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弘扬“海丝”文化遗产为平台助力台江发展

2020-10-20陈奇

海峡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台江闽江文龙

■陈奇

福州是一座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的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宋人龙昌期诗:“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1]生动记录了“丝路福州”曾经的辉煌。历史上,福州人从台江码头出发,过台海、下南洋、走西洋、赴东洋,向外开辟了一道道海上贸易航线,所到之处留下了深刻足迹和遍布境内外的历史记忆,这期间,台江在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福州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丝”战略枢纽城市的今天,全面盘点台江“海丝”文化遗产,并以弘扬“海丝”文化遗产为平台助力台江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盘点台江“海丝”文化遗产

台江区航拍图

福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口,魏晋时期,福州已是外贸主要港口,《后汉书》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2]东冶即福州。而东南西三面临江的台江,因其特殊的地理优势自唐宋以来便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盘点台江“海丝”文化遗产,主要有:

(一)台江是“八闽第一商埠”

福建四大古港(汉唐的福州港,宋元的泉州刺桐港,明朝的漳州月港,清朝的厦门港)中,福州港是最古老的。唐朝时,从福州进出的商船多在台江始发和停泊,当时的南台是福州南门外的主要交通枢纽。唐宋以降,台江已成为东南沿海与泉州港齐名的对内、对外贸易的大商港,是本地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制品以及福建各地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北宋天禧三年,商船取道台江出海,往返日本、高丽(朝鲜、韩国)。进行各种贸易活动。明成化十年(1467年),“市舶司(国家管理外贸通商的机构)”从泉州迁到福州后,官府在河口尾开凿人工河道“直渎新港”直通闽江。从此,福州港代替了泉州港,台江新港被朝廷指定为对外贸易港和中国政府与琉球国往来的唯一港口。清道光年间,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开埠,台江因有区位优势,吸引了无数省内外商人集聚于此,组成经济实力雄厚的数十个商帮,他们绝大部分都在双杭地区建有侧重于商业性质的会馆。仅在上下杭地区,就有兴安、南郡、浦城、延郡(平)、建宁、周宁、寿宁、泰宁、尤溪、福鼎、建郡、绥安、昭武、江西南城等14个会馆,其中本省籍的有12家。这些会馆是各地商人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聚谈生意之地。同时,这些会馆建筑宏伟,堂皇精美,形态各异,镌刻着海上贸易的大量信息,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难得的海洋文化和商贸文化遗产。台江商贸鼎盛时期,台江的帮洲、攀龙道一带停泊的舟船达千艘以上,出现了“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的繁荣景象,成为福州的金融中心,以及辐射全省、沟通省外及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和欧洲许多国家的商品集散中心,实可谓“八闽第一商埠”。

(二)上下杭是福建海洋文化和闽商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上下杭地区商业崛起于明代。明末清初,福州地区自然寄泊的码头由洪塘渐移至包括双杭地区在内的闽江北岸。1785年,清政府就在上下杭附近设置“福州海防分府”,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五口通商”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至民国时期,形成高潮。自清末至民国,这里开设有批零兼营、内外贸俱全的金融、进出口、土产、茶叶、药材、海纸、绸布、京果、糖、颜料、百货、海运、汽车运输等29个行业私营商业企业数百家,由此带动起来的粮食、面粉、食品、烟草加工业和纺织染布、酿酒、鞋帽、铸鐤、棕麻、刺绣、刻印等手工业上百家,成为辐射全省、沟通省外及东南亚地区的商品集散地。1905年成立的“福州商务总会”即设在上杭街。以双杭地区为代表的福州商人,曾经从这里启航,顺着海上丝绸之路,到世界各地发展而成为闽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上展现的“破门而出能飞天,冲门而进能翔海”的个性与“合群团结,爱拼会赢”的精神,在传播弘扬福建海洋文化中写下浓墨重彩之笔。

(三)河口、新港、柔远驿曾是福州的对外贸易基地

宋代福州琯后街河口开始形成商港。明洪武年间,中琉正式建立封贡关系。明成化年间(1467年),当时作为对外贸易港的泉州湾淤塞,外国运输贡品的船舶便转往福州港停泊,福建市舶司从泉州移设福州。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都泊邓太监在水部附近河口尾开凿了一条人工河道——“直渎新港”,直通闽江。当时水部、新港一带,可谓“华夷杂处,商贾云集”。“新港”因此得名,沿用至今。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朝廷就赐闽人“善操舟者”36姓赴琉球。福州与琉球的经济贸易、文化往来更加频繁。当时,台江万贾云集,商号林立。福州河口设柔远驿(即琉球馆)、进贡厂,凡中国派往琉球的使者及琉球来中国的使者、留学生都经福州转道。河口原为渡口,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鼓山僧成源和里人柯应采为方便行旅,募白银二千余两建造石桥,称河口万寿桥。琉球贡船进口的金、银、铜、锡各种制品以及玛瑙、象牙、香料、中药材等,都经船只驶进新港,在万寿桥登陆。福州还出现了主要与琉球贸易的“十家帮”(即,李、郑、宋、丁、卞、吴、林、杨、赵、刘等姓十家)。这一时期,福州港跃居各港之首,成为海外贸易中心。河口周边现存大量海洋文物遗迹,其中尤以柔远驿最为有名。柔远驿建于明成化八年,后人称“琉球馆”,是琉球贡使、商人和船员等到福州后,安排食宿的地方,在中琉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下杭

陈文龙塑像

(四)台江三大民间信仰是福州商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神

台江不仅有许多物质性的“海丝”遗产,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突出的是陈文龙、张真君、拿公三大民间信仰。陈文龙是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国家民间共同信奉的“海上保护神”,因为明永乐六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乾隆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更由于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岛(冲绳)、台湾岛册封当地地方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塑像立于船中祭拜。由此有了海上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陈文龙在国内外有着广泛信众。张真君是海内外闽商共同信奉的商界保护神。张真君祖殿奉祀的是永泰县月洲人张慈观。他生于唐天祐年间(904-907年),因为人急公好义,爱助弱者打抱不平,造福桑梓,深受群众景仰。地方政府的官员上报朝廷,皇帝嘉其恩义,赐张为“大化真人”,并“奉旨祀典”。从此群众称他为“张真君”或“张圣君”。在上下杭经商的“商帮”都把张真君奉为“祖师爷”,称之为“商神”,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并把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设在上下杭的张真君祖殿内。拿公是福建商贾顶礼膜拜的“江河之神”,又是保佑船只航行的海神,被封为“护国天下兵马司协佑尊王”。在福州与琉球王国的频繁交流以及前往琉球的福建移民影响下,拿公信仰也被带到了琉球,琉球的“如公社”就是一座拿公庙。清代出海的福建船员很多都祭拜拿公,当时往来福建和琉球之间的船只常把拿公和妈祖像供奉在船内以保佑平安。台江都建有供奉他们的祖殿、庙堂,香火极盛。明清“册封琉球使团”在多一个神灵庇佑就多一重安全保障的思想支配下,就近将陈文龙、拿公与妈祖神像一起随行,成为福建海洋文化的三大“海神”。

二、以弘扬台江“海丝”文化遗产为平台助力台江发展

以港口码头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台江商贸文化和陈文龙、张真君信仰等“非遗”文化,见证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是台江引以为傲的“海丝”文化遗产。中央提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我们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大力弘扬台江“海丝”文化遗产,积极助力台江跨越发展,为福州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丝”战略枢纽城市做出应有贡献。

(一)积极打造台江“海丝”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陈文龙尚书庙

1.打造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充分发挥上下杭独一无二的区位特征和历史人文优势,可以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载体,从旅游——商业定位角度,以有选择性保护的商业开发为主线,在商贾文化、神缘文化、民俗文化中突显“海丝”特色,打造以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的“上下杭”旅游精品。一是打造闽商“海丝”文化博物馆。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尽快修复保护上下杭的厚坤钱庄、泉裕钱庄、福州银行、黄恒盛布庄等知名老店、行栈、钱庄,再现上下杭当年的繁华景象,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闽商海丝文化博物馆”。二是打造民俗风情三捷河。三捷河畔有张真君祖殿、陈文龙尚书庙、天后宫等古迹。张真君祖殿是福州最早的“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所在地,其门前“潮水两头涨”的独特水文景观,被视为“财源不尽随潮来”的福地。可沿着三捷河,把张真君祖殿、陈文龙尚书庙、天后宫作为重要“海丝”及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展示“两台(台江、台湾)”神缘文化、商缘文化关系等,努力把上下杭打造成具有浓厚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闽商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建设成为与三坊七巷、烟台山相媲美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上熠熠生辉的文化旅游品牌。

2.打造“海丝”亲水文化旅游品牌。全长562公里的福建母亲河闽江,其中最繁华的12公里岸线就在台江。应依托区位优势,美化12公里江岸线,结合闽江北港景观改造,对接福州市步行景观道建设,以“绿色、人文、休闲”为主题,建设集外滩生活、休闲旅游、都市景观廊道、水上游览航道和城市夜景为一体的滨江景观带,展现亲水文化魅力。同时,大力整合闽江北岸码头资源,推进码头建设,提升其档次和规模。不断丰富“闽江游”内涵,打造闽江游特色游船,开发“闽江文化探索之旅”等水上主题旅游,引入综合曲艺、特色小吃、互动娱乐等,打造不夜闽江,并将闽江水上观光旅游线路向闽江下游延伸,形成“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旅游线路,全方位塑造“海丝”亲水文化旅游品牌。

妈祖神像

闽江游

(二)积极拓展台江“海丝”文化产业链

1.文化搭台也唱戏。一是有效保护台江“海丝”文化的多样性。鼓励支持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共同关注、挖掘整理台江丰厚的“海丝”文化遗产,鼓励支持年轻一代从事闽剧、十番、伬唱、疍民渔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关部门应组织进行务实的文艺创作,变历史故事、人文传说为可视的作品,举办台江特色的“非遗”“海丝”文化展演,在电视、网络等媒体展播,让更多人了解台江“非遗”关注“海丝”,提升台江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打造“舌尖上的台江”。推广台江美食文化,主要是特色小吃,如延平路海防前的光饼、葱油饼、鼎边糊、海蛎饼、葛粉包、千百糕、依海肉燕,龙顶炒米粉,青年会的鱼丸、卤味、饭包,耳聋伯元宵,壹号煎包等……这些美食原料地道、风味独特、物美价廉。让这些原隐藏于巷弄的老店冠上“台江”名片,登堂入室,打响民俗品牌,努力打造“舌尖上的台江”,吸引八方来客,感受台江商贾文化,乐品台江特色美食。力争将“闽江游”与“温泉游”,“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游”与“三坊七巷”联合包装,捆绑销售,形成规模效应。

张真君祖殿

2.打造魅力购物街区,完善旅游产业链,实现旅商联动,助力台江发展。一是以南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光明港周边的旅游开发为重要抓手推动台江商贸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重点是加快南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作,以朝贡文化、市井文化为主题,打造具有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特色、民间文化特质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同时,积极推进光明港商圈的整合提升。整合串联“特艺城”“古玩城”“珠宝城”几大珠宝古玩市场及“榕都318”和工艺美术雕刻厂等,逐步建成集生产加工、采购交易、物流配送、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古玩首饰产业城,营造购物、旅游、观光一条龙服务的金银珠宝首饰古玩主题公园,将南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光明港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交易量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定位规范的海峡西岸重要的古玩特艺商圈,成为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进而扩大“海丝”文化旅游产业链。二是以八一七中路台江段为商贸中轴线,不断繁荣中亭街、横街,进一步推进茶亭街建设,大力提升现代商贸经济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使之成为北承东街口商圈、五一广场商圈,南接滨江旅游开发的福州市商贸动脉。加快西二环路台江段的改造,推动万宝商圈建设成为台江西部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大型现代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同时,积极开发建设上下杭旅游购物街区,使西部万宝商圈、江滨旅游购物街区与八一七商贸中轴线连接成片,发挥整体联动效益,以凝聚五湖四海的游客人气,完善游在台江,娱在台江,吃在台江,购在台江的完整旅游产业链。

南公园

猜你喜欢

台江闽江文龙
郭文龙
闽江雨情
贵州台江翁你河国家湿地公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远行
胜利就在明天
好的设计应该是有气氛、有故事感的——专访天比高空间设计谢文龙
罗汉滩上打票船 威震闽江破敌胆——闽浙赣游击纵队截击敌运输船纪实
台江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十二届县委常委会第17次(扩大)会议精神
闽江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