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

2020-10-19陈占德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诊断效果临床表现

陈占德

【摘 要】 目的:经过对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以形成临床治疗创新方案。方法:本次临床治疗医学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9年10月期间入院,经过诊断确诊为纵隔型肺癌患者共20例,对其分别进行CT检查及MRI检查。结果:经过对20例患者执行CT检查以及MRI检查之后,能够对其病情进行精准的定位,且诊断阳性率均为100%,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过本次研究表明,针对纵隔型肺癌患者执行CT检查以及MRI检查,虽然其影片成像具备一定的差异,但是检查诊断确诊率为100%,且均能够提供临床检查依据,因此在临床诊断期间两种方式可以具备科学、规范、精准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纵膈型肺癌;CT及MRI;临床表现;诊断效果

从临床医学诊断角度来分析,纵隔型肺癌是在肺癌类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其发病位置距离纵隔较近,对于肺段支气管以及肺叶支气管有较大的影响,常见的种类为小细胞肺癌、鳞癌等。并且在发病初期诊断效率不高,因此容易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因此为了确保临床诊断能够对纵隔型肺癌进行精准定位,并及时的开展治疗措施,我院积极研究纵隔型肺癌的最佳诊断治疗方式,本次研究既是针对CT诊断技术以及MRI诊断技术进行整体分析,意在通过诊断效果以及临床表现评价两种诊断方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医疗研究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2019年10月入院接受诊断并确诊为纵隔型肺癌的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其年龄为42岁至78岁,平均年龄区间为(60.1±3.2)岁;经过病理临床诊断之后,其20例患者中腺鳞癌患者5例,鳞癌患者7例,腺癌患者8例;所有患者不具备其他类型癌症,并且精神意识正常,能够积极服从治疗,且对本次临床医疗研究之行,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本次研究对20例患者分别实施了CT诊断技术以及MRI诊断技术,具体诊断方式如下:

CT诊断技术:诊断设备为64排128层螺旋CT机。诊断姿势为仰卧位。诊断方式:利用CT机从肺尖至肺底部进行平扫。并利用100ml优维显造影剂以每秒2ml的速度进行注射,在注射一分钟之后进行增强扫描。

MRI诊断技术:诊断设备为1.5T超导核磁共振检测仪器。诊断姿势为仰卧位。诊断区域:肺尖至肺底部,从横断面至冠状面进行依次扫描,将层厚控制为10mm。并接受SE序列T1WI成像、横断面T2WI成像、快速SE序列T2WI成像。

1.3 指标观察

首先,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的病理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保存;其次,观察CT检查技术以及MRI检查技术的检查结果,并将其与初次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观察CT检查技术以及MRI检查技术的影像学资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的方法为x±s,采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中的例数、(%)表示百分数,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初步临床诊断之后,其20例患者中腺鳞癌患者5例,鳞癌患者7例,腺癌患者8例,此种病理检查结果是由相关科学医疗认证,因此具备可比性。

经过患者接受CT检查以及MRI检查之后发现。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患者病灶肿瘤边缘的不规则形状,主要体现为毛刺状;另外,纵隔淋巴结呈现肿大状态;肺门呈现结节状态,且肿瘤已经影响到胸椎、胸膜和胸壁。同时,CT检查成片效果能够清晰观察出肿瘤边缘的毛刺状态,纵隔淋巴结肿大状态以及肺门的结节状态。且两次检查结果具备统计学依据(P<0.05)。

其次,针对CT诊断技术以及MRI诊断技术的灵敏度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当相同病症的患者在接受不同检查方法之后,其病症确诊阳性率均为100%。其灵敏度为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在临床医疗诊断角度来分析,对于纵隔型肺癌的患者进行诊断需要对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可影像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1]。而常见的临床醫疗诊断影像检查技术通常为X线摄影,CT诊断技术以及MRI诊断技术[2],这其中,CT诊断技术以及MRI诊断技术能够同时对纵隔性肺癌进行精准的诊断定位。

经过本次研究以及临床诊断历史案例来分析,CT诊断技术以及MRI诊断技术均能够精准呈现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表现,为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但是就两种诊断方式的实质上进行分析,CT检查技术可能会对患者形成一定程度的辐射伤害[3],因此不适用于频繁多次的检查诊断,受到该因素的限制,CT检查技术在临床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低,但其影响力依旧具备科学性。而MRI检查技术则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损伤,并且该种检查方式能够提供多种序列成像,可以多方面定位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癌变程度,并且能够体现出肿瘤与邻近组织之间的影响[4]。但是MRI诊断技术受到成本以及技术价值的影响,其费用较高,因此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联合调整。经过本次研究分析,两种诊断技术在临床表现以及效果分析方面并无较大差异性,因此能够在特定情况下进行合作诊治或是替换诊治,均能够为纵隔型肺癌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结果[5]。

综上所述,纵膈型肺癌患者在接受诊治的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条件或者医院的治疗方案合理的诊断。同时基于影像学结果表现和常规检查方式的对比,临床医疗诊断在利用CT诊断技术以及MRI检查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推进二者的精准程度,以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效益最大化、效果精确度最高的诊断方式。

参考文献

[1] 郭彩霞,周静,于洪涛,等.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一致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6):49-51+68.

[2] 刘叶志.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在诊断纵隔型肺癌中的应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3):12-13.

[3] 农红帮.CT及MRI应用于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效果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5):72-73.

[4] 石德峰,鲍天萍.64排螺旋CT检查在诊断纵隔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0):42-43.

[5] 吴树材,范开琴.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诊断临床价值分析与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3(04):36-38+42.

猜你喜欢

诊断效果临床表现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阴道超声在妇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脊柱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
鼻咽癌的CT与MRI的诊断效果对比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