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2020-10-20俞天海
俞天海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我国教育的方式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教学核心就是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作为初中化学具体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化学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还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对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促使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0-00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29
初中化学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还需注重对学生化学学科素养与探索兴趣的有效培养。所谓探究教学,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按照疑问进行自主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初中化学而言,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将其运用于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操作空间,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得到有效提升,还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操作技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初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一、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兴趣作为学生探究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以此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通过探究教学,通常可以有效满足该需求。可以通过学生熟悉或常见的资源开展实验,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并深化学生的理解,以此充分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1]。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确保设计问题的启发性、挑战性、开放性,并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与交流时间,以此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并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具体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设置开放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进行积极讨论。除此之外,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使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乐趣,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三)有利于课内外知识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总结,在对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与生活素材进行整理时,需注重学生有兴趣的素材在化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化学教师还可运用信息网络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将现实生活与化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促使学生有效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并使课内外的化学知识实现有效结合。
二、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一)提出问题的策略
“相较于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有调查性与探究性的问题通常需要具备两个特征:第一,问题可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与好奇心;第二,问题需学生加以解释,且学生可以理解的问题,同时对学生而言具有相应难度。
1.创设情境问题,调动学生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实现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是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并引导其自主提出问题,或者向学生提出相应的探究任务。因此,教师需通过积极的态度,创设相应的质疑情境,并以不同途径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通过生活、生产实例进行情境创设。化学学科源于生活,化学知识通常与现实生活具有直接关系。通过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例子引起学生的共鸣,通常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化学史进行情境创设。著名化學家曾说过:“化学教育主要是提供给学生知识,化学史教育则是给予学生智慧。”通过化学史开展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科学性,而且还能掌握探究方法[2]。(3)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情境创设。化学教学中,通常具有多样化的实验现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奇特的实验现象,给予学生相应的感官刺激,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
2.组织讨论与交流,注重问题表述。学生独立自主地质疑,是其有效学习的重点。实验探究的相关活动中,教师需对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进行明确肯定,并允许学生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包括表述不好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探究问题如果是由学生提出的,虽然很好,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要自己提出探究问题才能继续工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交流与讨论,在交流过程中强化学生对问题提出与表述的能力。
(二)猜想与假设的策略
由于初中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想要让其立即形成相应的猜想和假设能力,通常是不可能的。基于此,在化学教学时,教师不仅需制订与培养学生猜想和假设的能力,使学生有目的地参与猜想和假设过程,还需创设鲜明的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此同时,化学教师需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进行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相应的猜想和假设,开展小组合作,和组内成员进行积极交流与讨论,使实验小组的构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指导方法促使学生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作为思维过程,通常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前提下,应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猜测、猜想和假设。通过运用归纳法,使学生对相关化学反应与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回忆,并对化学反应后的相关物质质量总和及反应之前各物质质量的总和进行归纳,并提出三种假设,即减少、增加、不变。
2.化学变化的本质教学。虽然猜想与假设并非最终的结论,但是猜想与假设也不是胡乱猜测,通常是将相应的事实与原理作为依据。因此,教师需强化规律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特别是化学变化的本质教学尤为重要。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因为学生缺乏有效的预习,导致其无法理解实验的目的,有时候甚至对理论知识都无法理解时,就动手实验,这就导致学生的实验过程既乱又差,更无法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验之前,教师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