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课堂实录与反思
2020-10-20袁芹芹西安市第一中学710082
袁芹芹 (西安市第一中学 710082)
宋 旋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第二初级中学 710091)
2020年5月,根据学情,笔者尝试上一节完全开放式的探索课—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摒弃了传统的教学设计,采用从一个条件开始,逐渐增加条件的数量,一次探究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探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体会作图、观察、分析、猜想等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本节课预设:让学生自己先画一个三角形,利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圆规等数学用具,再画一个与前面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做到真正放手,感受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学生几何直观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个性的发挥,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1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大家能用符号语言来描述一下吗?
生:因为△ABC≌△DEF,所以∠A=∠D,∠B=∠E, ∠C=∠F,AB=DE,BC=EF,AC=DF.
图1
师:怎样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1:形状和大小能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生2: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两种表述全等三角形定义的方法都可以,那么大家能用符号语言来描述吗?
生:因为∠A=∠D, ∠B=∠E, ∠C=∠F,AB=DE,BC=EF,AC=DF, 所以 △ABC≌ △DEF.
师:如果依据定义,我们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六个条件,那么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如果分别只给一个条件、两个条件或三个条件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板书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发学生思考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设置悬念,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
2 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习用具:铅笔、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等,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大小比较适中的三角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画的有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直角三角形.有大一些,还有小一些.
师:各位同学,借助你手头上已有的学习用具,开动自己的大脑,画一个与你前面所画的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自主探索如何作图.教师巡视,及时指导,开放式教学,收放自如.
生1:利用直尺采用度量的方法,先画一边相等,再画第二边相等,连接第三边,通过测量,发现第三边比已知三角形第三边小.改变思路,让前两边的角度增大,发现连接第三边比已知第三边大,慢慢调整,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和第三边相等的位置的点,连接起来,撕下后面画的三角形,放在前面所画的三角形的上面,发现能完全重合.
生1结论:如果保证两条边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一条边相等,两个三角形肯定也不一定全等.只有三条边都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才全等.
生2:利用量角器测量已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画出三角形,撕下比对,发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3:尺规作图,已知三边,作了一个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
生4:利用量角器先画一个相等的角,并撕下这个角,放置在原三角形中,想象一个顶点已经确定,在比对角中确定第二个顶点,用笔进行标注,发现还需要第三个顶点,所以再次进行比对,确定第三个顶点.
生4结论:一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一个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两角和一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才全等.
生5:先用量角器作一个相等的角,在角的一边上量取一段线段和已知三角形的一边相等,在边的另一端再用量角器作第二个相等的角.撕下对比发现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5结论:两个角和一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6:前面学过可以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于是可以利用尺规作图先作一个相等角,然后在角的两边截取两段与已知三角形相等的边,撕下进行比对,发现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6结论:两边一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师:六位同学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其他同学可以提出疑问.
生3:我上过网课,知道利用尺规作图,保证三边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一个、两个条件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
生4和生5也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师:大家都探索出了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一个条件、两个条件都不能证明全等,那么有没有实际的反例来推翻它呢?
生1:一副三角板中的两个三角形满足一个角对应相等,但它们不全等.
生2:一副三角板中的两个三角形满足一条边对应相等,但它们不全等.
师:非常好,生1和生2分别给出了满足一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的例子,也反映了一个条件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师:那么两个条件又分为几种情况?
学生齐声回答:两个角、两条边、一边一角.
师:大家还能举出反例吗?
生1:一副三角板中,60°角的对边和45°角三角板的斜边相等,且又有90°的角相等,说明满足一角一边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生2:我的三角板和老师的三角板能满足三个角对应相等,但它们不全等,说明三个角对应相等,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更不用说两个角了.
图2
生3: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尺规作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ABC1和△ABC2能满足两条边相等,但它们不全等.
师:我们可以把掌声送给刚才的三位同伴.他们不仅排除了两个条件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所有可能,而且生2还排除了三个条件中的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不能全等的可能.
师:下面我们就可以考虑三个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可能了.那么三个条件有哪几种情况呢?
生1:三个角分别相等,三条边分别相等,两边一角分别相等,两角一边分别相等.
生2:三个角分别相等已经被排除.
生3: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能全等.
师:一定吗?
生3:利用尺规作图,我们一组几个人作的是同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相等,撕下的结果是完全重合的,说明这么多的三角形全等.
师:非常好,很有说服力,也就是说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文字语言: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图形语言:
图3
符号语言:在△ABC和△A1B1C1中
所以△ABC≌△A1B1C1(SSS).
(教师板书并提醒“书写规范”)
师:前面还有同学也探究出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的情况,也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真能全等,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验证和学习.
师: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展示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图片,并举例学校门口的电动门进行对比).上面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师板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展示探索过程,使用学具举反例,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 回顾与反思
3.1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钟启泉认为单元教学设计不是单纯知识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而开展探究活动,目的是为了创造优质的教学,这就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把单元教学作为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整体把握课程结构,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单元教学设计所强调的是一个整体教学,要实现这个整体,需要从单元的宏观开始,逐层过渡到微观,具体地说要将其细化为不同的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又在一定的课时中去实现.在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之后,需要教师将单元教学流程进行分解,在教学流程设计中,考虑到教学前后衔接的同时,也能顾及到各个课时之间的脉络.
教师对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整体把握,将教材中的四种判定方法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呈现在同一节课上.立足点是画一个三角形,判定方法归结为画 出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的.这样处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摒弃了直接给出“SSS”条件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数学探索活动为主线,采用了“引导—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将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蕴藏在数学里的“美”,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观察、归纳、交流等确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全过程.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3.3 相信学生,放手探索
把合作交流的空间真正的还给了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想方设法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在把学生的结论互相比较之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完成作图的活动,其间,教师还能对作图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
3.4 处处留心皆教具
在排除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两个条件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学具——一副三角板,找出反例,体现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