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律,让语文课堂灵动生辉
2020-10-19谢宁
谢 宁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小学,广东广州,510310)
在一节音乐公开课上,笔者看到学生跟着教师打节拍,和着节拍读歌词,跟着节奏唱歌曲,课堂氛围活泼有序,童声甜美悠扬。这让笔者的眼前一亮,头脑中灵光一闪:语文学科是不是也可以把音乐中的音律请进来,让语文课文更有趣,让语文课堂更生动?
一、探寻语文与音乐的关系,找出将音律融入语文课堂的合理性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最早的表现形式,诗歌自成形之初就与音乐紧密相连。可以说,音乐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更迭与音乐的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我国古代艺术殿堂中相得益彰、熠熠生辉。我们所熟悉的诗词歌赋中存在着大量的诗歌与音乐融合发展的范例。唐宋时期的诗歌就发展出按照曲谱创作的歌词,元、明时期也出现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文学体裁——剧曲和散曲。七言律诗的节奏更是与音乐的旋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呈现出了相互通融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诗歌与音乐这两种瑰宝互为作用、彼此促进,进一步积淀与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著名诗人闻一多曾指出中国诗歌有“三美”,其中的一美就是“音乐美”。诗歌作品中的语音、语调、句式等都能产生音乐美,从而使诗歌更富感染力,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所刻画的形象也更加生动逼真,让读者在朗读诗歌时获得如同聆听音乐般的审美感受。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歌,尤其是在小学低年段的语文课本中,儿童诗、韵文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如果把音乐中的音律元素引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诗歌、唱诗歌,就一定会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二、理清朗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确认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可以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也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和职业追求。对于语文学科素养中的“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独立阅读的能力,习得多种阅读的方法,具备丰厚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培养良好的情感体验,提升阅读的理解能力。良好的阅读语感是帮助学生快速体悟语言文字内涵的重要工具。对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朗读能力以及阅读语感的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诠释: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阅读能力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及简单的古诗词,让学生通过拓展想象空间获得情感体验,发现并感受语言的魅力。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优秀诗文,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发散以及对诗文情感的体验,对诗文主旨的领悟。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阅读能力要求也是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优秀诗文,但强调学生从诗文阅读的语调、节奏及韵律中体悟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思想。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朗读是强化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阅读语感及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方式,是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朗读应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阅读手段。
三、将音律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小学生的朗读热情
小学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让学生爱上朗读。于是,笔者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做了有益尝试,将音律与语文课有机整合起来,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热情。
(一)为字词句划分节奏,激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识字是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朗读、学会朗读的能力基础。字、词、句的复现是促使学生有效识字的重要途径。但是,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怎样才能让字、词、句的复现不枯燥,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笔者认为,不断变换复现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游戏竞赛等措施复现字、词、句外,笔者还将课文中的文段画上停顿线,划分好节奏,让学生和着节拍朗读。例如,《青蛙写诗》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青蛙的诗写成了:
呱呱,呱呱,
呱呱呱。
呱呱。呱呱。
呱呱呱……
为了让学生爱上汉字学习,能够在单纯的一个“呱”字以及逗号、句号、省略号中找到阅读的乐趣,笔者为这段诗划分了节奏:
学生和笔者一起利用随身携带的“乐器”——双手,打着节拍、和着节奏,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整个教室充满了“青蛙诗人”的欢叫声、嬉笑声。
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少量的字、词、句,学会从文本中提取简单的信息。采用节奏划分这一活泼有趣的方式再现生字,笔者让学生反复识记字形,既提升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朗读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字词积累量。
(二)为诗歌划分节奏,带领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节奏是诗歌的重要元素。节奏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是音乐的“咽喉”,也是诗歌的“命脉”。所以,把诗歌划分节奏,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节奏感,是带领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有效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笔者为诗歌划分节奏后,学生读起来轻松活泼,切实体会到雪地里小动物们玩耍时的快乐。
而《古对今》一课采用了对韵歌的形式,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和长短句交错的节奏,描绘了四季更替、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昼夜更迭的自然规律。课堂上,笔者带着学生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再拍着手跟着事先划分好的节奏诵读韵文。明快的节奏将诗歌的意境凸显,学生体会着诗歌文辞韵律之美,想象着一年四季美丽的画面,感受着自然之美。音律让语文课堂更加活泼、更加富有生机。
(三)为课文谱曲,让学生领略经典文化的魅力
把优美的歌声带进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好办法。现在的网络课程资源库里有许多与语文课文相对应的儿歌视频。在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唱歌识文,极易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如果没有现成的儿歌视频,笔者就会根据诗文的意境去编曲。活泼欢快的诗歌用2/4拍的节奏去谱曲,抒情、舒缓的意境用4/4拍去表现。例如,《静夜思》这首诗,笔者就用了4/4拍的节奏去谱曲,谱曲如下:
学生读懂诗句之后,笔者会拿出一把吉他,边弹边唱,瞬间就把学生带到了遥远的唐代,带到了客居异乡的李白身边。当他们跟着笔者一起唱着这首《静夜思》时,仿佛也和李白一样,心中有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再如,为了体现《古对今》课文明快的节奏及对韵的特性,笔者用了2/4拍的节奏去谱曲。接着,笔者用钢琴伴奏,带领学生唱起了对韵歌,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曲谱如下:
学生伴着琴声,拍着手掌,唱着欢快的歌曲,在歌声中感受着语言的对仗美,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歌声中体会着学习经典文化的快乐,诉说着语文阅读学习的快乐。
音律,就这样走进了语文课堂,走进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音律,让字、词、句的学习不再枯燥,让诗歌的美好意境凸显,让经典文化的传承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