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观察规范下的一堂好课的实践

2020-10-19王一民

教育观察 2020年23期
关键词:课堂研究教师

郑 富,王一民

(1.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2.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沧州,061100)

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的课,这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科学标准。每次听评课,由于评课教师不同,评课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有关部门的检查是一套标准,昨天参评的专家是一套标准,明天的专家又是一套标准,而且不同标准之间还经常相互冲突,因此,一堂好课是没有统一的科学标准的。课堂观察的用意,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每位授课教师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课堂观察应先统一目的,不论是任何人检查、评课,都要先认同“让学生学及教师教共同成长”的原则,然后再从不同的视角、理论依据,将听评课的过程规范化、精细化。科学而规范的课堂观察,不仅可以协助授课教师更好地改进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观察人员更深入地学习授课教师的教学优点和教学经验。

一、课堂观察概述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

关于课堂观察,有学者称其为专业性的课堂研究方法,有学者则认为其是一种诊断教学的临床技术。[1-2]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教育领域比较认可的观点是,课堂观察是指观察人员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专业知识、以往经验及相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格、视频、音频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和数据,并以此做出相应定性或定量研究的一种教与学的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课堂观察的发展回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观察法被最早应用于课堂教学。西方教育领域的学者受到当时自然科学观察法、心理诊疗观察法的启发,试图将观察法引入课堂中,用于研究课堂,弥补教学的不足。20世纪中期,课堂观察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文献。之后的几十年,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课堂观察出现了较多的定量化、结构化、系统化的观察方法,其典型代表为重视科学实证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和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提出的“互动分类系统”。前者开发了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后者运用一套编码系统(codingsystem),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从量化的角度分析、改进教学行为。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3]1975年至1980年,研究人员开始考虑定性观察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英国的一些教育科研人员就所采用的“学生记录法”和“教师记录法”两种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观察方法进行了一次题为“观察研究和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1995年,Acheson和Gall结合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如录音、录像技术的普及),总结出了针对有效教学特征的21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技巧。[4]由此,国外的课堂观察走过了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的探索之路,逐渐形成行之有效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5]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将课堂观察从西方引入,虽然也有较多的研究和实践,但并未对课堂观察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是将其视为课堂研究的辅助手段。以“课堂观察”为关键词查阅近二十年的文献可知,我国对课堂观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观察的价值和意义、教学行为的改进、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等方面,而与课堂观察具体实施办法相关的研究文献只占少部分,且我国教师对课堂观察法的使用大部分有自觉程度较低、课堂观察方法不明确等问题。

二、课堂观察规范下的一堂好课

(一)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一堂好课,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体,重点关注学生在一堂课中的发展状况。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学的本意,就是教与学不分家,学生学的工作做好了,教师教的工作便能高效完成。师生以一种合作的关系,合作完成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假若关注点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这一主体,教师说得天花乱坠,最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学生在听完一堂课后没有发展甚至是负发展。这样的一堂坏课,纯属浪费时间。

(二)以最近发展区为关注点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通过教学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心理学相关研究显示,人的学习是在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总会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预先带领学生复习先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或引导学生回忆相关概念、经验等,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新旧知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促进学生正向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三)以开放自主为基本原则

开放自主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成长的气息。“满堂灌”的教学,可以说授课教师一直将学生的时间和思维控制在自己手中,学生的自主性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会随之弱化,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一堂好课,应赋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大班授课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收到更好的效果。独立自主,合作开放,才是一堂好课。[6]

(四)清晰明确的教学环节

清晰明确的教学环节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例如,在开始讲授知识之前,授课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示教学目标和大概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事先明确需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总结反馈也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组织学生提问、答疑,或对本堂课做简略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力求突出重点,提炼升华,达到帮助学生回忆知识、梳理知识脉络的目的。

(五)高参与度的学生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虽然也提倡学生参与,但这种参与是小部分学生参与。而且,这小部分学生也未必全程都在参与,所以学生的发展无从谈起。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发展,那这样的课就是不可取的。而优秀的课堂,关注点应该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好不好。优秀的课堂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课堂,建立在高参与度上的课堂。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过程,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六)高生成度的教学资源

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学生是最宝贵的资源。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存在差异,再加上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不尽相同,而这样的差异性和不同的视角便是课堂中的资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知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课堂中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7]学生思考问题时出现的想法偏差甚至错误的论断,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机。

三、我国实施规范的一堂好课的实践困境

目前,国内课堂观察的实践困境主要聚焦在观念、态度、内容、结果四个方面。

(一)观念上

多数教师仍认为课堂观察等同于传统听评课,只是针对这堂课再结合自身积累的经验浅浅而谈,很少能从具体细节上提出有价值的看法和建议,甚至不清楚具体从哪些细节上评价,所以指向性不强。因碍于面子或怕得罪人,观察者在多数情况下会选好的地方说,而对于不好的,他们说得相当隐晦甚至直接略过。观察者不好意思提建议,导致主要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二)态度上

大家普遍地将课堂观察当作学校例行公事,或是学校给教师强制性安排的任务,教师不得不去完成,因而积极性明显不高。有的教师甚至将“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的目的放在“完成任务”之后。在这样的态度之下,教师很难深入理解课堂观察的精神,再加上缺席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中出现诸如随意性高、重个人直觉的情况,以致结束后的点评更是琐碎、空洞,可依据性不强。

(三)内容上

多数观察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教上,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重点关注的是教师的“表演水平”如何。评课时,对“重难点突破得怎么样、教学流程设计得如何、板书的结构如何、课件使用得如何、教师的教态如何”等点评最多,而唯一与学生有关联的只有教学效果的评价[8],涉及改进措施等方面的评价就更少了。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要重视学生的学,但是针对学生学的观察点的研究普遍较少,甚至不知要如何观察。

(四)结果上

教师普遍缺乏对课堂观察数据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说明的能力,大都习惯以直觉来说课。由于教师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和处理不当,课堂观察点的量化数据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一堂课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观察结果的分析不到位,导致得出的原因也无法切中要害,不仅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为课堂问题的解决增添了不少障碍。

四、实施规范课堂观察的具体做法及要求

一堂好课的课堂观察,就是要从观念、态度、内容、结果四个方面突破。课堂观察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专业化程度高的研究活动,必须按照基本流程进行,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课前会议:摸清课堂状况,分配观察任务

1.授课教师说课

授课教师重点交流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流程、教学检测、教学困惑五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第几课时,省里、市里或当地教育局的学科指导意见是怎样说的,如何定位三维教学目标。(2)学生情况:学生已学过哪些相关知识,不同学生的有关情况分别是怎样的,并在座位表上标注出来。(3)教学流程:列出本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依次说明是什么环节、这个环节承载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并依次说明这些环节是如何开展的。(4)教学检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几个,重难点是什么,每一个目标达成的具体标准是什么。(5)教学困惑:找出平时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三个问题。为何只聚焦三个问题?主要是为了适当降低难度,使目标更明确。教师把注意力聚焦在真正想要改进的问题上,才能够真正有所改进,使课堂观察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活动。

2.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的交流

观课教师针对授课教师说课的内容,提出疑问,协助授课教师明确自己的问题。

3.确定观察点并设计观察表

依据讨论的内容,观课教师列出负责观察的点是什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观察表。

观察点的确定原则:根据学生人数较多、小组人数较多的特点,确定学习小组运作的有效性,是课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受到自身认知策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经常忽略对学生认知策略的建构,就会导致结构化的缺失,从而衍生更大的错误。国内研究教师教法的比较多,研究学生学法的比较少,所以,观察点的选定应以学生的学、教师的语言使用及课堂调控能力为主。

(二)课中观察:感受课堂情境,诊断教学效果

观察员的观察位置选择的用意,使用哪几个观察表,在课堂中做好相应观察点的记录并规范填表。

(三)课后会议:汇集观察经验,启迪集体智慧

首先,授课教师在课后进行陈述,从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教学行为、教学生成部分进行说明。其次,观察汇报。观察组依据观察结果,说明自己的结论。最后,得出本次观察的几点结论。大家讨论,对每一个观察点的结论进行简述,使其包含建议、调整方式等内容。

(四)课堂观察量表范例

表1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课堂观察量表分析

续表

每一个课堂都具有成就一堂好课的潜质,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为学优者的潜能,成就他们便是一堂好课的意义。事实证明,课堂观察就是成就一堂好课的重要途径。依照规范、科学的课堂观察方法,课程观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状况得以具体、准确而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和分析来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改善我国学生学习状况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师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课堂研究教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