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型胸腺瘤伴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
2020-10-20杨帆秦芹廖佳王雅琴张丽平刘晓琴李强戴维
杨帆,秦芹,廖佳,王雅琴,张丽平,刘晓琴,李强,戴维
患者,女,27岁。因“产后体检发现白细胞降低伴发热、盗汗1月余”于2015年11月16日入院。患者产后3个月体检发现白细胞降低,伴发热、盗汗,体温最高38℃。查体:双上肢、颈部、胸部皮肤多发皮疹及皮屑。胸部增强CT:前中纵隔旁多发不规则肿物,最大者约5.3 cm×6.5 cm(图1A)。11月24日行胸腔镜下纵隔占位活检术,术后病理:B2型胸腺瘤。12月1日行CAP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顺铂)化疗2周期,疗效评价为稳定。遂于2016年1月14日更换为PC(培美曲塞+顺铂)方案化疗1周期,肿瘤缩小为3.0 cm×3.4 cm,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患者皮肤损害进行性加重,全身皮肤弥漫性红肿脱屑,散在皲裂破溃(图2A、B),口角闭合不全,关节活动受限,卧床,不能行走。经多学科团队(MDT)会诊考虑患者皮损严重,暂无手术指征,给予泼尼松片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皮肤病变活检结果显示,皮肤组织呈苔藓皮样改变,可见鳞状上皮棘层松解,符合副肿瘤性天疱疮(图3)。3月30日胸部CT:前纵隔内病变较前缩小,最大者约1.8 cm×2.6 cm(图1B)。查体:皮损稍好转,脱屑、皲裂破溃减少,但仍不能行走。4月7日行胸腺瘤扩大姑息性切除术,术中残留少部分病变予银夹标记。术后病理:B3型胸腺瘤。术后皮损进一步好转(图2C、D),四肢关节可活动,步行出院。
5月13日行术后PC方案化疗2周期。8月21日术后放疗,剂量60 Gy/30次。2018年8月20日复查胸部CT:前纵隔可见软组织稍增厚。右侧叶间胸膜、侧胸膜及膈胸膜区多个斑点小结节,最大者直径约0.7 cm,倾向转移。未治疗,继续随访CT。目前病变稳定,皮肤完全正常。
讨 论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PNP)是与肿瘤并发,以全身皮肤和黏膜糜烂为特征性表现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属于少见的副肿瘤综合征。胸腺瘤合并PNP在临床上少见,多为中青年,若及时、有效地治疗,预后多较佳[1-7]。
在诊断方面,对于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皮疹,应及时行全身性检查明确潜在的肿瘤病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PNP多合并淋巴瘤、Castleman病等[8],合并胸腺瘤少见。若怀疑PNP,应及时行皮肤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避免误诊为其他大疱类疾病而延误治疗[5-6]。在治疗方面,MDT会诊是确定该类疾病最佳治疗方案和治疗时机的关键;因该病诊治过程复杂,涉及对肿瘤和自身免疫反应的治疗,需多个科室协同进行。手术治疗是病情长期缓解的关键,该病例即使为肿瘤姑息性切除,病情亦明显好转,与文献报道一致[1-3, 5-7]。手术时机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肿瘤、皮损和一般情况,该病例在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皮损和一般情况好转时手术,术后恢复顺利。因该病的皮损累及全身,患者说话困难,严重时需长期卧床,且治疗过程长,预后不确定,尤其需要注意两方面[7]:一是定期进行患者心理疏导,以增强其信心;二是避免皮肤感染,以免发生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后者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注意无菌操作,保持皮肤和环境清洁,注意卧床期间的皮肤护理,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液并加强导管维护等。
注:A. 入院CT示前中纵隔旁多发不规则肿物;B.3月30日CT示前中纵隔病变较前缩小
注:A、B. 术前化疗3周期后,皮损加重,全身皮肤弥漫性红肿脱屑、散在皲裂破溃;C、D.手术后20 d,皮损进一步好转
图3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HE染色,×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