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传播视角下的网络直播现象探析

2020-10-15周以诚

传播力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网络直播

摘 要: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直播的形式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刚开始的电视直播发展到移动视频直播再到如今的“直播+”模式,网络直播不断创造着新的信息交互模式。在移动传播时代,网络直播创建的场景更加虚拟化、混合化,打破了场景的空间限制,吸引了大量网民。因此,从场景传播视角下探讨移动传播时代网络直播的呈现方式与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场景理论;网络直播;场景运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2

一、场景理论的发展概述

对于场景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出现。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拟剧理论”提出社会就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舞台上塑造着自己的形象,大幕拉开,人们遵守规则,对自己的形象进行有选择的展示,大幕合上,幕前的角色面具摘下,回到最真实的自己。这种幕前幕后的不同行为被称为“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二者的界限较为明确。

新的媒介产生带来新的情境变化,电子媒介的出现促使新场景的产生,梅罗维茨(Merowitz)将戈夫曼的情景限定论与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理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场景论。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际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得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角色都发生了变化。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2014年罗伯特·思考博和谢尔·伊斯雷尔提出了“场景”概念[1]。依托新媒介技术发展的场景,正在建构新的信息交互模式,场景在网络直播中的广泛应用,拉近了直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带来了新的社会互动形式。

二、网络直播中的场景运用

(一)场景的混合化

1.虚实混合,缩短空间距离感

在网络直播中,主播通过构建一个虚拟场景,将处于不同现实场景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直播间内,拉近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感。人们同时处在现实场景和主播构建的虚拟场景中,一边扮演着现实场景里他人对自己期待的角色,一边在直播间里扮演自我期待的角色。一些网络主播为了给观众营造温馨的氛围,他们会以家庭尤其是卧室为主要参照物,通过摆置小玩偶、小摆件等物品来构建场景,让大家不仅在空间上更是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处于现实场景的受众慢慢融入主播构建的虚拟场景之中,在现实和虚拟之间来回切换,渐渐处于虚拟和现实的混合领域,拉近了主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2.前后混合,增强受众黏性

电子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前台后台场景分明的模式。从前前台用来表演,后台则是为了前台表演做准备的,属于个人隐私空间。吃饭、睡觉、化妆、打游戏等这些本应属于后台的场景和角色行为,在网络直播平台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台前,使得前台和后台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形成混合化信息。一方面,满足了主播进行理想化表演的需求,让观众走进自己的私人空间,用坦诚的行为赢得观众的好感;另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猎奇窥视的欲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明星加入直播的大军中,在自己的工作闲暇时间,直播一些自己的日常生活,一反“明星”的华丽形象,博得粉丝的好感,为自己增添了人气。

(二)场景的社会性功能

我们把满足受众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更高层次需求的场景总结为社会性功能场景[1]。人们在实现了生理、安全等基本物质需求后,会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迈进。网络直播中社会性功能场景的运用,基于现实平台和虚拟平台,精准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在场景中的角色期待。

1.沉浸式互动,形成虚拟陪伴

沉浸是一种心理状态,指人们对一种环境感兴趣并沉浸在此环境中甚至忘记时间流逝的状态[2]。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外部的复杂环境让人们对自身的自我定位越来越模糊,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伴随着群体孤独的现象。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一系列娱乐方式成为年轻人缓解孤独和压力的一种途径。直播中的“弹幕”功能,让用户在直播间感受到了心理和行动上的“使用与满足”。观众通过“弹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主播或是在直播间里的其他观众则可能对该“弹幕”进行回应,形成多向信息交流模式,使得双方获得融入群体的满足感,并越来越沉浸其中。

2.私人化表演,满足自我期待

在如今的移动视频直播中,人们只要拥有一部能够联网的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低门槛的特点满足了广大用户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的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真实社会角色,而化身网络主播时,人们则会展现自我期待的一面,或是搞笑或是慵懒又或是多才多艺,实现心中理想化的自己。当直播间的受众与主播进行互动时,受众也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中完成了自我表达的诉求,当自己的表达获得其他受众或是主播的认同时,他们也会在精神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可以说是主播和受众双方都实现了与现实世界互补的自我期待。

3.弘扬优秀文化,实现自身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现代化,一些低关注度的优秀传统文化或传统技艺因为种种原因正在慢慢失传。非遗文化只有在场景中不断地进行传播才能保持其鲜活性,才不会失去自身价值,才能让大家了解到关于非遗文化的价值内涵和传承现状[3]。网络直播的出现为此现象带来了转机。一些技艺传承人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一些流传已久但鲜为人知的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的传播延续了其生命力,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爱好者前去拜访赐教,将这些优秀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三)即时构建场景形成“直播+”模式

2020年,“宅家”成了开年的热门词。由“宅”应运而生的“直播+”模式开始全方位进入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景,由此出现了“直播+教育”“直播+音乐节”“直播+健身”“直播+蹦迪”等一系列直播活动。例如火爆的“云卖房”,各大楼盘把线上卖房作为重点,借助网络直播和VR技术,即时构建场景,将售楼处现场搬到线上,让消费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满足消费者足不出户看房、咨询以及交易付款的需求。

除此之外,直播也和傳统行业联系在了一起。例如,一些果农一部手机、一张桌子就做起了直播,以自己的农家院、果园构建场景。直播间里朴实醇厚的农人,脆甜可口的苹果,又红又大的枣,还有一些本地的土特产,让很多网友忍不住纷纷下单[4]。可见,网络直播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场景传播下网络直播的发展之道

网络直播中场景的运用,体现了网络直播和场景传播的高度契合。场景的混合化打破了以往固定的传播模式,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感,增强了受众黏性,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场景使网络直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同时也推动了网络直播向更深层次发展。

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直播可以更好地运用场景进行传播,让受众拥有更加真实的沉浸体验,不断更新自身的传播模式。当然,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政府、直播平台方以及受众个人都应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共同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保证直播平台健康有序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梁爽.移动互联时代:场景的凸显及其价值分析[J].当代传播,2017(1).

[2]史嘉琪.移动视频直播混合化场景的构成、运用和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9.

[3]孟晓辉.数字化语境下开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4]胡春娜.全民“宅”催生直播热[N].河南日报,2020-02-28(14).

[5]牛宗涛.网络直播与“场景传播”的契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9(3).

收稿日期:2020-3-11

作者简介:周以诚(1996—),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网络直播
从互联网络视频直播看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发展
网络经济中消费特征及消费心理的分析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网络直播的发展研究
网络直播管理不能留有“模糊地带”
媒介时空观下的网络直播研究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从网络直播看电视台如何利用粉丝经济扩大影响力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