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gawa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
2020-10-19李丹丹李红霞何喜宁
李丹丹,李红霞,何喜宁
(陕西省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陕西 西安 710065)
Segawa综合征又称“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于1976年由Segawa等[1]最先报道,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性疾病,通过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方式遗传;其中有一种隐性遗传的变异型,后来发现是由于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突变所致,酪氨酸羟化酶参与了多巴胺的合成,其编码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多巴胺合成障碍,从而使体内多巴胺水平降低,引起运动障碍性疾病;但多巴胺受体及其他代谢酶类未受影响,故该病对多巴胺反应良好[2-3]。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的临床诊断方法,误诊率极高。该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对小剂量多巴胺制剂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长期用药控制病情发展[4]。陕西省康复医院于2019年2月收治了1例Segawa综合征患儿,经过基因检测确诊为TH基因突变致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患儿,男,1岁5个月,以“发现四肢活动不利5月余”之代诉于2019年2月14日入院。5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差,紧张时有四肢肌张力增高、头部扭转、四肢双侧不对称、俯卧位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上举、不能摆坐、四肢肌肉无力表现。于外院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脑白质局部髓鞘形成欠佳,全脊髓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肌电图、脑电图、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HHV)、血清氨基酸等检查未见异常;考虑“脑白质病待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遗传性脑白质病?”;给予神经节苷脂营养神经、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抗炎、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等,症状未见改善,且逐渐加重,不能抬头、翻身。随后转至本院。无特殊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1.2入院查体情况
患儿神志清,精神可,面色苍白,烦躁,易哭闹,体重11kg,竖头不稳,不能翻身、独坐,扶站时双下肢不能负重,双足内翻、尖足,双手无主动抓握意识,拇指内收,无主动语言,不愿与人交流,不能抱奶瓶喝奶,大小便不能示意;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紧张或受刺激时肌张力增高,呈非对称性姿势;四肢肌力2级,肌张力:双侧旋前圆肌、内收肌1级,双侧腘绳肌1+级,双侧小腿三头肌2级,双侧足背屈角-55°~10°;双侧膝腱、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双侧巴氏征阳性;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侧弯反射阳性,指鼻、对指、轮替试验不能配合。Peabody评估显示:姿势原始6分,相当1月龄;移动原始分3分,相当1月龄;实物操作原始分0分,相当于1月龄;抓握原始分0分,相当于1月龄;视觉-整合原始分13分,相当于2月龄;粗大运动发育商(gross motor quotient,GMQ)为48,精细运动发育商(fine motor quotient,FMQ)为46,总体运动发育商(total motor quotient,TMQ)为43。
1.3辅助检查情况
血尿粪常规、肝功、肾功、血糖、心肌酶、电解质、心电图、胸片、骨盆X线未见明显异常;颅脑MRI显示双侧大脑白质多发脱髓鞘样病灶;基因检测发现患儿TH基因上2个杂合变异,这两个变异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构成复合杂合变异,见图1、图2、图3。
图1 家系图
图2 Sanger测序变异1峰图(TH:NM_000360:exon13:c.G1358T:p.R453L)
图3 Sanger测序变异2峰图(TH:NM_000360:exon5:c.G605A:p.R202H)
1.4治疗情况
结合病史、临床体征和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该病例确诊为“Segawa综合征”。经团队评估,制定综合治疗方案,①药物治疗:按左旋多巴3mg·kg-1·d-1给予美多芭(国药准字号H10930198,左旋多巴200mg和苄丝肼50mg/片)1/6片口服。②综合康复训练:a.肢体综合训练,按照儿童生长发育顺序,采用Bobath疗法,通过关键点刺激、反射性抑制手法、促通手法等,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功能发展,训练量应从小到大;b.多感官游戏治疗,缓解患儿焦虑情绪,提高训练的依从性。③物理因子治疗——蜡疗:按患儿双侧腘绳肌、小腿三头肌面积大小,用一次性塑料薄膜包裹加热石蜡后直接敷于治疗部位,每次15分钟,缓解双下肢肌张力。④家庭康复延伸指导:医生、治疗师根据患儿训练情况制定适宜的家庭康复延伸指导,巩固、延伸康复疗效。治疗2天后患儿症状出现了变化,功能明显改善,哭闹焦虑情绪明显减轻,异常姿势减少,能竖头90°维持1分钟,能翻身、摆坐,双手可大把抓握。随后继续口服美多芭及间断性康复训练8个月有余,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患儿非对称性姿势消失,能独站、独行,足内翻好转,足跟可着地,双手可搭2~3层积木,能用勺子进食,会说叠音或单音词,会指认五官,可配合穿、脱衣服,可示意大、小便。经Peabody评估显示:姿势原始38分,相当18月龄;移动原始分74分,相当14月龄;实物操作原始分5分,相当于13月龄;抓握原始分40分,相当于14月龄;视觉-整合原始分76分,相当于16月龄;GMQ为66,FMQ为73,TMQ为66。
2讨论
2.1病因及临床特点
Segawa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在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中属于第五型,其患病率为(0.5~1.0)/100万[5],女性∶男性为2∶1~4∶1,且女性的外显率更高。中国Segawa综合征患者主要以GTPCHI基因突变为主[6]。该病通常在婴儿期至12岁之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岁,少数在成年期发病;其占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5%~10%[7]。但在早期,尤其是婴幼儿期,由于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如脑瘫、早发型帕金森病、发育迟缓及其他类型的肌张力障碍,导致延误疾病的治疗,部分患者确诊时已遗留有明显的后遗症[8]。
该病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及散发,目前已报道致病基因有3个:GCH1、TH和SPR[9]。国外文献报道显示,GCH1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平均占65%[10],TH和SPR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占10%~15%;而国内的小样本家系研究中发现GCH1基因的突变率为70%[11]。本资料的患儿基因突变为TH复合杂合突变,TH基因上有2个杂合变异,变异1为临床意义未明变异,变异2为致病性变异。
Segawa综合征临床表现可大致分为轻、重两型,轻型表现为1岁以内起病的进展性运动减少——僵硬综合征及广泛的肌张力障碍,少数患儿可在1~6岁起病,此类患儿相对于重型而言具有更好的左旋多巴的反应性;重型可表现为围生期起病的严重脑病,昼夜波动的肌张力障碍,通常为清晨症状较轻,随后逐渐加重,常合并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儿长期肢体肌张力障碍可继发骨骼畸形而致残,同时两型都可合并面具脸、震颤、姿势维持障碍、抽搐、锥体外系相关症状及其他帕金森样临床特征。本资料的患儿1岁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突然出现四肢肌肉无力,不能独站、独坐,逐渐发展为头颈四肢主动运动减退,肌张力障碍,足内翻,姿势不对称。仅给予其单纯的康复训练,症状改善不明显;结合口服小剂量美多芭后,有明显疗效,符合Segawa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2.2治疗及预后
Segawa综合征常易被误诊,需要与肝豆状核变性、早发型帕金森、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多种疾病鉴别[12],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虽然,小剂量多巴胺制剂对Segawa综合征有戏剧性和持久性反应效果,长期服用左旋多巴无需增加剂量,且不会出现左旋多巴的运动并发症[13],但迄今为止尚无儿童用药的标准[14]。有文献报道,多巴胺制剂的起始剂量通常为1mg·kg-1·d-1,4~5mg·kg-1·d-1时就能最大限度地改善临床症状,如出现恶心、呕吐、嗜睡、运动障碍、震颤等不良反应则适当减量;早期诊治非常重要,对儿童有一定的治愈率,而成人需终身服药,预后良好[15-16]。
本例患儿,第一天按左旋多巴1mg·kg-1·d-1给予美多芭1/20片(左旋多巴11mg)口服,但家属未按照医嘱执行;第二天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并结合文献报道[7,16]、患儿的临床情况及家属便捷操作需求,试验性加量,按左旋多巴3mg·kg-1·d-1给予美多芭1/6片(左旋多巴33mg)口服后,效果明显且持续有效,所以未再继续加量。在给予患儿综合康复训练的同时,指导其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延伸,提高患儿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总之,对于早期存在肌张力障碍,临床拟诊Segawa综合征前,需完善颅脑MRI、血清铜蓝蛋白及眼部K-F环等检查,基因检测是确诊的手段。对于疑似病例,应尽早行相关辅助检查及基因测序诊断,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