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0-10-19江敏婧

教育观察 2020年23期
关键词:导图文本课文

江敏婧

(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福建厦门,361008)

近年来,思维导图在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思维导图的选择、使用和指导还停留在低年级的运用层次,尚未适应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及能力发展需求,无法指导学生运用导图解决三年级阅读重难点问题;思维导图的使用过于开放,虽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但不同体裁和结构的文本以及不同的阅读需求应对应不同的思维导图,而教师并未引导学生进行甄别。这些问题导致思维导图的作用大打折扣。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及阅读能力变化,根据不同的文本形态和阅读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处,逐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一、化繁杂为简明,把握主体内容

与低年段阅读相比,中年段的阅读理解更多的是对篇章段落的理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能理清文章的层次与段落、线索与脉络等内部结构。但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尚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思维导图能化繁杂为简明,清晰而有序地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的效果,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部编版三年级教材中常见的篇章或构段方法有总分式、点面式、并列式、承接式、因果式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思维导图的功能和结构特点,选择与文本结构特点相匹配的思维导图展开学习,如总分式、点面式结构可以采用气泡图、括号图、树形图等思维导图来表现各部分之间的总与分、点与面的关系;承接式结构可以采用阶梯图来表现内容前后的承接关系;并列式结构可采用圆圈图、气泡图来表现各层之间的平等关系;因果式结构可以采用鱼骨图来表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推进。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教师可以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这一问题为思维核心点,引发学生思考(图1)。首先,引导学生以秋雨为线索,写出颜色、气味、金色喇叭等部分,构成第二层分支。再以“颜色”这一段为例,师生合作绘制第三层:秋天都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分别给了谁?引发了哪些联想?在此基础上,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独立绘制“味道”“金色喇叭”这两部分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原本冗长繁杂的课文内容以简明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容易发现从全文到每个自然段都采用了总分结构进行描写。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层层分析,解密文本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建立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

图1 《秋天的雨》的描写内容

二、变单一为立体,深化文章解读

与低年段相比,中年段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关联相对复杂。如在三年级的部分课文中,故事情节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成为贯穿课文的明线或暗线。对于这样的课文,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无法将多重线索勾连起来。而教师往往采用分离线索的方式展开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准确、立体、全面的知识网络。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从逻辑认知上进行梳理,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坐标图是以事件、人物等多个文本关键内容为坐标轴,以情感、事物等线索变化为曲线,将文中看似零散的事件、人物、情感等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多维、交织的空间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拓宽解读文本宽度,让每个学生都真实而独特地感受到文本跳动的脉搏。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牛肚子里的旅行》为例,其情节的推进与人物的情绪变化是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推进。红头与青头的心理活动随着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情节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而这些内容散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学生虽然能隐隐地感受,却难以提炼出文本表达的主线。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坐标图的方式(图2)设置两个核心板块: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节,将事情变化与人物心情变化进行对应联系。由图2可知,每一段旅行路线中,青头和红头的心情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其中原因,从而发现两个人物之间的性格特点,感受他们之间的真诚友谊。可以说,思维导图能将人物心情与故事情节这两条线索可视化、立体化,让学生在联系与对比中加深对教材文本的感悟。

图2 《牛肚子里的旅行》的核心板块

三、变割裂为交融,强化统整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的单元整合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单元间,甚至是各学段的文本与文本间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承接。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也应培养学生具备整体把握单元文本的能力。通过韦恩图、双重气泡图等思维导图,学生能够通过文本内容的横向连通、纵向对比,发现文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强大的知识网,从而避免知识能力点的割裂,提高阅读知识的衔接性和关联性。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主题为例,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帮助学生形成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双重气泡图对两篇或多篇课文进行整合,通过组合、对比、连接,改变原本割裂开的单一阅读,形成相互交融的主题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两篇课文的精读(图3),在中间气泡中写下相同点:情节反复,美好的愿望,等等;在左右两边不同的气泡中写出差异部分,如《卖火彩的小女孩》的几次点燃火柴的美好幻想并没有美梦成真,而《那一定会很好》中四次愿望都实现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比较、整理,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挖掘故事的精髓,逐步揭开童话体裁的秘密,从而提高统整能力。

图3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一定会很好》的对比图

复述是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但不少教师将“复述”与“复制”混淆,只是让学生进行文字的背诵、记忆。还有的教师缺乏有效的复述方法指导,只是介绍课文的大意,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师可借助思维导读可视化的功能,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构文本结构,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记忆,再运用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展现出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在课堂结尾处,教师在前期完成思维导图绘制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为踏板,发挥想象,进行富有个性、挑战性的复述活动。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刺猬偷枣的动作为主线进行“情节线索图”的绘制:爬上树—摇晃树枝—从树上掉下来—把红枣扎背上—驮着红枣跑了。思维导图的绘制不仅帮助学生在梳理中复习“旧知”,而且帮助学生获取复述的关键点,为学生接下来的复述做好铺垫。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拐杖,按“图”索冀,把握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读取课文细节,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丰富复述的语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能帮助师生更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的重难点问题,促进理解和表达的融通,铸造独特的思维品质,进而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导图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烃思维导图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