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固定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2020-10-19孙帅旗
孙帅旗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人民医院骨一科 夏邑476400)
腰椎管狭窄症(SLSS)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腰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1~2]。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治疗SLSS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证实。相关研究指出,单侧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SLSS同样具有一定疗效[3]。但有关单侧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对比研究较少。本研究对比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侧固定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SLSS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6~81岁,平均(62.46±6.74)岁;病程2~11年,平均(6.04±2.18)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81岁,平均(62.23±6.48)岁;病程2~12年,平均(5.97±2.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经CT检查确诊;保守治疗3个月后效果不佳;无手术禁忌证。(2)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精神疾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症;合并马尾综合征;有下肢神经损伤。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全麻后取仰卧位,正中入路,对骶棘肌进行剥离,显露椎体后部结构,根据单侧小关节面和横突定位,X线辅助下行双侧置钉,共4枚;全椎板减压后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将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椎间隙融合,透视位置良好,冲洗切口,留置引流管,缝合。
1.3.2 观察组 采用单侧固定融合术:全麻后取俯卧位,在患侧Quandrant微管道下多裂肌间隙入路,暴露椎体外侧结构;根据横突及单侧小关节定位,X线辅助下在患侧置钉(2枚);切除部分椎板,并将突出的椎间盘切除,将Cage植入椎间隙,融合;透视位置良好,冲洗伤口,留置引流管,缝合。
1.3.3 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均采用活血祛瘀及消炎止痛等药物治疗,并行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腰椎功能、腰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腰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JOA评分:包括主观症状9分,临床体征6分,日常活动受限14分,膀胱功能-6~0分,分数越高功能障碍越轻;VAS评分:分值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剧烈[4~5]。(2)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脊柱骨盆入射角与脊柱腰椎前凸角,评定均根据全脊柱侧位X线测量矢状面参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两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较(分,±s)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
2.2 两组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比较术前,两组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脊柱腰椎前凸角及脊柱骨盆入射角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比较(°,±s)
表2 两组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比较(°,±s)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
3 讨论
SLSS是慢性下腰痛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椎间盘退变、椎板增生、关节突关节增生等是SLSS形成的主要原因。SLSS患者椎管容积减小,神经及硬脊膜受到压迫,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6]。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后,应考虑行手术治疗[7]。临床治疗SLSS多采用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与单侧固定融合术,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JOA评分、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均高于术前,疼痛评分低于术前,但两组术后JOA评分、疼痛评分、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SLSS患者采用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与单侧固定融合术治疗均具有一定疗效,可降低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多存在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对脊柱动力性结构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且在术中需将棘突咬除,对椎旁肌进行广泛的分离牵拉,使椎旁组织受到过度破坏,影响脊柱生物力学,最终导致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及顽固性腰背疼痛。单侧固定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8]。肌间隙单侧入路,对侧零干扰,可将腰背神经的失神经支配减少;将部分椎板咬除,保留深层的黄韧带组织,在解除神经阻滞压迫后,可减少硬膜囊粘连;只对部分关节突进行破坏,有利于保持腰椎的稳定性。单侧椎体间融合术保持了小关节、侧韧带和椎板的完整性,但一侧为自然结构,一侧为坚强的内固定,因为两种力学模式,可造成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导致比双侧内固定和融合更严重的残余腰腿痛。因此,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对于腰椎滑脱Ⅱ度以上、多节段退变及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应采用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不能放大手术适应证。由于单侧固定融合术是非对称性固定,两侧的生物力学有一定差异,在撑开时应适当加压,避免因过度撑开造成对侧神经根卡压,加压过度造成医源性的脊柱侧凸。
综上所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侧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与采用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治疗相似,两种手术均可改善患者术后腰椎疼痛程度,提升患者腰椎功能,故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