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海育人 向海而歌
——平潭城关小学开展“海兴教育”探索

2020-10-20王玫

海峡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平潭海岛海洋

■王玫

“麒麟出东海,明珠落平潭。”远在新石器时代,平潭岛上的远古先民就在岛上繁衍生息、向海而作,积淀了丰厚的海洋民风习俗文化。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平潭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指示,让这块逐海之地放眼世界,古老的海洋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丰厚的文化财产亦成为当今教育的优质资源。

平潭城关小学发展适逢其时,挖掘平潭海岛资源,掀开“以海育人,向海而歌”的海性教育改革模式,将“海性教育”这一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的办学规划之中,以实际行动响应“海洋强国”时代之召唤,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海性育人价值。

一、开发海洋特色课程培育智慧美

平潭岛

(一)校本课程设置

学校“海性”课程挖掘主要以贯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为要求,将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结合于“海性学科”融合之中,建构既有人文知识、人文关怀又有科学意识、科学方法的海性学科体系,融合平潭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如“平潭海洋资源”“岚岛历史文化”“海洋开发法规”“国家海洋战略”等等,设置“海云十大课程”,主要着力点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历史文明、海洋法规权益、海洋开发战略、海洋生活知识、海洋劳动技能、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艺术美育、海洋旅游文化、海洋民俗风情十大方面。根据学生需求再加以细化,如“我眼中的贝彩”兴趣微课;“鱼儿种类知多少”志趣小课;“海洋探秘”乐趣组课。

江继芸纪念馆

(二)校本教材编写

学校结合“海云课程”的实施,逐步修订完善以海洋品格、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艺术等为主题校本教材——《玉海厚德》《碧海明智》《搏海健体》《悦海流韵》《瀚海崇劳》《海之灵》贝贴教材,及《海坛地貌胜迹》等读本,涵盖适宜海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特色教育内容。学生进一步了解富有平潭地域特色的海洋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海岛民俗文化、独具魅力的海岛旅游文化等海洋自然资源和绿色生态的教育文化,学校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海洋科普周活动。

在“海性”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我们抓住六个要点:一是把握方向,循序渐进,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二是立足地方资源优势,还需要人力物力支持;三是调整学科,整合交叉内容,并落实到课表中;四是基于学生需要而设计,基于教师知识储备而设计;五是把握年段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区分度;六是注意课内学习和课外时间结合,展现生活世界。

适宜的校本课程设置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三级课程的有效互补,推进开展海洋意识教育课程,培育学生拥有大海的胸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智慧美,形成海洋强国的决心与志向。

二、行走平潭万里海疆培育自然美

了解家乡美景“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平潭美景无处不在,不说青蓝如缎的的海水,单是古朴石头厝、梦幻蓝眼泪、奇葩海岩石无不散发着海之魅力令人流连忘返。当前,平潭大量海洋公共文化场馆,如江继芸纪念馆、海坛水师博物馆及将开放的自然资源部国家海岛中心展厅正以其多元性、互通性逐步成为学校“海性”研学的大课堂,依托这些场馆的线上展览、二维码导览、数字资料库等,打破馆舍围墙,随时随地带领学生寻找美、捕捉美。同时,馆校深入合作也成为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

(一)研学地点遍布

海坛水师博物馆

“生活大课堂自然大学堂”与综合实践课程有机整合,学生带着许多问号走进厦门海洋研究所,参观厦门大学生物博物馆,参与自然资源部国家海岛研究中心活动,与平潭贝雕艺术馆工艺师傅共同制作,到龙王头天然浴场冲海滩、攀岩壁,到鲍鱼养殖基地观察小鲍鱼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登上“海峡号”“丽娜号”客轮了解海峡两岸交流,组织到渔港码头等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海疆万里行”社会实践、游学活动,走过的路有多少他们的收获就有多少。

(二)跨学科融汇会

深入家乡渔村,北港、澳前客轮码头、长江澳风力发电站、国彩北部湾、南海海坛天神等,了解家乡民俗,感受渔民精神、海洋魅力。看到浩瀚无边的大海,“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的美妙,学生们内心雀跃,画板上绘满蓝天碧海、日记本里充满海洋梦想,数学课本里海疆面积、岛屿面积点滴不差……在亲历中融汇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的认知,增强自信,拓宽视野。同时,潜移默化中更深刻体会到海洋与人类息息相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守护祖国海疆的重要性,提升了学生的海洋素养,养成勇于拼搏、敢于承担的精神品质。

三、传承古老贝雕艺术培育艺术美

(一)认识传承意义

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蔡元培把“美育”比作人的神经系统具有传导的功能,具有情感的感染力、精神的辐射力、思想的渗透性。与时俱进的审美能力,是未来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海关联的美应是什么?是海之湛蓝?还是海之博大?培养艺术美需煮海熬盐、海凝精华,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

(二)体验贝雕的魅力

贝,是海的结晶,是海洋的珍宝。聪明智慧的平潭人民传承了6000年的壳丘头贝壳文化,1955年创制的平潭贝雕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又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工艺美术领域独树一帜的艺术奇宝。它利用贝壳的天然形状、色泽、纹理,经过构思、磨、雕、镶嵌、粘贴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平潭贝雕形式多样,有平磨嵌贝、浮雕、圆雕、贝画等,主要以花鸟、植物、平潭风景、神话故事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成盆、成盘、成具、成瓶等室内陈设品种,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三)辐射工坊的引领

平潭贝雕艺术馆

贝雕艺术是平潭的“真宝贝”,学校以这古老的福建非物质文化为切入点,成立贝艺工坊,全校普及贝艺制作,积极开展贝艺社团活动,将海洋元素、美术元素、工艺特色、劳动技能、自然生活等融为一体,以海育美,以美育人,高能开启未来探索者的成长引擎。在贝艺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收集、清洗、捶打、辨识贝壳手工动作环节,提升了劳动、生活能力;通过构思、设计作品等思考环节,培养了艺术创新能力;通过构图、上色、粘贴、欣赏提升了美育素养;通过习作讲解,向参访者介绍贝贴作品的基本情况与深层寓意,培养提升了表达交际能力。

贝艺工坊,让学生“乐行而志清”体悟艺术之道,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作美的能力,培育艺术美。

四、尊崇瀚海渔耕农作培育劳动美

(一)处处是劳动之地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破解;生命力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当人工智能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劳动能力既要要体现在智慧方面,也要保持传统渔耕农作的生存技能。特别是现在孩子更应拥有新的劳动的概念,重新树立劳动美意识。

(二)天天是劳动之时

劳动教育课源无处不在,扬帆出海、海边拉网,讨小海、卖海蛎,补渔网,海岛孩子每日目之所及大凡都是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劳作,平淡朴实,习以为常。社会进步了,但仍要沿袭祖祖辈辈劳动技能,唯有对劳动的尊崇才有幸福的开端,品质化与本土化劳动结合这些都是当下学校的劳育机会,更应如春风化雨,在平实中践行劳动,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三)人人是劳动之人

教育犹如家常便饭常态化,渗透在日常小事浸润孩子心田。如海岛饮食文化独特,餐餐离不开海鲜,制作海鲜特色菜可以是每个海岛孩子的劳动起步。培育海岛孩子劳动美从四个层面同时着手:1.学生层面。每人在家在校必须有服务劳动小岗位,有事可做,如人人能做一道海鲜;2.家长层面。先教后扶,舍得放手;孩子力所能及,家长不包办,如能洗海螺—蒸海螺—挑螺肉;3.教师层面。布置劳动作业清单,变枯燥习题为可触摸的生活细节,如完成“洗海螺—蒸海螺—挑螺肉”是解决个人足食的快乐,清洗螺壳-晒螺壳-DIY贝艺作品,体验劳动创造美的快乐。4.学校层面。在六一儿童节设置劳动小能手推介会,开展劳动能手现场展示活动,表扬一批热爱劳动标兵。

南海海坛天神

五、展示丰富社团活动培养情感美

“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学校采用长课间+短课时、大集体+小班化、品质化+本土化等形式开设了“海纳百川”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设有“海之灵”贝艺社团、“海之蓝”美工社团、设立海风合唱团、海峡摄影社、海域书画社、海之炫舞蹈队、海之梦足球社团、闽剧社团、海风垒球队等,还有美术创意涂鸦墙、沙滩创意城堡群等。特色社团及情景创意活动增强审美教育实践,拓宽审美教育时空,砥砺思想情操,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收获成功和喜悦,促进孩童的审美能力提升,尤其是感知力、联想力、欣赏力、建构力、创新力的提升。

六、开展沙滩健体活动培育运动美

蔡元培提出“更全面的人”教育理念,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由此可见体育与德育、智育等的密切关系。在体育活动中强健体魄,锤炼奋斗的坚强意志。

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日益美好,对体育追求也在不断变化。生活在海岛的人们从最朴实的民间体育运动,认识到海洋的体育作用,利用海水、滩涂、沙滩、岛礁等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具有独特的海岛地域性、参与性、生态性以及观赏性、娱乐性等特点,是人类体育活动发展的新方向。

平潭国际旅游岛开展的各项高规格的体育赛事,是运动者强健体魄、锤炼坚强意志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这些浓郁海岛特色的赛事渗透运动美,鼓励学生积极为参加“海洋杯”中国平潭国际自行车公开赛、沙滩排球和风筝冲浪国际年度比赛的运动员加油助威,现场零距离感受有关“海洋”的国际性活动带来的心灵震撼。让海岛孩子观赏中得到精神享受,欣赏中参与运动,放下书本,走出庭院,走向沙滩,享受海洋体育活动的乐趣。校园运动区域以海洋运动命名,如:远洋小水手—设“拉网纤绳区”“海波跳床区”“摇浆划船区”“系绳升帆区”“溺水救生区”;

平潭贝雕

海滩拾趣区—用玻璃墙幕构建海洋、海滩,配上海洋植物、动物、海产标本。海洋探秘项目有助于培养孩童的海洋意识,塑造海洋性格,锻炼学生的拉力、耐力、意志力。

学校开展“搏海健体”活动和课程设置不仅强化体育的育人意识,彰显体育的育人功能,在运动中培养“海波弄潮力争上游”的学生能遵守规则,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全阳光的人格及百折不挠的意志。

为有效推进“以海育人向海而歌”活动开展,学校在行动机制和路径方面作缜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

(一)全员合力,积极营造氛围

紧紧围绕“海”的特性取其精髓,对全校关联活动进行整体设计、统一架构、统筹资源、构建模式,完善课程,健全机制。需要全体家长、教师同心合力。家庭、社区、学校等人人参与管理,形成合理评价,促进学校在探索和推动教育的过程做到发展有保障、创新有模板、实施有重点、推进有步骤。

(二)联盟推进,扩大辐射效果

每年定期开展海洋主题的科普周“十个一”活动,出一期“海洋科普”专刊,举办一次“科技创新小制作”作品展、一次“海底世界”绘画展、一次“海底拾贝”优秀贝贴作品展,举行一场“亲海小报”现场赛等,让学生在海洋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了解、保护海洋,增强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素养。活动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本校经验做法向片区、全区学校分享,努力打造成为引领区域的特色项目,我们的社团朗诵《新时代的报告》荣获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贝艺实践工坊在荣获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国家级奖项国家教育部二等奖,还于2020年5月23日登上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之《平潭影像方志》的版面,成为平潭教育的一张名片,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转变。

“海洋杯”中国平潭国际自行车公开赛

(三)智库助力,形成高位发展态势

几年来,学校已经与自然资源部国家海岛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生物博物馆、厦门水陆生物研究院等海洋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本校的海洋科普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库支持。与平潭贝雕艺术馆合作共建,贝雕艺术馆成为我校的美育实践基地,学校成为平潭贝雕传统艺术展示培训基地。厦门大学生物博物馆、厦门水陆生物研究院援建学校海洋标本馆,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南考科学专家余兴光先生、清华大学童慎汉教授多次莅临我校指导工作,中国太平洋学会捐赠海洋生物爱护海洋系列读本、作品图文,副会长盖广生亲自为孩子上课,每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学生到自然资源部国家海岛研究中心参加研学活动,海岛中心唐琲、徐金燕等博士每年学校科普周时进校园普及海洋知识。这些专业人员的助力是强有力的智库保障,让学校的海性教育形成高位发展态势。

海的方方面面,从形态到能量、从颜色到构造、从产业到神话、从物质到文化都富有生命力,向我们展现了不尽的魅力和无穷的梦想!所以,我们将“海性教育”作为教育主旨,冀能以此开展人格教育、魂魄教育、智识教育、体能教育、审美教育,在青年一代的骨髓里增添海洋气质的分量,从而培养具有海洋意识、富有海洋精神、捍卫海洋权益、乐于海洋开发、敢于海洋冒险、善于海洋保护的新一代海洋人。

“南国韶光早,春风送暖来……”向海而歌,我们正唱响一曲欢快的海岛育人新歌。

猜你喜欢

平潭海岛海洋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平潭映象
受邀登上央视舞台的平潭女孩
平潭石头厝里的“台式创业梦”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