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炎性因子、神经因子及高凝状态的影响

2020-10-20夏道宽蒋同伯杨道海杨霄月张业贵

陕西中医 2020年10期
关键词:针灸脑梗死炎症

夏道宽,蒋同伯,杨道海,杨霄月,张业贵

1.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淮安223001);2.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淮安 223021)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以突发肢体偏瘫、口眼斜为主要表现,可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病病机复杂,患者多有颈动脉斑块病史,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发病的关键,不少患者虽然积极治疗但仍遗留并发症[1-2]。目前认为细胞因子、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均参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及发展,缺血再灌注伤是导致脑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表现为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促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加重神经损伤[3]。急性脑梗死恢复期为发病2周至6个月,是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该阶段的治疗效果对于预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4]。西医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主张抗血小板、调脂、营养神经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单用时效果有限。本病属于“中风”范畴,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正气已虚,基础病较多,久病多瘀,加之中风发生进一步损伤正气,此时气虚血瘀证可表现地更为明显。温针灸是中医特色外治法,具有温阳散寒、通络扶正功效,且操作方便,笔者应用温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效果较好,本研究将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患者,共90例,根据随机数据表法分组,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编号20171202。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1~73岁,平均(57.18±6.48)岁;病程3~20周,平均(6.13±1.45)周;梗死部位中基底节24例,枕叶6例,额叶8例,顶叶7例;基础病中高血压12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5例,冠心病10例。观察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42~74岁,平均(56.61±6.29)岁;病程2~21周,平均(6.50±1.73)周;梗死部位中基底节25例,枕叶7例,额叶8例,顶叶5例;基础病中高血压11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14例,冠心病11例。两组年龄、病程、性别、梗死部位、基础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诊断标准:患者突发肢体偏瘫,口眼斜,失语,既往存在脑动脉硬化病史,颈动脉可见斑块形成,头颅CT可见局灶性缺血灶[5]。气虚血瘀型:乏力,偏瘫,头部刺痛,气短,胃纳减退,大便溏薄,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6]。病例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恢复期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型;18~75岁者;初次治疗者。排除标准: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者;受试药物过敏者;既往存在重症肌无力、脊髓侧索硬化症、脑部肿瘤等可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的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肝肾功能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给予调脂软斑、抗血小板、营养神经治疗,根据患者基础病决定是否给予降血压、降血糖等治疗,病情平稳后指导患者尽早康复训练。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 20120511A)0.1 g/次,每晚1次,饭后服。瑞舒伐他汀(国药准字 H20080669)10 mg/次,1次/d,口服。胞磷胆碱钠胶囊(国药准字 H20020220)200 mg/次,3次/d,口服。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选择百会、曲池、足三里、血海、气海5个主穴,根据病情对治疗用穴位进行调整,上肢偏瘫取肩髎、外关、肩髃,头部取风池、头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委中,均取患侧穴位。治疗时瞩患者放松心情,适当进食,指导患者仰卧于治疗床,施针处皮肤行常规消毒,统一采用一次性毫针(0.25 mm×40 mm)进行操作。针刺穴位时选择的深度、角度均参考《针灸学》,采用斜刺法针刺头部的百会穴,血海、曲池、足三里、气海等其余穴位均行直刺,气海采用补法操作,其余主穴行平补平泻法,针刺过程中询问患者针感,患者感到施针处酸麻胀痛等感觉时即表示得气,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1周5次,两组均治疗4周。

3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IL-1β、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s,PAF)改善情况。抽取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肘部静脉血待检,离心处理后PAF、IL-1β用ELISA法测定,双试剂循环酶法测定Hcy,试剂盒由上海研卉生物公司提供。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改善情况,均采用ELISA法测定,检测所需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公司提供。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的改善情况,采用14626型全自动血凝仪测定。

4 疗效标准 治愈:NIHSS评分降幅91%以上;显效:降幅不小于46%,但不大于90%;有效:NIHSS降幅不小于18%,但不大于45%;无效:NIHSS评分降幅不足18%。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心悸、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伤[7]。

结 果

1 两组Hcy、IL-1β、PAF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前Hcy、IL-1β、PA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Hcy、IL-1β、PAF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IL-1β、PAF均低于对照组(P<0.05)。

2 两组BDNF、VEGF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BDNF、VE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BDNF、VEGF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DNF、VEGF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Hcy、IL-1β、PAF比较

3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纤维蛋白原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BDNF、VEGF比较

表3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4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4周后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16.06±2.05)分、(13.19±1.76)分,观察组分别为(13.83±1.93)分、(11.05±1.43)分,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无效3例,治愈19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无效11例,治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75.56%,两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4,P<0.05)。

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肝功能异常2例,皮疹1例,心悸2例,胃肠道反应4例,肾功能损伤1例,总发生率22.22%。观察组肝功能异常3例,皮疹1例,心悸2例,胃肠道反应5例,肾功能损伤0例,总发生率24.44%。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2,P>0.05)。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其中约75%的患者经治疗后仍可遗留后遗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8]。脑梗死恢复期病情相对稳定,是神经修复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疗效直接影响疾病预后。急性脑梗死病机复杂,机体长期存在炎症反应,并且受到急性再灌注伤影响,炎症反应可更加明显,并可伴随恢复期全程[9]。减轻炎症反应、控制炎症风暴对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抑制炎症及促炎失衡是炎症反应发生的基础[10]。IL-1β属于白细胞介素-1家族成员,受到炎症反应影响其表达活化,可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自由基大量堆积,诱导巨噬细胞浸润受损的神经组织,对其造成直接攻击,影响神经修复[11]。Hcy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蛋氨酸代谢,Hcy高表达时可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IL-1β等促炎性因子分泌,加重炎症反应,影响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并阻碍受损神经元修复[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浆IL-1β、Hcy水平低于对照组。

VEGF是一种糖蛋白二聚体,是公认的促血管新生刺激因子,脑组织受损后VEGF受体激活,其数值水平升高以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可抑制脑细胞凋亡[13]。师帅等[14]进行急性脑梗死患者动物造模研究,发现静脉注射VEGF后可促进缺血灶血管及神经再生,病情康复进程明显缩短。BDNF是机体内重要的神经因子,主要分布于脑组织中,其中以海马齿状回中含量最高,血液中也有一定数量分布,而血液标本提取方便,且敏感性也较高,因此通过血液BDNF检测对于神经功能评估有重要的评估价值[15]。

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是机体促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脑梗死恢复期患者Hcy、IL-1β显著升高,血小板功能活化,大量血小板聚集,从而引发高凝状态。PAF是高凝状态发生的重要物质,调节肥大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在机体炎症反应及变态反应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PAF还参与神经功能修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浆PAF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VEGF高于对照组,同时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等凝血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本病隶属于中医“中风”范畴,《素问》提出人体机能活动盛衰与肾关系密切,肾虚是衰老的发生基础。王清任对于瘀血理论有较深入研究,首次提出瘀血致病,为中风瘀血致病的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引起,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湿内生,痰湿可郁久化热;肝失疏泄,全身气机失调,气不畅可影响血行,加之痰浊困阻亦可影响气机运行,导致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加之疾病日久不愈正气日渐亏虚,最终形成气虚血瘀证。 《灵枢》首次对针灸治疗中风进行描述,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针灸具有双重治疗作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经通络,温针灸结合针刺及艾灸治疗,在针灸基础上更加强了温阳散寒功效,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属督脉,具有开窍醒神功效,调和脑部阴阳,被广泛应用与神志疾病、头部病变治疗。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可调节全身气血,促进脏腑功能恢复,且具有化瘀通络功效,与关元合用气血同调,使气血充足。曲池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具有祛风止痛、化痰、熄风功效,对于内风及外风引起的各类疾病均有较好疗效。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可调节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主要用于下肢疾病、腹部疾病,且具有扶正益气功效,是常用的保健穴。治疗时上述主穴针刺得气后联合艾灸,加强了温阳散寒功效,效果显著。观察组联合温针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2周、4周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温针灸机制复杂,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温针灸有助于降低IL-1β,减轻炎症反应,减轻高凝状态,从多途径入手以减轻炎症反应,避免病情恶化;温针灸可促进侧枝循环形成,促进BDNF分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17-19]。

猜你喜欢

针灸脑梗死炎症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版权转让约定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