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用性文本彰显教学价值
2020-10-20袁莉
袁莉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除了众多经典的文学类作品之外,还编选了大量的实用性文本,比如说明文、说理文、应用文(通知、寻物启事、调研报告、书信)等。实用性文本与一般性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策略有所区别,因此教师要摸准儿童学习的基本学情,从儿童的立场来确定目标、研制内容、遴选策略,真正为提升儿童的阅读助力。
一、在实践中提升实用价值
由于实用性文本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信息,很多教师容易将其看成是信息资源的集中地,导致教学成为科学课、知识信息课,将机械、生硬的训练充斥在课堂中。语文教学一直都在积极推动“华丽地转身”,因此要将教学的中心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向关注表达层面,要真正地“用课文教”,而不是在“教课文”。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实用性文本中的知识信息,将其作为语言实践活动的资源,真正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
比如,在教学《太阳》一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和相关的数据信息,让学生对文本知识进行了解,思考该如何利用掌握的文本信息。为此,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邀请学生做青少年科学博物馆的讲解员,对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介绍与太阳相关的知识。这一情境的设置,将教材中的课文转变为“讲解员”的介绍,文本中的信息也就成了他表达的资源。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机械生硬地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在理解和吸收了信息之后,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感知与思考,从而推动实用性文本的使用价值,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在品味中提升实用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用性文本的语言与文学类文本的语言有较大的区别,它不以直观形象取胜,而以严谨、精准为己任,旨在将事物的特点与表达的信息,精准无误地传递给读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实用性文本语言时,需要从精准、严谨的视角出发,鼓励他们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品味。
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作者借助三个典型事例,论证了质疑问难的价值和作用,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语言简短,却铿锵有力,四个“有所”犹如一阵阵重锤敲击在读者的心里,让读者感受到了“质疑”的作用。笔者针对这一句式,设置了这样的教学:首先朗读感知独特的语言形式,感受排比的表达力量;其次结合文本的语境,感受这样的表达是如何唤醒读者内在思维的;最后从文本的体裁特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实用性文本就是要让读者接受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并在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积极运用这样的观点。
三、在迁移中提升实用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学习经典范例之后,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作,通过迁移性的运用,将自己从范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呈现出来。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风向袋的制作》一文为例,该文详细地描述了制作风向袋的方法,读后便能根据内容进行操作,其实用价值非常高。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该文也是学生进行创作学习的范本。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该文时,不仅将其作为习作单元的例文,更将其作为一篇典型的实用性文本:结构彰显了实用性文本的特点,从材料到程序,最后到注意点,严谨而合理;操作方法有效而富有逻辑,顺序性非常鲜明;语言的表达严谨而精准,每个动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为此,笔者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个自己擅長的制作,并模仿课文中的结构、写法以及语言,通过文字向其他人介绍这种制作方法,并在班级中评选出最佳介绍。
实用性文本的教学,以文本的规范体式为基点,以实用语用为核心,和文学文本的教学一起,让儿童接受系统而完整的语文教育,目的是把语言视为自己生活中的神灵,不戏弄语言,不践踏语言,返回语言的本源状态。在和自己休戚相关的语言环境、语言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和习惯,从而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有修养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