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悬念 有效生成

2020-10-19顾丽芬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

教书育人 2020年28期
关键词:麦粒悬念知识点

顾丽芬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

评书家在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关键时刻,通常会卖一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足观众的胃口,“逼”着观众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也常被使用,被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教育家汪广仁说:“教学中设置悬念能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惦念或关切的心情,促使学生有兴趣并且积极地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适时创设悬念,着意把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逐步带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有利时机,恰当设置悬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笔者由此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

一、课前预习——巧设悬念,先声夺人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论,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可见,预习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预习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巨大潜在动力。可是,纵观教学中的种种现象,许多教师只是让“预习”流于形式:有的不加准备的随意布置口头预习任务;有的布置了预习任务却疏于检查……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持无所谓态度,兴趣消减,往往会应付了之。这自然违背了预习的初衷,使得预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呢?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察必须认真”。因此,教师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创设悬念,展现意境,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授“动画基础知识”一节内容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动画的形成原理(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使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静止画面,让视觉形成连续变化的动态画面)这一知识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先向学生布置了一个“创意变变变”的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也可查阅相关资料,手工绘画出5~10 幅相关联的图画,然后快速浏览每一幅图画,并观察实现的效果。当时,学生不免心生疑惑:老师这是要给我们上美术课吗?但他们对此任务还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觉得挺具有挑战性的。因此,课上,学生们还是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成果作品,有“上升”的气球、有“开动”的汽车、有“奔跑”的豹子,有毛毛虫“变身”美丽的蝴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都是如此的生动形象……当老师讲解至动画的形成原理时,学生们才恍然大悟,一双双“自信的”小手也都高高地举了起来……

二、新课导入——巧设悬念,抛砖引玉

一般来说,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问题上,教师若一走进课堂就抓起知识点讲解,学生一般会表现情绪低落,大多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学习也就显得相当的乏味和低效。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能根据学生这一心理活动的规律,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设置悬念,导入新课,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情境中。

那么,如何巧设悬念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迸发出思维之花呢?笔者就此也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如在“程序中的循环”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对教材内容及学情的分析了解,创设了如下的悬念情境引导学生:“印度国王为犒赏发明象棋的大臣,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大臣的奖励条件:在象棋盘的第一个棋格上放置1 粒麦粒,第二个棋格上放置2 粒麦粒,第三个棋格上放置4 粒麦粒……以此规律,直至放满64 个棋格为止。那么,你们知道棋盘上到底要放置多少麦粒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被深深地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在同学间小声地讨论着他们“针锋相对”的假想:“才64 个棋格,应该不会需要太多麦粒的吧?”“这个大臣这么聪明,棋盘上的麦粒应该不会少吧?”学生的求知欲也被大大地激发起来,带着问题努力地探寻解决的方法:有连续输入Lets=s*2,运行查看每个棋格的麦粒数的;有从等比数列上寻求突破口的……学生的思维之花在一次次的质疑和碰撞中不断地绽放开来,这也为通往教师后面知识点的讲授铺上了一级级台阶。

三、难点突破——巧设悬念,柳暗花明

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就在于它的难点突破方法。教师只有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才能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研究表明,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一般难以持久,每隔5~7 分钟就会有所松弛,容易疲劳。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采用平铺直叙式地讲解方式,就比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与教师对教材中的难点分析“擦肩而过”,从而不能有效地理解并消化知识难点。这时,教师若在此处巧设悬念,不仅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重视教师的讲授内容、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还可以拓宽学生思路,自然地降低和化解难点的难度。

如就笔者所教授的“条件语句”一节内容来说,其中条件语句的格式及灵活应用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以往笔者就采用一味地先给学生“灌输”条件语句的格式,而后通过实例讲解条件语句的具体应用的方式来讲解该知识难点,但后来通过学生的任务操作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显然不容乐观:要么根本来不及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要么完全是照搬照抄老师的讲解步骤,而全没有了自己的思维观点……对此,笔者课后经过了反复仔细地反思,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策略。在第二次班级授课时,笔者引入了这样一个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衡量身体健康指数”实例:

对此数学中的分段表示形式,学生还是相当的熟悉的,由此笔者引导学生用“如果……那么……否则”的句式进行概括表示,以此为基础向学生提出疑问“那么类似这种根据条件判断而获取不同的值的情况,在VB 语言中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有了上述的铺垫和悬念设置,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思维被牢牢地锁定在了该知识点上,大多数学生能自主学习并很好地掌握了条件语句的格式应用,有效地突破了本节内容的知识难点。

四、课堂结尾——巧设悬念,余音绕梁

叶圣陶先生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尽而学无穷的感受。所以,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学习的期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思前,觉余音缭绕;顾后,欲奋力再攀。

例如,在教授“VB 中的定时器——动画程序”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围绕“走动的小孩动画程序”程序代码的编写展开教学。课堂的结尾,教师在学生总结完本节内容的收获时,又提出了更深层的任务:编写认识红绿灯程序。当绿灯时,小孩开始走动;当红灯时,小孩停止走动。这一设疑激趣、悬念留白式的课堂结尾不露声色地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兴趣激发了起来,使得课堂自然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诚然,课堂不仅是一个教学内容的传递,更是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是学“渔”的过程,好的结尾能使课堂像射线般无限制地向外延伸,这才能使本领更加高强,更加炉火纯青。

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既能牵引住学生的目光,时刻抓住学生的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他们快乐、主动地学习。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堂“悬念”的设计、时机、效果等方面不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促成长,在反思中让“悬念”更成熟、更成功,更好地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教师对于课堂中“悬念”的机智应用,定能浇铸出美丽的花朵。

猜你喜欢

麦粒悬念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从麦粒到面包
麦粒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