来源上各有其依据,体现了我国先民在观察和分析事物时的原始性特点。看似平凡的方位词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认知内容,在地理视角上表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在伦理尊卑意识上体现出先民的价值取向并沿用至今,同时在阴阳观念上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范庆华.“东、西、南、北”及其文化内涵[J].汉语学习,1991(2).

[4]张雪芹.“南”字溯源及其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家,2006(2).

[5]李平.浅析具有中国特色的方位文化[J].语文学刊,2009(7).

猜你喜欢

方位词文化内涵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
动物们的聚会
幼儿汉语方位词习得研究的进展与困惑
图形背景理论在方位简单句中的应用研究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汉语方位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