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心悸临床研究*
2020-10-20沈宝藩
渠 乐,周 云,沈宝藩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乌鲁木齐 830000)
心律失常为心脏电活动异常,包括频率异常、节律不齐、传导速度异常等,与多种心血管病、药物中毒、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有关。该病症主要临床症状为心悸,且病情严重时会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心输出量减少,心肌缺血,血压下降,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同时也会引起脑、肾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3]。心律失常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中医治疗心悸历史悠久,国医大师沈宝藩在继承和总结前代医家的理论以及治疗基础上,依靠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痰瘀同治理论,辨证论治,对心悸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沈师认为本病的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痰浊、瘀血为标实。实证多见风、寒、湿、热或温毒内侵证;痰浊阻滞证,心脉瘀阻证。虚证为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阳衰证。而临床上又以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虚症居多[4]。笔者通过收集和整理沈宝藩国医大师治疗心悸之养心汤,对其治疗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心悸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以论证本法治疗的有效性。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心悸患者,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心律失常诊断标准[5];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心悸中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型;③年龄20~75岁;④治疗前3 d未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⑤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肝、肾严重器质性病变;②恶性心律失常;③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 例,年龄22~75岁,平均(46.45±10.27)岁;病程2个月至20年,平均(9.52±3.67)年。对照组男14例、女16 例,年龄21~73岁,平均(45.87±10.13)岁;病程1个月至19年,平均(9.30±3.5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欣康)(国药准字10940039,20 mg)口服,20 mg/次,2次/d;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口服,100 mg/次。
2.1 对照组:予以稳心颗粒(国药准字Z1095002
6,9g/袋),1袋/次,3次/d。,1次/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组:给予养心汤,方药组成:当归10 g,首乌藤、茯苓各13 g,丹参、炒枣仁、瓜蒌皮、太子参、葛根、柏子仁各15 g,制远志、川芎、五味子、陈皮、炙甘草各6 g等,加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并参照相关文献[7]评估其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内容包括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乏力、舌黯、舌红、脉细弱,各证候均分为4个等级,评分如下:无=0分,轻=2分,中=4分,重=8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②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4 疗效标准
4.1 心电图疗效:观察治疗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变化情况,显效: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有效: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前减少≥50%。无效:未达到上述要求。
4.2 中医证候疗效:根据相关文献[7]进行评估,积分差=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疗效指数(T)=积分差/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患者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T≥90%。显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T≥70%。有效:患者症状及体征减轻,T为30%~70%。无效:未达到上述要求。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指数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10.95±2.84)分低于对照组(16.04±3.12)分(P<0.05),疗效指数(69.83±10.76)高于对照组(50.52±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指数比较
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观察组心电图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例(%)]
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常规检查和肝肾功能检查显示均无明显异常改变,未发现药物引起的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引起心血管病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8]。该病症发作具有反复性,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且快速性心律失常易诱发心源性休克或猝死。心律失常在中医中属于“心悸”“怔忡”范畴,以心胸动摇不安为特征,《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出现“心动悸”“惊悸”等病名,并认为该病可由惊扰、虚劳等引发,需益气养阴。《医林改错》中表示,瘀血内阻是心悸重要病因。在心律失常辨证分型中,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较为常见。因年老体虚,心气不足,津液亏虚,血行不畅,加之情志不畅,内郁于心,气虚则血瘀,故见心脉瘀阻[9-10]。因此对于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心悸的治疗,需以益气养阴、活血宁心为主[11]。
本研究根据沈宝藩国医大师运用痰瘀同治理论,治疗心悸的经验,采用养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心悸。方中太子参有益气养阴之效,当归、丹参、陈皮、川芎活血理气;首乌藤、柏子仁、制远志、炒枣仁养心定悸、安神益智;五味子、瓜蒌皮、葛根宽胸理气、滋阴生津;茯苓渗湿利水、健脾益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合方共奏益气养阴,宁心定悸,活血通脉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太子参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并抑制QRS增宽和T波幅度增大,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12]。当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冠脉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13]。丹参可抗外源性自由基引起的心律失常[14]。川芎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柏子仁、制远志、炒枣仁具有镇静催眠效果,可改善患者睡眠,宁心安神[15]。葛根可抗心律失常,能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况[16]。瓜蒌皮能够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17]。茯苓可镇静利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18]。本次观察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指数,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表明养心汤可有效减轻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心悸患者中医证候。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心电图有效率80.00%高于对照组的心电图有效率53.33%,中医证候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56.67%。党参、三七、甘松、黄精、琥珀等为稳心颗粒组成成分,也具有益气养阴、定悸复脉的功效,但在配伍上不及养心汤中的活血化瘀功效强。相较于稳心颗粒,养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心悸效果更显著。此外,发现服用养心汤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高于服用之前,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养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心悸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采用养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心悸,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未见明显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