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水平提升研究

2020-10-19宋祖锋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媒介素养新媒体

宋祖锋

摘要:当前,包括青少年在内的青少年,不仅主动接受新媒体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还在被动接受各类信息,可以说青少年的个人生活,处于各类媒介的包围中。青少年对新媒体的虚拟环境、电子设备载体都有高昂的热情,并掌握了大量使用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新媒体的运行方式和特点。但与热情相比,该群体的媒介素养还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网络行为,更无法承担网络生活中所衍生出的责任和负担。社会各界已经达成共识,青少年在媒介的选择、行为方式、批判能力和驾驭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信息传播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大众传媒信息的水平,以及利用各类媒体来服务社会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信息、技巧和能力。可以从三个递进的层面来解读概念,即:使用媒介获取信息、解读评论和传播信息、驾驭媒介获取价值。加强网络社会信息传播的管理和健康发展,公民的媒介素养提升是一个重要举措。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点在于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处于从应试教育到走入社会的转折点,其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和需求更加凸显,对网络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治理,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媒介素养与传媒信息的获取

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中,信息获取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

如今,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不再是图书和报纸,而是新媒体,比如门户网站、社交网站、各类手机APP等。信息获取是人们了解信息、使用信息的基础,这也构成了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信息发布者除了官方机构之外,还包括各类民间机构和个人,所占立场不同,具备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也参差不齐,新媒体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也成为各色人等的集散地。我们不禁要想,网络上的信息都是真的吗?

信息的获取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得到”信息,而是要对信息进行真伪的判断甄别,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媒介素养的衡量标准之一。这是由新媒体的特点决定的:

一是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是信息源,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真实的、受认可的信息源,大多数网民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或制造虚假信息,或传播虚假信息,或传播自己并不知真伪的信息,很多网民不会考虑自己的“把关人”角色,比如网络热传的某名人去世、某社会事件发生等,大量虚假信息被广泛传播,如同“没有一滴雨水认为自己与洪水有关”一样,网民在传播信息时也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而是简单的将责任抛给虚假信息的“生产者”。这种现象引起当事人的受到伤害,甚至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和媒体机构的声誉,未经核实便转发,暴露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网民缺乏足够的信息获取能力。

二是新媒体成为负面信息的集散地,包括隐私、谣言、色情、暴力等非法、有害信息等,长期以来屡禁不止,成为危害青少年成长的网络毒瘤。有些信息迎合了青少年的不良心理需求,让部分青少年网民趋之若鹜;还有些信息则诱导青少年走向了极端方向,煽动大学生发表不理性言论和失当行为。三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恶意扭曲社會真相,缺乏辨伪能力和经验的青少年,往往会被蒙骗,形成错误的思维方式,心态变得消极,不利于思想的成长成熟,也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媒介素养与传媒信息的传播

通过了获取信息这扇媒介素养的“大门”,青少年突然变迈进了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在这条虚拟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都是形形色色的信息,看上去不过是文字和数据,但实际上却都存在相当高的“致命性”。网民是所有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信息本身不具备运动的属性,信息传播依赖于人们设定的技术程序和个人行为,人们在无边界的网络上获得了同等水平的信息传播权,但只有遵守法律、规则和道德要求,才能成为合格的传媒信息传播者。

新媒体为青少年带来前所未有的表达欲望和自由,社交媒体的松散式管理则最大程度上解放了青少年的话语权。如果滥用新媒体传播权,将个人的阴暗面、负面情绪、错误言论随心所欲发布在网路空间中,或对他人的信息进行不公允评论,都会引发网络环境的混乱,引发网络暴力事件。虚假信息的传播,具有强烈的危害性,虚假的购物信息、网络金融诈骗、虚假的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影响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一些无法别迅速被辨伪的信息,则会误导社会价值观。

四、媒介素养对青少年的意义

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发展目标中,信息传播也是关键一环,网民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要遵守共同的义务,对信息做好把关和判断,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行为负责,这才是媒介素养的正常体现。微博上曾流行“转发也是一种力量”这句话,意思是呼吁网民以转发的形式,提高某社会事件、观点的热度,以此来提高社会关注度,谋求解决之道。可是,如果这种行为受到个别人员的操控,或者发起这种呼吁的人出现了误判,岂不是每一个转发的人都要承担这份错误的责任。简单来说,青少年在转发信息时,要确保自己传递的信息是真实的,避免由于转发不当信息危害他人权益和公共安全。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媒介素养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