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

2016-05-04王长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

王长河

【摘要】 目的 分析脊柱淋巴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临床表现。方法 15例脊柱淋巴瘤患者, 采取CT、MRI诊断, 分析患者诊断结果。结果 15例脊柱淋巴瘤患者累及60个椎骨, CT显示成骨性骨质破坏、象牙质样改变、溶骨性骨质破坏及混合性骨质破坏, 部分病灶骨质破坏不明;MRI诊断以T1WI等信号及T2WI稍高信号为主, 可诊断出CT不明病灶。MRI病灶范围及边缘比CT清楚。结论 CT、MRI诊断脊柱淋巴瘤均具有显著效果, 但MRI较CT相比, 可更为清楚显示病灶情况, 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 CT;磁共振成像;脊柱淋巴瘤;临床表现

脊柱淋巴瘤的发生, 多为其他部位的淋巴瘤扩散导致, 只有极少部分患者是原发性脊柱淋巴瘤。目前在临床治疗脊柱淋巴瘤时, 其首要前提是要及早诊断, 确保临床诊断效果。而大量研究资料显示, 脊柱淋巴瘤临床误诊率高, 而影像学准确诊断对脊柱淋巴瘤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脊柱淋巴瘤, 需选择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提高患者诊断率。本文以15例脊柱淋巴瘤患者为例, 采取CT、MRI诊断, 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15例脊柱淋巴瘤患者在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等证实为脊柱非霍奇淋巴瘤[1];未合并脊柱其他恶性病变者。其中男10例, 女5例;年龄16~60岁, 平均年龄(37.1±8.1)岁;患者表现为病灶相应部位疼痛、感觉障碍等;部分患者伴腰痛、腿疼、肩部疼痛及胸部束带感;6例患者存在脊髓压迫症状;8例患者为原发性脊柱淋巴瘤, 7例患者为颈部、腹股沟、锁骨上区、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病变导致;患者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诊断前未接受任何治疗。

1. 2 检查方法 CT检查:取 Brilliance 16排或GE 64排CT扫描, 患者取俯卧位, 扫描参数:电压120 kV, 电流250 mAs, 层厚5 mm, 重建层厚1 mm, 扫描时间5~7 s, 视野(FOV) 360 mm×360 mm, 矩阵512×512, 对患者采取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

MRI检查:采取Siemens Sonata 1.5 T磁共振机对患者予以扫描, 行横断面、矢状面扫描。扫描序列:快速自旋回波 TSE T1WI序列(TR 600 ms, TE 11ms);快速自旋回波 TSE T2WI 序列(TR 2300 ms, TE 98 ms)。对脂肪抑制序列颈胸椎使用反转恢复法, 以脂肪饱和法对腰骶椎予以扫描。扫描参数:层厚为颈椎、胸椎矢状位3 mm, 腰椎、骶椎矢状位4 mm, 轴位4 mm。

2 结果

2. 1 病变节段分布 15例脊柱淋巴瘤患者病灶分布在颈椎(11个)、胸椎(20个)、腰椎(14个)、骶椎(15个), 累及60个椎骨。3例患者为单发病灶, 分布在T2、T11及L1。12例患者为多发连续性分布病灶, 累及2~15个椎体。

2. 2 CT表现 15例脊柱淋巴瘤患者经CT诊断, 60个受累椎骨中, 24个(40.0%)病灶为成骨性骨质破坏, 20个病灶为骨小梁模糊、骨密度增高, 4个为象牙质样改变;13个(21.7%)溶骨性骨质破坏, 边缘为虫噬样改变;8个(13.3%)病灶混合性骨质破坏, 存在虫噬样骨质破坏和骨密度增高;15个(25.0%)个病灶经CT诊断, 无明显异常, MRI见脊椎信号异常。

28个(46.7%)病灶骨皮质完整, 32个(53.3%)病灶见骨皮质破坏;除了15个CT诊断无明显异常病灶外, 45个病灶中, 39个病灶边缘模糊, 呈虫噬样改变或浸润性改变, 6个病灶边缘清晰。36个(60.0%)病灶存在不同程度的椎旁软组织侵犯, 病灶呈连续性, 跨2~8个节段;所有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 内部无坏死。

2. 3 MRI表现 15例脊柱淋巴瘤患者经MRI检查, 60个受累椎骨, 病灶T1WI信号较低或等, T2WI信号为低、等或稍高, 其中等、稍高信号占96.7%(58/60)。病灶以T1WI等信号及T2WI稍高信号为主。CT诊断无明显异常的15个病灶经MRI诊断, 病灶得到明确显示, 14个呈T1WI等信号及T2WI稍高信号, 1个为T1WI低信号及T2WI等信号。MRI病灶范围及边缘比CT清楚, 软组织肿块内部无明显坏死。

CT显示成骨质病灶、溶骨性病灶及骨质无明显病灶经MRI诊断, 为T1WI等信号及T2WI稍高信号。

3 讨论

脊柱淋巴瘤是临床常见疾病, 多为淋巴瘤侵犯脊柱导致, 但只有少数患者为原发性脊柱淋巴瘤。淋巴瘤来自淋巴网状组织和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2], 危害性大, 如不及时诊断与治疗, 则会威胁患者生命。一般脊柱淋巴瘤多见于胸椎, 侵犯椎体, 无特异性分布, 多会累及单个或相邻多个椎体。本次研究中, 15例脊柱淋巴瘤患者病灶分布在颈椎11个、胸椎20个、腰椎14个、骶椎15个, 累及60个椎骨。通常淋巴瘤在骨髓腔内呈广泛性浸润或渗透性生长, 可渗透到骨小梁内, 骨质为溶解性改变, 边界模糊;骨皮质侵蚀时, 骨膜增生成骨会导致病变骨质膨胀性改变。

在脊柱淋巴瘤临床诊断时, 必须要提高脊柱淋巴瘤确诊率, 为临床诊治提高必要参考价值。对脊柱淋巴瘤采取CT诊断, 可清楚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部位、程度, 并可清晰显示椎旁软组织肿块, 肿瘤密度与肌肉相似[3]。本次研究中, CT显示成骨性骨质破坏、象牙质样改变、溶骨性骨质破坏及混合性骨质破坏, 部分病灶为骨质破坏不明。在15个病灶骨质无明显异常改变时, MRI见异常信号, 为T1WI等信号及T2WI稍高信号。而当病变溶骨性破坏明显时, 易出现病理性骨折。因此对脊柱淋巴瘤患者, 当同一患者多个病灶出现不同形式的破坏时, 需考虑是否为淋巴瘤。

肿瘤在侵袭椎旁较大软组织肿块时, 边界清晰, 椎管内范围超过椎体累及范围。淋巴瘤在侵犯椎体时, 并不会压缩骨骨折, 而当病灶部位出现溶骨性破坏时, 其症状明显, 则会发生病理性骨折, 而相邻的椎间隙改变不明显。淋巴瘤多会侵犯较大范围的软组织肿块, 纵径超过横径, 边界清晰, 会经椎体后缘、椎弓根等位置侵入椎管内部, 累及超过2个椎体节段, 特征性明显, 究其原因可能是软组织内肿瘤呈弥漫性浸润生长。通常淋巴瘤细胞成分多、间质少, 水分含量较少, 此时MRI显示病变组织为T1WI等信号及T2WI稍高信号。病变信号多不均匀, 以椎体内斑片状或弥漫性异常信号, 而软组织肿块信号多均匀。一般来看, 脊柱淋巴瘤T2WI信号为高、中、低信号及不均匀信号, 而病灶信号与病灶内部纤维化无关。MRI诊断肿瘤骨髓浸润时, 其敏感性明显高于CT, 尤其是T1WI信号, 当出现等信号或低信号时, 病灶容易显示。T2脂肪抑制序列对病变具有较高敏感性, 与CT相比, MRI病灶范围及边缘比CT清楚, 可诊断出CT难以诊断的不明病灶。

总之, CT、MRI诊断脊柱淋巴瘤均具有显著效果, 但MRI较CT可更为清楚显示病灶情况, 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郑红伟, 胡秀荣, 祁佩红, 等.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1):111-115.

[2] 刘燕, 周涛, 张军, 等.原发性脊柱淋巴瘤1例.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2(3): 115-117.

[3] 刘颖, 袁慧书, 刘晓光.脊柱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1):130-133.

[收稿日期:2015-10-21]

猜你喜欢

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大肠埃希菌肠道外感染及其治疗的研究近况
成团泛菌感染及其诊治的研究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