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2020-10-16冯淼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阿替普尿激酶溶栓

冯淼玲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1]。现阶段,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逐年增高,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疗。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的有效治疗措施为静脉溶栓方式和动脉溶栓方式[2]。其中静脉溶栓方式被广泛的运用在临床上,主要得益于该种方式较为简单,患者所受创伤较小。尿激酶作为第一代溶栓药物,其治疗所需费用较低,被广泛的运用在临床上。而阿替普酶为第二代溶栓药物,其不会使全身纤溶亢进增加,而在临床的实际运用中,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增加[3]。两种溶栓药物治疗效果不同,所以探究两种溶栓药物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治疗效果,详细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时间: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分组方式:按照治疗药物不同予以分组,即对照组(n=40)采用尿激酶治疗,24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5.45±3.24)岁;治疗组(n=40)采用阿替普酶治疗,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5.32±3.23)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大于20岁,小于80岁;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最佳的治疗时间为4.5 h,采用尿激酶最佳的治疗时间为6 h;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高于4分;患者均知情,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拥有颅内出血史和头部外伤史;患有严重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患者服用抗凝药物。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44020645,生产企业: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规格:10万U/支)治疗,治疗方式为静脉滴注的方式,治疗剂量为2 000 U/kg,且治疗药物的总剂量不超过150万U,治疗时间控制在30 min。

治疗组采用阿替普酶(注册证号:S20160054,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规格:20 mg/支)治疗,治疗方式为静脉给药的方式,即药物的10%采用静脉推注方式,药物的90%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输注。治疗剂量为0.9 mg/kg,且治疗药物的总剂量不超过90 mg,治疗时间控制在60 min。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mRS评分等指标数据。(1)临床治疗效果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且血清酶水平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患者的血清酶水平得以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血清酶水平达不到要求。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NIHSS评分标准为:评价患者神经缺损表现,共计分为11个维度,且患者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缺损较为严重[4]。(3)mRS评分标准为: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5]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共有0~6分,患者的分数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较差。(4)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皮疹、过敏、头痛、呕吐等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将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并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NIHSS评分和mRS评分等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经t检验,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数据以率(%)表示,经χ2检验。检验标准为0.05,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可根据患者发病机制的不同将急性脑梗死疾病予以细分,主要分为脑栓塞、脑血栓及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6]。其中脑血栓为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主要类型,所占比例为60%。急性脑梗死疾病对患者的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有着巨大的影响[7]。针对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治疗应疏通闭塞的脑血管,降低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促使患者脑血流逐渐恢复正常。临床上,采用动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疾病予以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常采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阿替普酶等,两种药物均可以将处于半休眠期和休眠期的神经细胞予以激活,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是两种治疗药物在治疗机制上有所差异。其中尿激酶作为第一代静脉溶栓药物,其是肾小球上皮细胞所产生的蛋白水解酶,不会与纤维蛋白相结合[8],该种药物的溶栓治疗机制为:为了提高药物的血栓溶解能力,该药物通过激活血块表面切断纤溶酶的纤维酶原分子中对精氨酸560和缬氨酸561之间对分子键,促使其转换为纤溶酶,从而达到降解凝血因子的要求[9]。而阿替普酶作为第二代静脉溶栓药物,是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该药物的治疗机制为:为了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其主要将赖氨酸残基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达到上述目的,从而促使其转换为纤维蛋白溶酶,实现抗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可以良好的控制血小板活性,抑制血栓的形成,其较之第一代静脉溶栓药物有着显著治疗效果[10]。与此同时,阿替普酶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可以在患者体内将药物的治疗作用持续发挥,同时可以加大该药物的使用剂量,并且将药物的使用时间予以延长,但是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11]。因此,本研究所整理的有效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检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异,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较之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有所下降,较之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知道,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和阿替普酶等两种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尿激酶可以在全身纤溶作用下诱发血栓进行自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解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因子,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进而提高ADP酶的活性,降低血液黏度,促使患者血栓溶解速度加快,避免再次出现血栓情况[12]。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时,溶栓时间缩短,加快了溶栓速度,大大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为了保障患者取得良好的溶栓效果,应全面掌握患者的发病时间以及病情特点,为患者选取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期,降低两种溶栓药物治疗时的风险,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分,±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分,±s)

mR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 14.88±2.45 6.89±1.34 4.34±1.09 2.68±0.45治疗组(n=40) 14.67±2.34 4.23±0.62 4.23±0.99 1.68±0.23 t值 0.392 0 11.394 1 0.472 4 12.514 6 P值 0.696 1 0.000 0 0.637 9 0.000 0组别 NIHSS评分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两种不同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不同,即阿替普酶的治疗效果高于尿激酶,且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良好,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提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阿替普尿激酶溶栓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