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2016-05-20陈蔼仙
陈蔼仙
【摘要】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实验指标的临床诊断性能及诊断效果。方法 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实验组, 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两组抗环瓜氨酸抗体(anti-CCP), 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 采用仪器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SR),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指标诊断性能。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CRP以及SR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断后anti-CCP、R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anti-CCP、RF、CRP以及SR效果理想, 能够为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指标;临床诊断;诊断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4.027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该疾病属于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病, 患者发病后主要以关节疼痛、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为典型症状,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1]。目前, 临床上对于RA机制尚不完全知晓, 常规方法主要以影像学诊断为主, 该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诊断, 但是临床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 导致患者难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科学治疗。近年来,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诊断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2]。为了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指标的临床诊断性能及诊断效果,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诊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实验组, 其中男21例, 女69例, 年龄19.4~83.5岁, 平均年龄(52.4±10.4)岁, 入选患者均符合2010年ACR/EULAR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选取同期入院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2例, 女68例, 年龄20.1~85.9岁, 平均年龄(50.8±10.5)岁。研究对象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方法 入院后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方法检查, 采集3~5 ml静脉血, 常温静置30 min后离心5 min, 离心速度为3500 r/min。同时, 采集3 ml全血, 进行SR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两组anti-CCP, 仪器为罗氏COBAS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3];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RF、CRP, 仪器为DIRUI CS-130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仪器法检测SR。相关操作必须严格遵循仪器及试剂盒相关步骤进行[4]。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CRP、SR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断后anti-CCP、R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再加上临床上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 常规方法更多的以影像学诊断为主, 该方法误诊率、漏诊率较高、特异性较差, 部分患者由于早期未得到有效的诊断, 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5]。近年来,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指标在临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 两组研究对象CRP、SR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断后anti-CCP、R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i-CCP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使用较多的诊断指标, 该抗体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 甚至在临床诊断之前即能够检测出, 能够较好的反应关节炎症程度及损害程度[6]。因此, 临床上定量检测anti-CCP不仅有助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还能够正确的指导患者预后。RF也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诊断指标, 该诊断指标属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检测相对方便, 但是该指标不仅可以在类风湿关节炎外的结缔组织患者中出现, 对于其他肺结缔组织及部分健康老人体内均能够检测出, 导致RF诊断指标临床运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7]。CRP以及SR两种指标则属于是急性期反应物, 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炎性敏感标志物, 该指标常运用于临床检测与诊断, 当机体发生严重损伤或组织受到损伤时, CRP水平在患者体内会出现明显的提高。而SR增高则多在急性、慢性炎症, 如结核、结缔组织病、风湿热等疾病中, 由于结缔组织病的进展与炎症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 因此SR是临床上重要的辅助参考指标。但是,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CRP与SR均不具备临床诊断价值,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临床诊断是不能单独使用CRP以及SR进行诊断, 但是临床患者诊断时可以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重要的辅助参考指标。同时, 患者除了采用anti-CCP、RF、CRP以及SR诊断指标外还应该结合患者临床诊断、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判定, 发挥不同诊断方法的优势, 从而能够帮助患者进一步确诊, 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依据[8]。
综上所述,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anti-CCP、RF、CRP以及SR检测效果理想, 能够为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志芬, 张爽, 陈晓玲.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19):2457-2459.
[2] 黄宇, 王涛, 戴淑惠, 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24):3345-3349.
[3] 夏文娟, 刘月秋, 丛玲,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与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探讨. 中外医疗, 2011, 4(22):9-10.
[4] 常会忠, 张加玲.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意义.中国热带医学, 2011, 5(11):605-606.
[5] 李红胜, 李胜兵, 孙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2, 25(3):335-336.
[6] 万敬东.抗CCP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2, 29(2):159-160.
[7] Sehellekens GA, Visser H, de Jong BA, et al. The diagnostic prop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ndli-nated peptide. Arthritis Rheum, 2013, 43(22):155-163.
[8] 陈海丽.外治法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13):2937-2938.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