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平原过渡训练模式对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0-10-16步政龙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钱钰殷劲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

灌篮 2020年18期
关键词:血氧饱和度乳酸

步政龙 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 钱钰 殷劲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

高原训练已被证实可以提高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但在高原环境中进行长时间训练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肌肉萎缩、肌肉力量丢失和速度丢失等[1,2,3]。为解决高原训练的弊端,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将目光转向亚高原训练。据报道,亚高原(500-1500m海拔高度)训练也可以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改善心肺功能[4]。同时,在亚高原环境中进行训练既可以保证训练强度,又可以满足对机体的低氧刺激。基于前人研究,结合成都体育学院高原训练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本研究拟对比“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的3-2-1模式、3-1-1模式和“高原-平原”的“3-0-1”模式训练期间的生理指标、12min跑成绩等指标变化情况,分析不同高原-平原过渡训练模式对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甘孜州体校中长跑运动队的学生共46名(男生44人,女生12人),采集研究对象的人类学指标(年龄、训练年限、身高、体重),46名中长跑运动员均为世居高原人群,队员的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表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方法

将42名运动员进行随机分组,实验1组14人、实验2组14人和对照组 14 人,三组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安排一致,均以提高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为主。实验1组和实验2组采用高原-亚高原-平原的过渡训练,对照组则采用高原-平原的过渡训练模式,具体训练时间安排见表2。每个阶段训练完成后采集每组运动员12min跑后的氧饱和度和血乳酸生理指标。

表2 训练安排时间与地点安排

(二)测试指标

12min跑成绩,运动后即刻氧饱和度和运动后即刻血乳酸。

(三)测试安排

实验1组和实验2组运动员指标的采集分为3次,指标采集地点分别在康定、泸定和都江堰;对照组运动员指标采集分为2次,指标采集地点在康定和都江堰。

(四)实验器材

运动后血乳酸:测试仪器为美国 YSI-1500 血乳酸测试仪;运动后即刻心率和运动中最大心率:运动后血氧饱和度:中国力康血氧饱和度测试仪 Prince-100H;12min 跑:秒表、卷尺。

(五)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 SPSS26.0和Excel进行处理。数据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多重方差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1组指标变化

如表3所示,该组运动后乳酸浓度逐步上升,但上升幅度不明显;12min跑总距离呈上升趋势,与亚高原2周相比,平原1周训练后12min跑距离升高(P<0.05);运动后血氧饱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与亚高原2周相比,平原1周运动后血氧饱和度升高(P<0.05)。

表3 实验1组指标变化

(二)实验2组指标变化

如表4所示,该组运动后乳酸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各阶段训练前后无明显变化;12min跑总距离呈上升趋势,与亚高原1周相比,平原1周训练后12min跑距离下降(P<0.05);运动后血氧饱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与亚高原1周相比,平原1周运动后血氧饱和度升高(P<0.05)。

表4 实验2组指标变化

(三)对照组指标变化

如表5所示,该组运动后乳酸浓度先上升,各阶段训练前后无明显变化;12min跑总距离呈上升趋势,与高原3周相比,平原1周训练后12min跑距离升高(P<0.05);运动后氧饱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与高原3周相比,平原1周运动后血氧饱和度升高(P<0.05)。

表5 对照组指标变化

(四)12min跑和运动后血乳酸浓度指标变化

如表6所示,平原1周训练后,实验1组12min跑总距离明显高于实验2组(P<0.05),略高于对照组;三组之间的血乳酸浓度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实验1组运动后血乳酸浓度高于其它组。

表6 12min跑和运动后血乳酸浓度指标变化

四、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过渡训练模式对运动员12min跑和血乳酸的影响

12分钟极限跑是运动生理学中评价最大摄氧量、有氧工作能力的代表性指标。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可以反映运动后有氧、无氧供能的情况。对比三组运动员的12min跑成绩,结合运动后血乳酸的浓度变化,可以说明三组运动员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相关研究表明,在高原训练期间,受高压低氧的影响,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会被加强,骨骼肌的蛋白的含量会有显著下降[5]。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会有所减小,骨骼肌蛋白含量就明显下降,进而影响骨骼肌力量的发展。虽然经常训练可以保持运动员的下肢力量,但高原训练期间由于训练强度的下降,也会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运动员下肢骨骼肌力量的发展[6]。据报道,亚高原训练可以满足平原的训练负荷,也可以保证低氧的刺激[7]。根据表3、4、5、6所示,实验1组的运动员12min跑成绩提升最为明显,通过组内比较,研究人员发现该组运动员12min跑成绩有明显提高,平原1周训练后的成绩明显优于之前的成绩,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组间比较,与实验2组运动员12min跑成绩相比,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后,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实验1组运动员的平均成绩要高于对照组,这极有可能是跟过渡模式有关。研究显示,世居高原青少年耐力运动员经过 2 周的亚高原训练干预,更好地促进有氧运动能力,使生理功能和运动成绩有益结合[8]。这有可能是实验1组运动员12min跑成绩要高于对照组成绩的原因。

血乳酸是评价机体是否处于无氧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据报道,机体受到低氧刺激,前期会通过心率的加快缓解机体的缺氧情况[9]。随着训练负荷的逐步累积,肾脏生成EPO的能力被增强,提高机体的氧运输能力,进而缓解机体的缺氧情况[10]。本研究发现,平原1周训练后,实验1组运动后乳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乳酸浓度(P<0.05),与实验2组运动后血乳酸浓度无明显差异,结合12min跑总距离指标进行分析,实验1组2周的亚高原训练,使机体更加适应高原低氧的环境和训练负荷,训练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加强了EPO的释放能力,此时的氧脉搏、通气量以及呼吸频率都会得到提高,糖酵解功能产生的乳酸在体内得到很快的消除。本实验团队推测3-2-1模式可以对运动员施加足够的低氧刺激和运动负荷,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以及增强糖酵解功能,并对机体的乳酸耐受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二)不同过渡训练模式对有氧饱和度指标的影响

血氧饱和度是反应机体血液与氧气结合、氧运载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人体呼吸功能及体内氧含量正常的一个重要生理参数指标,在运动生理学中用常用运动(训练)后即刻血氧饱和度反应运动中血氧结合及运载能力[11]。有研究显示,低氧刺激可以促进机体血红细胞的分泌,进而达到改善机体携带氧的能力。红细胞是人体数量最大的血细胞,其作用是输二氧化碳和氧气。在高压低氧环境下血液中氧含量直接供组织细胞利用,改善重要脏器缺血缺氧区的氧供[12]。根据表5显示,三组运动员平原1周训练的氧饱和度均值均高于高原训练3周的运动后血氧饱和度(P<0.05)。据报道,机体的血氧饱和度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但经过亚高原训练的实验1组和实验2组的运动后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可能与过渡训练模式有关。据报道,亚高原训练可以改善心输出量和提高血容量[13],也可以促进机体骨骼肌氧利用能力的发展,实验1组的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的血流灌注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改善了肌肉外周对氧气的利用能力,这势必要求增强机体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

五、结论

三种模式的训练方案均可以促进运动员的氧运输和利用能力,但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的3-1-1模式和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的3-0-1模式对不能有效的促进运动员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协调发展。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的3-2-1训练模式可以更好的促使运动员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进行有益结合。

猜你喜欢

血氧饱和度乳酸
糖臬之吻
人在运动后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痛
乳酸何去何从
——运动抗肿瘤的作用及其特异性研究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
细节护理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无创呼吸机应用于治疗ICU病房重症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