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2020-10-14王林

教育·读写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文学素养

王林

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是: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阅读的重要内容,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亟待提高。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儿童文学是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它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成人意识到儿童有特殊的文学需要。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由作家独立创作的儿童文学)在西方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一百年(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但是,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同教育有着天然联系,十七世纪英国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曾在《关于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应该让儿童读一些像《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那样轻松愉快的好书,他的提倡直接推动了儿童文学创作。在中国最早提倡儿童文学的是周作人,1920年他在北京孔德学校演讲《儿童的文学》时,一开始就说:“今天所讲的儿童的文学,换一句话便是‘小学校里的文学。”

翻阅民国时期的小学国语教材,可以发现儿童文学同小学语文教育有很好的互动关系:儿童文学作品被迅速纳入教材中,使 “儿童文学化”成为30年代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193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在“目标”第三点即提出“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同时,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又推动了创作,身兼语文教育家和儿童文学家的叶圣陶,在1932年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时,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他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占有比较高的位置。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实验教材,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低年级课文的主体。

儿童文学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于儿童文学本身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文学应该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这个本位既包括生活本位,还包括心理本位和精神本位。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或“不完全的小人”(周作人语),而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独立精神的存在者。因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意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作品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

(二)儿童文学是关于语言的艺术

文学本质上是关于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和个性,都要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儿童文学,因为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对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专门为乡村儿童写作,这位语言大师吃惊地发现,他自己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惊人得多。为了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最主要的是明确”,他转而向民间文学学习语言,努力让自己的故事语言“明确、清晰、美丽和温和”。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更形象、更生动,从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

(三)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

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文学比其他种类的文学更适宜表现、也更能表现这些主题。法国史学家波尔·阿扎尔曾说:“儿童们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到做人的准则,以及作为人必须承担的重担责任。”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1986年日本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发言中也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丰富地包括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的功能。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说,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基础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时期受过同一童话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基礎部分,仍保持着共同的成分。”

二、儿童文学更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

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理应有很深的联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还是缺乏足够联系的两个学科,研究成果没有互为利用。加上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在课程设计时出现了一些不足。例如,在课文中过多强调用童话、儿歌的形式来承载某种道德训诫的意义,如想让儿童讲究卫生,就编一个小猴不讲卫生的童话;想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就编一个捅马蜂窝的儿童故事。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不能与儿童的经验世界接通。对此,周作人的见解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其实艺术里未尝不可寓意,不过须得如做果汁冰酪一样,要把果子味混透在冰酪里,决不可只把一块果子皮放在上面就算了事。”

(一)语文教育中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

小学生都是儿童,他们是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方式的群体。历史上存在着压抑儿童天性、束缚儿童成长的教训主义的儿童文学,但是无疑都遭到了儿童的摒弃。优秀的儿童作家总能从容地把握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充分展现。例如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在出版之初曾在瑞典教育界引起一片哗然,认为这是作家在“教唆”儿童干坏事。但是,这两部作品由于展现了儿童“狂野的想象力”,因而受到儿童热烈的喜爱。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观经历了“被‘遮蔽的儿童——被‘发现的儿童——被‘尊重的儿童”这样几个阶段,语文教师也可以从这样的变化中重新考虑自己的学生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语文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功能

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而久远的,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功能,不能靠道德教化和思想提纯,老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心灵,在感受和感悟中丰富情感,奠定人性的基础。

(三)语文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历史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现象:有些并非专门为儿童写的作品却深受儿童喜爱,如《西游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量专门为学生写的冠以“儿童文学”之名的作品却无法进入儿童的阅读视野。这一事实可以反观出,儿童有他自己的阅读兴奋点和审美标准。当然,语文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顺应学生的阅读要求,但给予充分的尊重还是必要的。当前语文教育界思考的问题,很多都和儿童文学界思考的问题相互重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学科面对的群体都是儿童。加强这两个学科的联系与沟通,无疑是有助于开拓思路的。

三、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很多儿童文学作家思考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儿童文学是实现其专业成长的必备素养。可是,由于我国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儿童文学不是十分重视,使得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明显不足。

欧美的儿童文学专业一般都设立在教育学院下,成为小学教师的必备知识素养,因此,他们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把儿童文学运用在教学中。图1是美国教师《儿童文学教程》中对儿童文学方面的要求,要求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打分。

从上述启示中可以看到,教师要提高儿童文学素养,不能只是补充阅读材料,还要善于从儿童文学中获得教学思想的启迪。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二是对儿童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三是丰富的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四是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教师儿童文学修养的建设和丰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情感和心灵的投入。要多读经典作品,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来进行阅读和教学,多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把作品阅读落实到课堂中。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文学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刊首语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文学小说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