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湘西辰河高腔《目连戏》的音乐特征

2020-10-15刘小娜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4期
关键词:目连高腔衬词

◎ 刘小娜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辰河高腔目连戏《目连传》属于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其唱腔源来于当地的山歌、号子、小调与传入的江西弋阳腔的结合,有着相当浓厚的地域特色。《目连传》至今已留存的音乐曲牌有两百多支,每支曲牌构成的基础是由“板式”和“腔句”组成。《目连传》的声腔音乐较活跃,其中以极具特色的高腔为主,兼唱低腔、昆腔和弹腔。《目连传》是一部大戏,历代艺人在演唱技巧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处理方法。据史料记载,艺人会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可以创造出千种“变体”唱法。使唱腔更加丰富,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更加准确。接下来本文会从板式旋律、表演形式、角色行当、演唱唱腔这四个方面去分析《目连传》的音乐特征。

一、板式、旋律特征

辰河高腔《目连传》板式(即节拍)的灵活性很大,主要有导板、慢板、二六板、散板、反调等。“导板”就是“散板”,通常在演唱中根据情感的处理而定。“慢板”,亦称“一流板、一字”,一板三眼,可记谱为4/4拍子。演唱时比较自由,腔多字少,在演唱时感情处理较细腻,常用于抒情处。“二六板”亦称“二流板”,分为快二流和慢二流(即紧打慢唱和紧打快唱),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可记谱为2/4和1/4拍子。2/4拍子该板式节奏性较强,铿锵有力,通常用于阐述故事情节。1/4拍子亦半白半唱,旋律弱。“散板”亦称“三流板”,无固定节拍,根据演唱艺人的情感自由处理而定。“反调”,该板式的旋律和调式刚柔结合,是辰河高腔《目连传》的特色之处。

根据史料记载,经过研究,发现《目连传》的高腔、低腔和弹腔旋律区别很大。还保留了江西弋阳腔中“圈腔点板”的曲调设计方法。其中该设计支针对于点明该腔句的类型,而其曲调的具体唱腔还需在宫调系统里找。《目连传》的低腔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第一部分为“引子”,第二部分是“曲调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曲调的尾子部分”,由称“合头”。其次,《目连传》的弹腔音乐归属于皮黄声腔。辰河高腔《目连传》的唱腔音乐旋律主要是由五声音阶(do、re、mi、sol、la)构成的,以落音徵音和羽音上为特色。辰河高腔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目连传》的曲牌八种不同腔调的腔句,从中又可以派生出各个曲牌的“母调”,至今为止,整理和搜集到的有“八大母调”,介绍表格如下:

特点母调 板式特点 旋律特点 调式调性驻云飞母调 4/4拍,引子部分先松后紧,唱腔部分节奏规整,有规律音区较高,旋律起伏大,常采用二声部相呼应。 采用六声调式,偏音清角风入松母调引子部分节奏先松后紧,例如,“嗑 打 嗑 打 打打”唱腔部分节奏自由,松紧结合。采用单声部音乐织体,旋律平缓,音区较低,大多曲目结尾曲调相同,落音不同,多落于宫音,偶尔落于羽音常采用六声清乐宫调式(偏音清角),偶尔使用羽调式常用六声清乐徵调式(偏音清角),偶尔有商调式锦堂月母调 引子部分节奏较自由,常用散板,和强休止 采用单声部织体,旋律平缓,偶尔用倚音,波音,滑音等装饰音 常用五声宫调式和角调式锁南枝母调引子,先松后“嗑 打嗑打打”,唱腔部分节奏大多较为宽松,少出现紧凑节奏采用单声部织体,音区低,旋律起伏不大,较少使用装饰音汉腔母调 引子部分节奏较自由,多用散板,唱腔部分常用4/4拍,松紧结合,常出现强休止采用单声部旋律,旋律,起伏不大,较少使用装饰音 采用五声商调式为主汉入松母调 4/4拍,段落中有休止,节奏紧凑, 单声部旋律,音区偏高,较少使用装饰音(前倚音)分“汉腔”和“风入松”,两者之用大二度转换宫调

新水令母调 引子节奏先紧后松,有休止,唱腔部分节奏为散板,较为自由 单声部音乐织体,音区较低,旋律变化不大 常用五声宫调式和角调式红衲袄母调引子部分节奏先松后紧“嗑 打 嗑打打”,唱腔部分开始为散板,节奏自由,节奏松紧结合,到后面节奏采用4/4较宽松,常出现强休止采用单声部织体,音区较高、旋律变化不大,偶尔使用装饰音(倚音、下滑音、波音),常加入唢呐代替人声帮腔。常采用五声角调式和徵调式

例如《目连传》中〔锁南枝〕母调的基本腔句:

从上面的谱例可看出,该母调为五声徵调式,上下句结构较规整,曲调旋律较为平缓,起伏不大,曲调唱腔较为热情,风趣。

二、表演形式特征

在20世纪中期,辰河高腔戏散班者较多,也是《目连传》走向衰落之期。建国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目连传》开始重出舞台。辰河高腔《目连戏》的演出主要分为三种演唱形式,即高台班(舞台演出)、矮台班(木偶)和围鼓堂(坐唱)。除了这三种主流形式,还会出现一些江湖班子的演出。高台班大概由50人组成,演出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其中有专业的管班一人,专门负责商谈演出。一般由艺人创办,当地绅士、富豪出资,当时较有名气的高台班传统剧目有《目连传》、《大审白玉霜》、《拜月亭》等。矮台班又称“木偶戏”,在当地人们俗称木脑壳戏。矮台班大多为半职业艺人组成,其剧目和音乐与高台班类似。当时演出较多的在湘西龙山和永顺等县。矮台班较高台班不同的是,矮台班演出大多为辰河山区一带,舞台要求相对较低,服装简便。演出一般为七到九人。围鼓堂又称坐唱戏,完全是业余的。据史料《辰溪县志·风俗志》记载:“……遇邻里喜庆,邀至其家唱高腔戏,配以鼓乐,不粉饰,谓之‘打围鼓’,亦日‘唱坐堂’。”这种形式是完全业余的,演唱一般不收费,由主东款待,极少数收费的围鼓堂,称之为“八仙”。这种形式在怀化地区,特别是辰溪、淑浦、沅陵、一带的堂会较多。

三、角色、行当特征

早年,辰河高腔《目连传》在表演中,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外、副、末、贴八行。民国初期后,则将角色逐渐归纳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生行艺人有年龄分段,青年时大部分演小生,中年及中年后演正生、老生,著名代表人物有向代建。旦角有小旦、花旦、摇旦等之分。演员可以饰演多角,或者兼文武场面。演员服装,在早期较为简单,不着重彩,主要以当地的布料镶绣、缝制为主。自民国后,则改用绸缎。舞台道具也更为丰富,舞台场面摆设沿用一桌五椅的传统不变。

舞台表演的主要伴奏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吹奏乐器、拉弦乐器。《目连传》中常用的打击乐器有鼓(大鼓、小鼓、大桶鼓、旗子鼓)、云锣、课子、梆、尺板和木鱼等,音色浑厚、响亮,多用于前奏、间奏和尾奏。其另一特别之处还在于,在演出中与唢呐帮腔一起结合,形成“套腔”,对曲调帮腔有着很大的烘托作用。吹奏乐器主要有唢呐、苏笛等,因唢呐的音色高亢能与《目连传》中的高腔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所以在演唱中常扮演“帮腔、衬腔、接腔、起腔”。辰河高腔《目连传》中,拉弦乐器有,二胡、高腔京胡等。高腔京胡类似京胡,音高声锐,演奏中常根据剧情的需要,曲调深沉柔和、速度较慢,表现出了缠绵委婉和哀怨伤感的情绪。以《目连传》中“秦香莲”的故事为例。

由于《目连传》的地域缘由,促成了其朴实的表演气息。民间艺人在高腔的发展过程中,在保持着原有的传统剧本特色基础上,不断实践,尝试规范着表演程式,积极借鉴其他剧种的长处,使剧目更加丰富。

四、演唱唱腔特征

《目连传》流传于辰河、沅水一带,由于当地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人情,造就了有着独特韵味的戏曲艺术。在创造和传承的过程中,人们对《目连传》演唱技法的不断规整其内容结构,挖掘和吸收当地的特色唱腔和唱词特点。

(一)唱腔特征

辰河高腔《目连传》的唱腔首先是因当地的地域特色,在演唱时需依字行腔,行腔有严格规范,必须要统一旋律和唱词子调,使之具有模范化、文学性。据史料中有记载,在《目连传》演唱模式形成之前,由于当地的人们对佛教、道教的追崇及江西弋阳腔的传入,随之,人们以自身的理解方式将其结合在一起,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腔体,即辰河高腔,高腔《目连传》戏曲音乐中的“念”即“对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目连传》一般以清唱为主,前期演唱是靠人声帮腔,到了民国后期则以唢呐帮腔夹带着锣鼓击打节奏。唱腔本身的可塑性是非常之大,高腔音乐吸收当地山歌,号子,小调音乐的特色,使之融为一体,丰富了唱腔的结构。其次,辰河唱腔还对当地的傩堂戏进行了模仿。通常女声演唱用小嗓或本嗓,男声用大本嗓,花腔女高则需提高八度演唱。在《目连传》演唱时,还需注意字正腔圆,吐字清晰,且行字如腔即为行腔。演唱过程中根据演唱的内容与风格而定,节奏较自由,可快可慢。

(二)特殊衬词和尾腔特征

辰河高腔《目连传》唱腔中所存在的衬词和尾腔极具特色,根据其剧目的世俗性,让其曲调的本身就具备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相关专家表示认为,《目连传》中的衬词和尾腔与当地的宗教即佛语及道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把其曲调中的衬词和尾腔看做是古时祭祀遗落的歌词碎片。如辰河高腔《目连传》中《冷宫传经》唱道:

头上(啊)戴顶(嘛)碧云巾,

不认(呀)爹娘(呀)不认亲(嘞)。

南无(哇)佛,阿弥托猫(噢)……

这段唱腔中所带的衬词“啊、嘛、呀、嘞、哇、噢”类似于佛、道教的念白、咒语的风格(即“道士腔”),这些衬词更好的带动了曲调的流畅性,从中所蕴藏的宗教色彩体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例如,当地的劳动号子中所唱的呼吸衬词“嘿、哈、喂、嗨”等,也对《目连传》中的衬词和尾腔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结 语

综上所述,湘西辰河高腔《目连传》是湘西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目连传》以其自身所独有魅力的唱腔形式,在湘西沅水、辰河一带广为流传。当前辰河高腔《目连传》虽然暂时得到了传承,但因其现有的影响力还不足,得到传承的民间艺人和专业剧团还在少数,很容易造成传承间断的不良后果。此论题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更多人了解到辰河高腔《目连传》的魅力特色,党和政府在抢救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的同时,能够制定更有效的机制,让辰河高腔《目连传》得以更长久的传承下去。辰河高腔《目连传》的人才全方面的发展,其势必会给《目连传》带来湘西特色。

猜你喜欢

目连高腔衬词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如何让古老戏剧文化与当代接轨——南陵全国目连戏学术研讨会综述
寻迹哑目连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时代主题与传统文化的“高腔”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