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话”的园本研培文化探索之路
2020-10-20李岚范俊一
李岚 范俊一
一、案例背景
我园是成都市第十二幼儿园集团管理下的第二所分园,由于集团园处于急速扩张期,分园面临着人员稀释和重组的现实问题,仅能从总园派驻两名新任管理人员和一位成熟型教师,其他教师均为新招聘而来。快速组建的新团队,在园本研培中日益凸显出很多问题,如何创设良好的园本研培环境,形成“对话”式的研培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二、现状与分析
(一)案例:教研活动的“安静怪象”
成为新管理者的我最怕的就是主持教研活动了。虽然每次提前做足了功课,但往往还是会遇到抛出问题“鸦雀无声”的尴尬场面,更担心偶有老师回应,我苍白的“无言”。所以后来的大部分教研活动都以“看活动+反思+研讨”的方式进行,观摩活动后一人一句点评,至于我的“点评”就是赞美+建议,最后以说说工作安排来结束教研。我尝试问过老师怎么来做调整,老师们无助地看着我说:“好呀,都可以!”
(二)分析:园本研培为何“无声”
从本质上讲,上述案例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园本教研的一个核心要素“基于现状,开展研究”。园本教研本应该是基于园所实际、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所形成的教研机制,可是以一个教师的现场活动为载体(集体看课)+执教教师反思(集体评议)或集中式培训等“一言堂、单向的”传统教研模式在许多幼儿园都存在。为什么园本教研会集体“失声”?基于现状分析,我园园本教研面临的问题主要聚焦在新班子、新教师的“两新”方面。
1.新管理者:专业不自信,不敢发声
首先是角色定位。从“教师”到“业务园长”,从“参研”到“管研”,新管理者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与认知不清晰,没有系统地对教师群体进行专业发展分析,心中没底,不知道怎么说;其次是专业能力。刚刚转岗,新管理者的教研思维、统筹归纳能力有待提升,面对高学历的新教师,专业不自信,不知道说什么。
2.新教师团队:专业无规划,不想发声
首先是角色定位,新教师在教研中处于跟随、围观、边缘化的状态。没有统一愿景,对自身专业成长无目标和规划,缺失主动性;其次是专业能力方面缺乏实践基础,教研中不愿意主动思考,你说我做,被动接受。
三、策略及调整
长此以往,园本教研流于形式,教研活动缺乏多元互动的学习平台,教师们也对其逐渐失去了参与的兴趣。如何打破幼儿园教研“单打独斗”的尴尬场面,激发教师由内而外的热情?我们积极建立平等和谐、有效互动的研讨模式,构建由“无声”到“多元对话”,由“围观”到“主动参与”的研培文化,激发教师主动的“对话意识”,实现团队的共同发声。
(一)搭建立体的交流平台,让管理者“多说话”
新管理者面临着岗位转换、管理经验缺乏的困惑,更缺少相应的培训机制、方法和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针对新上岗的教学管理者培养,我们运用了“岗位实战、对标成长”的方式,有效保障了新上岗的管理者、骨干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成长。
1.定点诊疗法
教研不打无准备的仗。为了保证管理者在研培中有话说,我们制定了“定点、定人、定时段”的三部诊疗曲,指导保教主任、教研组长巡查教学常规、下班听评课、一起商讨教学工作,为找准研培问题做好准备。定点——每周在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确定重点巡班班级;定人——采取预约的方式,提前确定推门看课的教师名单;定时段——根据每月工作行事日历,确定每天巡班的关键时段。
2.对话实练台
研培中管理者作为教研主持,除了会发现问题,对教师抛出的“球”及时回应,更需要一定的归纳和提升能力,这就需要管理者苦练基本功,学会怎样“对话”。我们针对新管理者这一状况,构建了“四个一”的对话机会,提升管理者的专业水平。
每天一个一:每天下午在QQ群里发布一个巡班小结,总结今天巡班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每周一个一:每周五下午召开常规总结会,梳理本周工作和下周工作安排;每月一个一:每月初向教师们建议一本好书,月末分享一篇读书体会;每期一个一:每学期承担一个集团研培任务,汇报一个教研专题总结。
(二)创设平等的交流环境,让教师“愿说话”
自由、轻松、平等的研讨氛围,能有效调动教师的参与主动性,教师愿意说话,主动发声,才能推进教研的持续深入,让教研真正“活”起来。
1.量体裁衣定规划,对话有“力度”
新教师在教研中的“跟风、围观”状态是因为心中无目标,没有目标就不会有思考。所以有的放矢地“发声”一定要有规划。故我们携手每一位新入职教师一起制定成长计划,让工作有备而来,让流水的时间因计划而自然充实、拓宽。从“幼儿园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个人三年规划”,我们引导教师对规划进行层层分解。通过培训学习帮助每一位教师领会与内化,提高教师为什么要制定以及如何制定自己发展规划的认识。同时以任务驱动方式为外引,对标市、园级名优教师标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以明确自身长短板、明确与标杆的结合点、明确成长的时间点。教师有了对自身的深入剖析和专业发展需求的认知,才能找准坐标,从而在整个“对话”中有的放矢、有力发声。
2.因地制宜建机制,对话有“广度”
教研绝不是“业务园长”一个人的主戰场。要产生对话,必须是双方的发声。只有健全科学的机制保障,引导全域覆盖的“共同体研修”模式,才能推动幼儿园“对话文化”的形成。因此,我们在集团四个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深挖园本化、差异化资源,形成了适宜本园特点的“四级研修共同体”,该共同体的特点是围绕日常教学问题建立,切口小、时间短、易操作,有常规性的、也有根据任务临时组建的。如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研究小组,针对班级个性化的问题进行研讨;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研究小组,如针对早操,开展同场地的互动早操教研,同一时间段不同场地有效运用的教研,同一器械多种玩法的策略教研等;以课题小专题为单位的研究小组,如针对生活化环境的创设,户外生活游戏区域材料的投放研究等;以临时性任务组建的研究小组,如同一户型活动室的班级共同探讨,如何运用统一标识形成幼儿的秩序感,主题晨会项目组的流程讨论等。
在灵活而规范的“研修共同体”组织中,所有的教师都能主动加入,围绕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集体对话、互动交流,实现共享、共生、共长。
3.对症下药优形式,对话有“温度”
每个教师都是教研活动的主体,教研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给教师一些现成的教育教学法,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师的潜能激发出来,将教师的自主感、效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让教师真正成为教研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故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一言堂”教研,利用多形式的教研活动来引发教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专业对话,形成“主动关注问题、自觉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基于问题式的教研氛围。
如针对新教师的“家长工作”系列教研中,我们利用年轻教师们喜欢的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形式开展教研,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提案来表达在家长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难,立场陈词表达自己观点,并通过情境表演、视频呈现以及案例描述等多种方式支撑自己观点,以此展开激烈的辩论,在分享、沟通中逐步明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火星情報局式”教研是严谨的辩论式教研的延伸和演变,新颖的形式更能激发教师的兴趣,给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并在“辩论”中逐步获取专业知识,得到专业成长。
我们根据年轻教师的特点,通过交流互动的对话机制,在参与式、沙龙式、案例式等“看似松散、实则自主”的研培方式中,交流碰撞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教师创造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富有情趣和美感的对话式研学氛围,增强教师的专业认知。
(三)明确多元的交流对象,让教师“会说话”
教师愿意说,仅仅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只有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学会梳理和反思,才能在园本研培中说得“有质量”“有深度”。
1.与书本对话,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是定任务。围绕每学期三个“一”的基本任务——“精读一本专业书籍,写好一篇专业文章,研究一个教育课题”,引导教师读理论、读专著,增强教师专业自觉意识和理论水平。二是定内容。制定每学期两个“研”的基本内容——研读教学理论,研析课程标准,引导教师熟读精读专业书籍,有效提升教师细化目标的能力和执教水平。
2.与同伴对话,促进团队共同成长
与同伴对话的目的就在于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互助型”师徒团队是十二幼集团引领分园发展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我园在此基础上坚持“三个确定”:即师徒关系确定、培养阶段确定、培养内容确定,实施“捆绑式”评价,加速教师专业成长。即徒弟观摩师傅,师傅帮助徒弟磨课、指导家长工作、班级管理等学习。徒弟得到奖励,师傅也会受表扬,同频同振、共生共长。
3.与自己对话,加强自我反思
这里的对话,是指教师的自我反思,研究的“自我”和教育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又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心灵沟通。为了让教师的自我“对话”有内涵,我们采用“反思三步法”,主要将教师与自我对话放在教研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以树立专业自信。
首先,是教研前对话——预设性反思,泛读+思考,为教研打基础。每一次教研,会提前给教师布置任务,如查询相关研讨内容,搜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等,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寻找资料和思考,提前准备“对话”内容;教研中对话——及时性反思,集体/小组+互动,让教研更深入。教研过程中我们会采用“1+1”陈述、分组互动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及时反思。特别是专家、园长引领式的对答、反问和追问,更是引领教师深度思考的有效路径;教研后对话——持续性反思,运用+拓展,使教研有实效。教研后,我们会通过“推门看课”“实地评价”等方式引导教师回忆“教研中的对话”,强化研培的实效性。
每一次“对话”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每一个对象的“对话”也包含着不一样的思维活动,我们需尽可能地通过与多元的交流对象“对话”,提升教师说的质量与专业化水平。
四、方向与困惑
(一)如何从愿意“说”到有效“说”
我们通过相应的策略和调整措施努力让“对话”形成一种园本研培的文化,下一步我们更多的是要将思考定在如何有效“对话”上,除了愿意说话、会说话,还要讲究“对话”的质量,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如何建立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
在我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外聘教师的大量涌入,同时也存在着人员的不稳定性,对园本研培的常态形成难免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如何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持续长效的教师成长研培机制,是我们目前的困惑和努力的方向。
“对话”不仅仅是一种园本研培的方式、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教师团队的平等合作和精神交流。“对话”的内容除了有预设的、计划的,同时也要有基于园本“真问题”随机生成的。探索多样的“对话”形式,让“对话”的内容更有价值,让“对话”成为我园园本研培的文化,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的园本研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