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现状的思考
2020-10-15姚晨邵頔杨媛媛
姚晨 邵頔 杨媛媛
摘 要: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5后”的年轻人,他们思维敏捷、容易接纳和消化新鲜事物,渴求成长成才。因此,回顾总结我国学者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新时代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模式,对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着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传播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02
一、国外价值观教育传播研究概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出现了文化反叛浪潮,青年的反叛思想和行为尤为活跃。自此,学校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对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更是逐步深入和拓展,现在已经形成了多种理论学派。
从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研究来看,不同国家的学者,针对不同的现实状况,对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在研究价值观概念和核心价值观内容时,建立了价值取向模型,该模型提出了三种人性价值取向,分别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以及善恶兼而有之。[2]罗伯特·贝拉研究了西方国家核心价值观,他在《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这本书中明确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这些西方国家普遍将个人主义价值观奉为圭臬,并十分推崇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核心价值观。[3]除此之外,学术界对以宗教为根本理念的核心价值观、以老挝、越南、古巴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
从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研究来看,西方国家注重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灌注于日常思想教育之中,在教育的方法上将体验式、浸润式的方法和知识和理念传授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其中,劳伦斯·科尔伯格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该理论的核心是认知和发展。他首创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道德教育策略,他认为德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因而主张在德育的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能力,包含个体道德发展观、学生主体观、道德渗透观,以“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为主要内容。[4]尤尔根·哈贝马斯是价值商谈理论的主要创建人,他在在其著作《交往与行为理论》一书中写道,交往行为是个体在交往后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能毫无保留地使自身行动计划变得合作化的一切内在活动。[5]路易斯·拉斯思、梅里尔·哈明、悉尼·西蒙等人是价值澄清理论代表人物,该理论包括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关注生活;接受实然;激发深刻的思考、反省;培养个体的能力。[6]体谅关怀理论的创立人是彼得·麦克菲尔和尼尔·诺丁斯等,该理论着重指出了情感因素对于道德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认为道德教育应当从关怀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把培养青少年成为学会体谅和学会关心的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关键。[7]社会行动理论由美国学者纽曼提出,他认为德育的关键体现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上,因此他主张把道德教育和环境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一套社会行动的计划。[8]
国外学者关于价值观的研究,涵盖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我们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足之处在于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论述相对缺乏。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传播现状分析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要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方法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和研究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至党的十六大(2002年)开幕期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处于萌芽阶段;党的十六大(2002年)至十八大(2012年)开幕期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提出,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党的十八大(2012年)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被正式提出,自此开始了多途径的培育和践行。[9]不少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世界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轫的重要来源。[10][11][12]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阐释来看,郭建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原因现状、实现途径等作了深刻解析。[13]许俊主编用通俗易懂、生动详实的案例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地位影响和践行要求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14]田心铭指出“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15]
从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整体研究来看,学术界主要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长效机制的内涵、原因、方法等。邱伟光、张耀灿系统性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16]罗洪铁和陈淑丽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交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具有导向、协调、整合和规范等功能。[17]马奇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组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制度规范、内在关系和机制运用等四个方面,具有层次性、目标性、规律性、适应性等特征。[18]刘伟提出人的需要理论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内在前提,人的主体性理论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的主体条件。[19]
从高等院校在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的长效机制研究来看,张斌和骆郁廷等学者提出,为了构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需要从需求机制、决策机制、实施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20]邓纯余提出了长效机制运行的目标体系,包括基础性、决定性和终极性目标,以及理论灌输、信息传播和实践育人三种模式、隐性教育模式。[21]曹喜龙提出高校需要构建包含评价、学习、保障、渗透以及激励机制在内的多元化长效机制。[22]白显良提出构建长效机制的三个关键点,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做好“三落”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全程全员全方位、做好“三恒”工作——恒常恒久恒新。[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