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气候对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

2020-10-20赵秀

海峡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气候雕塑

■赵秀

一、气候与雕塑艺术

法国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表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1]而气候是环境因素中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人类生存的发展史一直受到气候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万年间,人类已安然地度过了至少八九个冰河期,同时积累了应对旱情、长达数十年的暴雨或是极寒气候的经验。[2]而“气候是源自古希腊文KLIMA一词,原意为太阳对地球的倾斜,亦指太阳高角度的大小,而它是形成各地不同气候的原因。”[3]其意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平均状态,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而在中国古代气候一词其内涵实际是从《黄帝内经》以及古典哲学中传过来的。据《黄帝内经素向·六节藏象论》载:“五日为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为之时,四时为之岁。”以此发展来治历明时,了解时节时令总结气候经验,并运用经验总结效力于劳动实践,同时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获得极具创造力的劳动成果。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原始人类面对无可招架的气候之力,发明了巫术、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来祈求庇护。这不仅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开启人类进入艺术世界的大门。同时,历史留存下来无数的艺术作品也证实了古人在探索气候中所创造出的艺术成果。雕塑艺术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雕塑艺术这个古老的艺术门类见证了人类创造文明的历程。而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是通过物质材料来展现三维空间形象的视觉艺术,雕塑最早是以雕和刻作为主要的造型方式,以木材、泥土、石材等为主要的创作材料。同时我们可在各式各类的雕塑作品中窥见先人们在适应气候境况下的物质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例如蒙昧时期的巫术礼仪面具、新石器时代的图腾陶器、汉代的神话人物画像砖、埃及的浮雕等等。

二、蒙昧期的蓝本再现

原始时期的气候驱使着原始人类不断寻找适合居住的环境,这也使古人在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下展开生存的探索,但是,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他们对自然的山洪、干旱、疾病、风暴、严寒等气候事件产生了片面的认知,更是由于恐惧和敬畏,促使他们创造出诸多的神话、传说来祈求庇佑。早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体现出仰韶氏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与气候的关系,在他们遗留的物质文化中可以看到,其与古代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相印证。仰韶的鱼纹图腾是古代“鱼祭”的一种用器[4]。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祈求丰收。再或是汉代的天帝与伏牺女娲画像砖,画像砖上的浮雕塑造是兽尾人首的人物形象,头上顶着象征着太阳的图案,据文献记载此浮雕作品是表现关于伏牺女娲的形象。《周易·系辞下》中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之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由此可见此画像砖塑造的是关于古代气象知识的历史传说人物,即通过雕塑的表现手段来寄托对于气候未知领域的畏惧和诉求。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留下诸多这样的雕塑艺术作品,如福建闽南地区的妈祖像、风狮爷、以及四方位神兽雕像等。

图1伏牺女娲画像砖(东汉画像砖)

其他的文明国度也留存着表现气候神话题材的雕塑作品,在埃及,大量的浮雕艺术记载了其辉煌的文明。而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浮雕艺术记载了大量的极具异域风情的气象知识,展现了埃及人对于风、雨、光照等气候要素的想象。如埃及宗教神话中的太阳神阿图姆,掌管风和空气之神的拉和具有母狮之首的雨神泰夫努特与风暴之神塞特,这些宗教的神话形象是构成埃及浮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形象和作品,彷佛可以穿越时间的屏障感受到原始埃及人的思绪。

图2埃及浮雕雨神泰芙努特像、风暴之神塞特像、风神休像(大理石浮雕)

再如,繁荣于10世纪至12世纪的托尔特克文明。托尔特克雕塑中常见雨神恰克摩尔雕像,而恰克摩尔是托尔特克人崇拜的神,雕像的身体斜倚,膝盖弯曲,身体犹如一张弓似得紧张,肚子像一个容器,上面放着一个雨神的盘子[5]。由于玛雅人民种植玉米常遭遇干旱,故而祈求雨神降雨,意在让雨水滋润大地期望农业丰收。雨神的形象一直在玛雅文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尤卡坦半岛的乌斯马尔城总督宫的墙面上同样镶嵌着260个雨神的面具。由此可知,玛雅人已经初识自然气候的发生和变化。

图3恰克摩尔雨神像(托尔特克)

图4乌斯马尔城总督宫雨神面具(墨西哥)

不论是早期的东方文明还是埃及文明亦或是玛雅文明,在几大古文明系统中都体现出了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对气候的关注,并且这种地域性的气候因素深深着影响着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创作活动,而先民们以古代气象历史的神话、传说、巫术、图腾为蓝本,以此来确立雕塑艺术创作的主题、形式,通过这样的艺术活动祈求得到庇护。

三、气候与材料的选择

气候对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为其主题和形式的生成提供了蓝本,也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极为特殊的海洋性气候,风蚀和海蚀是沿海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同时飓风等海洋气候灾害时刻威胁着沿海居民的生产劳动。[6]因此沿海居民创造了一个法力高强,能抵抗海洋气候灾害,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海神,即海洋文明中的妈祖[7]和司风之神的风狮爷。风狮爷亦称石狮爷,是用以防风、固沙辟邪镇煞之物。从闽南沿海一带现存的风狮爷考察来看,其材质也多为石雕或陶塑。而闽南地区的妈祖像也多以石质材料塑造而成,从妈祖像到风狮爷,我们可以了解其材料选择多为硬质材料,而材料的选择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性。据文献光绪《澎湖厅志》“风俗篇”记载:“墙壁俱用老古石所砌,其石(即珊瑚石)乃咸气所结,取出时石犹松脆,迨风雨漂淋去尽咸气,即成坚实,价廉而取便,彭之房屋悉用之,其高不过一丈二尺者,非为省工价,因海风猛烈,以防飘刮故耳。”由此可见,由于长时间的大风环境,同时随着海气的作用,使得空气中的盐分含量偏高,因此造成了沿海地区有严重的侵蚀作用。对于建筑和雕塑材料的选择必定是能够抵抗大风和含盐量高的潮湿空气,故此抗风化和耐腐蚀性强的硬质材料必定是沿海居民作为创作材料的首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抵抗沿海的气候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地域性的气候特征对雕塑创作材料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图5妈祖(大理石)

图6风狮爷(花岗岩)

四、孕育艺术创作的主体

气候是影响雕塑艺术发生的隐匿作用力,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作用于苍穹之下的每一个事物,同时气候在相应的环境下也孕育着艺术创作主体的生成,并在这个环境下影响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秩序的建立,而这同样也促成每一个创作主体独特性的形成。气候的变迁影响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状态将会影响其思想观念发展的维度,从而影响着创作主体的生命观和世界观的建立,甚至影响艺术创作主体审美取向的生成。

地域性的气候特征构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将会直接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光照、风、空气湿度等气候因素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甚至直接影响人性格的养成。因此,气候将在宏观与微观的尺度上都影响着艺术创作主体的生成。

五、总结

当我们戴上气候的眼镜,走进人类创造文明的历程,似乎可以穿透时空的屏障,去经历每一件艺术作品背后的狂风暴雨、严寒酷暑。

在生产技术落后的古代,掌握气候的变化和规律是关乎生存和灭亡的大事,在有限的条件下,古人在实践中建立起对气候初始的认知,创造出用以抵抗气候灾害的神话、传说、巫术、图腾,并以此确立带有蒙昧色彩的艺术创作蓝本。新石器时代的祭祀用具人面鱼纹图腾或是彰显埃及宗教神话的风神和雨神,展示出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域下的古人在对抗气候时的意识形态,而这蓝本影响着古代雕塑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形式的形成。

而独特的地理气候不仅仅影响雕塑艺术的主题与形式的生成,还影响着雕塑创作材料的选择,当面临着沿海地区强烈的风蚀和海蚀作用时,凸显其材料选择的重要性,不仅要承载着艺术表达的主题,同时材料能抵御强烈的侵蚀气候作用,因此气候也影响着雕塑艺术创作材料的选择。

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每一个个体或是群体都参与了与自然气候相互博弈的事件中,每一地区每一个王朝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气候影响,而这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自然气候因素,也深深地影响着不同地域下人的孕育,影响其审美观、生命观、世界观乃至宇宙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气候对古代雕塑艺术发生的影响表现为影响其主题、形式的形成,材料的选择与创作主体的孕育。

如今气候问题再一次升格为21世纪的时代议题,气候对生活、生产、艺术实践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新的气候环境将对已经建立的艺术秩序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8]新的技术条件如智能科技、生物科技等技术手段和创作媒介逐渐介入到相关的气候艺术项目中。同时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不仅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空间,也直接影响艺术发生场域的转变,而已经建立的艺术创作经验和审美秩序是否还依然有效,似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以气候作为主线去重新梳理雕塑艺术的发展,总结气候因素对雕塑艺术发生的影响,重新审视气候因素与古代雕塑艺术建立的关系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气候雕塑
巨型雕塑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