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研学共体 分层培养 阶梯成长
——乡村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助推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0-10-19张虹
张 虹
(杭州启正中学,浙江杭州,310006)
为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杭州市教育局出台了《杭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办法》《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实施方案》,开展“送师下乡”活动,意在充分发挥名师资源优势,引领乡村教师成长。笔者领衔的“名师乡村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以杭州市某县乡中为工作室基地,旨在为某县乡村初中语文青年教师打造一个交流实践、共同成长的助推平台,希望为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作出贡献。笔者尝试总结实践经验,提炼乡村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模式。
一、助推模式的建构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的知识首先产生于外部的协同活动,而教育行动研究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立足于教育教学情境,依存于学习与实践的共同体。[1]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愿景和价值观念的教师协同活动组织,其指向教师间的精神联结,关注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情感释放,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2]工作室尝试建构助推乡村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模式,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其中,团队建设包括构建研学共同体、分层设定小组目标和阶梯规划个人成长,组织架构包括专家导师团、领衔导师、分组导师、首席学员和分组学员,活动模式包括创设研学情境、营建对话平台和共赢团队成长。
图1 助推乡村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模式
二、助推模式的实践
(一)组建研学共同体,搭建对话平台
系统科学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研究它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来达到有目的地控制系统的发展,获得最优化的效果。[3]因此,构建教师研学共同体,为教师搭建对话平台,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1.分层规划专业发展
工作室学员遍及四个分片区八所学校,主要集中在山区乡村初中,以三十五岁以下、十年教龄及以下的乡村初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与城区教师有较大的差距。笔者根据学员的实际工作时间和教学经历将他们分成了破土组(教龄三年内)、萌芽组(教龄三到五年内)和成长组(教龄五到十年)三组,组建相应的教师研学共同体。每个研学共同体推选出首席学员,由他带领组内学员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制订个人发展的三年规划。在学员个人与研学共同体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工作室集体讨论整个团队的三年规划,制订团队成长目标。
2.对应组建导师团队
调研发现,工作室学员的个人专业能力不强,需要精心安排每个人的专业发展。推选出的首席学员负责每个研学共同体的行动引领,带领学员商讨后设定成长目标和研究主题,争取最大限度地挖掘学员潜能,提升学员的教研能力。此外,工作室还积极为学员搭建多线路、多层次的对话平台:与四所城区知名实验学校结对,邀请优秀骨干教师做研学共同体的导师;特邀大学教授、特级教师、省市区教研员、专职师训专家组成上位导师团,定期给予工作室专业指导和引领。
(二)实践取向,设计有效研修
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教育教学环境,教师的培训形式应该具有实践取向,即为教师创设真实或虚拟的学习情境,使教师通过参与、体验、感悟获得专业发展。[4]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本位阵地,是最真实的学习与实践的情境。工作室组织学员分组开展“同课类异架构”的课堂教学常态化系列研讨活动,精准诊断每位学员教学能力的原起点,发现他们可能的增长点,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评估计值,也为工作室设计个性化研修活动提供真实依据。
1.探索写作教学,培养职业自信
为帮助“萌芽组”“破土组”学员顺利度过理论到实践的磨合期,工作室从统编教材的写作教学入手,帮助新教师克服对写作教学的恐惧与无为心理,培养他们的职业自信。导师亲身示范,学员独立备课、同伴互助,展现了写作教学的创新思路:“写作之人物细节描写”以读促写,让学生综合运用习得的描写方法进行片段训练;“写作之人物外貌描写”从猜人物入手,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写作之比喻修辞的运用”以学生的原创文字为教材,以“找茬”或“点赞”的方式创设具体情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写人物抓特点”通过抽象漫画与真人照片的对比引导学生以观察外貌来发现人物精神品质,学会“由表及里”的写作技巧。
2.研究阅读教学,破除职业瓶颈
工作室组织“成长组”学员以阅读教学为主抓手,破除他们的业务上升瓶颈。工作室指导学员以“我怎样才能行”为行动主题,稳定专业结构,关注自我更新,期待持续发展。学员课前查找资料、认真备课,校内试教、课后议课,组内研讨、反复磨课,导师指导、呈现效果,展示了一系列优质课堂:有抓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伟大;有圈点品味语言,让学生徜徉在童话故事之中;有抓人物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深层感悟;有培养独特体验,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渴望;有挖掘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建构能力。
(三)情境创设,激荡固式思维
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与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情境属性。[5]年轻的学员面对真实的教学情境常常很难选择适合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他们会因此请教导师。导师会分享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但个别辅导只能解决个别问题,工作室借助主题研究解决普遍问题,并引领教育科研精神: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头脑激荡,确立研究主题;创设示范情境,掀起头脑风暴,进行思维碰撞;借助网络情境,缩短城乡空间距离,改变教学方式。
1.问题情境,对话学员
工作室组织指导骨干学员针对乡村初中语文青年教师的教学困惑与乡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难点设计调查问卷,近200名初中语文教师和近千名初中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语文教与学的困顿在于写作。从确定调查题目和调查方案到编写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再到分析调查结果和形成调研报告,学员细致分工、积极对话、同谋共划,他们在问题情境中学会静心处理数据、科学分析结果、提炼研究方法、形成解决策略。
2.示范情境,演绎理念
导师亲身示范、演绎教学理念,是对话学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如笔者曾经以“细节描写”为研究主题,对驻地学校九年级学生做了一次完整的写作教学活动,包含三节大课、三次指导、三篇作文和三个整合,具体内容如下:
【课例一】“一叶知秋”知细节。笔者利用课堂细节“拢头发”,激发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学习兴趣,再结合想象形象化描述“苍翠欲滴”,让学生懂得细节描写的重要性,然后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学会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之后笔者让学生自由观察校园,寻找眼里的“秋”,为写作积累即时素材。充分观察体验后的学生思绪飞扬,顺畅完成写作任务,随即上传作品。笔者收集、整理、评改原生态作品的电子稿件。
【课例二】“景语情语”觅细节。笔者用连续播放的校园风景画唤起学生的寻“秋”记忆,利用范文帮助学生明确写景散文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后,笔者指导学生融合细节描写片段,形成完整的写景散文。随后,学生提交作文到指定文件夹,独立赏析他作并批注评改。最后,学生各自收取批注稿,完成二轮修改定稿,形成原稿、批注稿、修改稿的自我作文库。
【课例三】“细微之中见精神”。笔者指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提炼生活细微中的精神意义,完成哲理散文。之后呈现学生习作片段,用软件演示评改过程(现场适度修改),并将学生的原文与修改文进行比较,说明修改理由。学生从习作库里找到自己的原作文,独立揣摩老师和同学的评改意见,修改完善。小组成员讨论并合作批注,学生因此更加明确细节描写的特点、方式以及如何体现细微之中的精神所在。全班学生在课堂网络平台上讨论得出一篇好文章的要素并整理修改评价的要求,对自作和他作进行总体评价,尝试撰写总评语。
从片段到写景散文再到哲理散文写作,这三节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逐级提高。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活动,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整理归类、分析处理、有效评价学生多次上交的作品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使本次写作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还是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这三节课都给学员带来了思想冲击,激发了学员写作教学的热情,为“写作教学问题情境”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模本。
3.网络情境,研议赛培
借助网络大数据建立了工作室资源库,汇编学习资料,收集整理学员实践研究成果(如教案集、案例集、实录集、感悟集、论文集等);利用软件工具搭建了网络平台,开展研修活动,解决了导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因城乡距离而造成的实际困难,让沟通更及时便捷有效;利用公众号、新闻官网等手段及时宣传报道工作室的研修活动,激发学员学习和实践的热情。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在线研修活动,如团队学习专业理论、视频专题研讨、公开课前的团队研课、公开课的城乡同屏直播、学员的说课比赛、学员听课议课的建议思考、不同研学共同体的分层研讨、专家导师的在线专题讲座及学员的感悟体会分享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培训更是发挥了其特有的优越性,尤其是线上研课,教师就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说课,其余学员就知识重难点的把握、每个环节的设置与互动甚至每张幻灯片的设计与播放进行充分交流,营造了人人发言、平等议课的氛围,有效发挥了网络平台的对话功能。
(四)主题研究,共享创造智慧
为提升学员的写作教学能力,导师和学员商议后决定以“情境写作教学”为研究主题,每个研学共同体设定相应的分主题。工作室将培养学员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过程的组织与掌控能力、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5]贯穿情境写作教学专题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
1.真实情境的教师下水作文
能写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工作室组织学员写下水作文,描绘真实生活情境,抒发真情实感,体验学生的写作情绪。这不仅体现了学员的真实写作水平,也让他们在重温学生时期写作苦恼的同时,推出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崇尚正能量、文笔优美、思考深刻的好文章。这为工作室开展情境写作教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员的情境写作教学实践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创设情境的写作教学案例
教育行动研究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把知识原理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正确分析解决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不断提高对教学情境的理解水平,不断反思批判,及时修正教学行为,进而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模式。[6]学员根据真实写作经历创设情境实施写作教学,同时整理课堂实录,撰写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价值。导师挑选典型案例组织说课比赛,评选优秀样例,分享评点指导。学员集体线上听课,分组研讨交流,提出在真实情境下的写作教学设想,共享集体的创造性智慧。导师因此了解学员写作教学研究的兴趣点,确定每位学员的微研究方向,以期达到个性化分层培养的目标。
3.校园情境的写作课程开发
工作室帮助驻点学校设计了学校拓展性课程的顶层设计方案,架构了学校拓展性课程群落。工作室学员和驻点学校语文教师利用校园情境挖掘写作教学资源,导师领衔设计并开发了情境写作拓展课程“叶子是不会飞的翅膀”。根据情境写作教学的要求,学员共同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研究教学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手册等,导师和学员合作承担课程内容,对选课学生开展写作课程。本课程获评杭州市精品课程,工作室学员及驻点学校共享了课程研发的成果。
三、助推模式的成效
(一)研学共体,关注乡村初中语文青年教师的主体价值
工作室始终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让他们全程参与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与改进完善等研究流程,提高了他们的研究水平,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7]特别是在分层研学共同体活动中,学员始终保有主动地位,成功时分享经验,困难时得到帮助,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工作室作为上位研学共同体,关注学员的主体价值,引导他们深度思考和交流,激发他们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分层培养,助推乡村初中语文青年教师阶梯成长
工作室为学员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能力培训,如高校培训、学术研讨会等;为学员搭建了专业展示平台,如开设公开课、分享案例、交流实践等。学员的教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区域层面脱颖而出,赢得了业界广泛关注。
(三)实践情境,探索乡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工作室带领学员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主阵地,尝试创设“问题情境”“示范情境”“网络情境”等研修方式,探索乡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学共体 分层培养 阶梯成长”的助推路径,希望在实践情境中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积淀他们的专业知识,深化他们的专业思维,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四)学科引领,受益辐射区域乡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工作室导师每月到驻点学校授课:有针对中考的专项复习课,有针对初二的阅读指导课,有针对初一的写作拓展课;有情境写作教学专题讲座,有语感教学经验分享,有公开课专业评点。学员通过跟进开设导师的同类课型即时领会教学理念,受益群体包括驻点学校学生及周边共同体学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整个县域初中语文教师队伍。
(五)主题研究,形成情境写作教学模式
工作室组织学员在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情境写作教学”研究主题,在观摩导师的示范后,学员通过下水作文、情境创设、任务设置、写作指导、习作仿例、评价修改、二轮评改、终端评价等环节,逐步形成初中语文情境写作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很强的推广性。
三年的工作室工作初见成效,但助推乡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乡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团队和个体案例来看,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乡村教师专业化职业素养、乡村教师队伍构成、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乡村教师教学方式改变、乡村教师教学改革勇气及坚持恒心等。乡村教育改革寄希望于青年教师,助推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