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氧化锆全瓷冠应用不同粘接剂对粘接强度与边缘微渗漏的影响

2020-10-14刘娜项聪朱英凤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全瓷粘接剂氧化锆

刘娜,项聪,朱英凤

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广东深圳 518000

全瓷修复因生物相容性良好、 美观等优势近年来在口腔修复中应用逐渐增多。 氧化锆为全瓷冠中最常用到的一种修复材料,具有耐磨、绝缘、韧性好等优势[1-2]。 目前应用较多的全瓷冠粘接剂包括树脂粘接剂、 玻璃离子水门汀、自粘接树脂型水门汀等,其中树脂类粘接剂应用广泛,但树脂类粘接剂在咬合紧、牙冠小病例中难以获得理想固位效果[3]。 此外树脂类粘接剂中成分具有硬固后收缩的缺陷,粘接后可能会出现材料老化、边缘微渗漏等不良事件[4]。 合理选择适当的粘接剂对提升全瓷修复效果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2016 年8 月—2017 年9 月收治的80例因牙周炎拔除的无龋损磨牙患者(80 颗)为研究对象,将不同粘接剂用于氧化锆全瓷冠中, 旨在评价其对粘接强度、微渗漏的影响,为临床选择粘接剂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80 例因牙周炎拔除的无龋损磨牙患者(80 颗) 分组研究, 根据粘接剂不同分为 1 组(Opitbond Versa+Maxcem Elite)、2 组(RelyX Unicem)、3 组(CX)、4 组(Maxcem Elite),各组 20 例(颗)。 1 组男性 11 例,女性 9例;年龄 25~53 岁,平均(38.75±1.36)岁。 2 组男性 12 例,女性8 例;年龄 26~54 岁,平均(38.72±1.38)岁。3 组男性 11 例,女性 9 例;年龄 27~55 岁,平均(38.77±1.39)岁。 4 组男性13 例,女性 7 例;年龄 24~54 岁,平均(38.74±1.35)岁。4 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对研究知情,且签订同意书;研究经伦理为会员批准。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善者;配合依从性较差者;有治疗禁忌证者;精神疾病者。

1.3 材料与设备

粘接剂包括美国Kerr 生产的Maxcem Elite、Opitbond Vers、美国 3M 的 RelyX Unicem、日本松风的 CX。

1.4 方法

全瓷冠试件制作:包埋前磨牙包在自凝树脂中,充分显露牙冠,随后对离体牙进行预备,牙合面、轴面分别磨出 2 mm、1.5 mm,聚合角度在 8~12°之间。 制作离体牙硅橡胶印模,并灌注石膏模型,采用Cerec3D 扫描设计全瓷冠,切削氧化锆瓷块后上釉于离体牙上试戴。 按照各组粘接剂说明书严格进行粘接,等到粘接剂硬固后,进行抛光操作,随后放置于人工唾液内进行水浴,时间为24 h,水浴结束后行冷热循环测试。

冷热循环池测试:置入全瓷冠试件于冷热循环机内,应用5℃的水进行冷浴1 min 后,应用55℃热水进行热浴,冷热水浴间转移时间15 s, 重复上述操作4 800~5 000次,将试件取出后吹干,进行微渗漏测试。

微渗漏测试:将试件置于2%亚甲蓝溶液内染色24 h,随后将试件取出用水冲净并吹干。 以低速切割机对试件行连续片切割, 切割厚度约1 mm, 每颗牙随机选2 个切片,每切片将舌侧、颊侧肩台作为观测点,每组共50 个观测点,测评试件微渗漏程度。

粘接强度测试:将试件包埋部分夹持住,将试件联合体放置于万能力学试验机上,将牙本质-粘接剂界面与加载头贴紧,随后平行移动,速度0.5 mm/min,试件破坏时最大载荷(N)即为粘接剂粘接强度。

1.5 观察指标

对各组微渗漏值、 粘接强度进行观察, 粘接强度(MPa)=最大载荷力 F/粘接面积 S。

1.6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 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微渗漏值差异

1、2、4 组中各组间微渗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 组、2 组、4 组微渗漏值与 3 组相比,均相对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观察各组微渗漏值对比[(),μm]Table 1 Domparison of microleakage values in each group[(),μm]

表 1 观察各组微渗漏值对比[(),μm]Table 1 Domparison of microleakage values in each group[(),μm]

注:#表示与 3 组相比,P<0.05

组别微渗漏值1 组(n=20)2 组(n=20)3 组(n=20)4 组(n=20)(398.65±12.37)#(401.37±12.25)#431.52±16.78(402.43±12.19)#

2.2 各组粘接强度分析

1、2、4 组粘接强度与3 组相比,均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组粘接强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各组两两相比,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1 组粘接强度最高,3 组粘接强度最低,见表2。

表 2 各组粘接强度比较[(),MPa]Table 2 Comparison of bonding strength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MPa]

表 2 各组粘接强度比较[(),MPa]Table 2 Comparison of bonding strength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MPa]

注:a 表示与 2 组相比,P<0.05,b 表示与 3 组相比,P<0.05,c 表示与4 组相比,P<0.05

组别粘接强度1 组(n=20)2 组(n=20)3 组(n=20)4 组(n=20)(32.46±3.15)abc(29.12±2.86)bc(21.03±1.37)ac(28.96±2.81)b

3 讨论

全瓷冠近年来应用逐渐增多, 全瓷材料必须拥有持久、强大的固位力,才能获得向的修复效果[5]。 固定修复体能否成功和多种因素相关,边缘性为影响固定修复体成功的重要因素,粘接材料作为一种辅助修复材料,其性能好坏可对固定修复体边缘密合性、 固位力等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选择适当的粘接剂对全瓷冠修复效果有重要作用[6-7]。

微渗漏染料渗入法为检测微渗漏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操作性较强,具有较好直观性及敏感性。 该次研究对各组粘接剂微渗漏值进行进行测评后发现,1、2、4 组微渗漏值均比3 组低,1、2、4 组各组间微渗漏值差异不明显。分析原因可能为:树脂型粘接剂可能形成更多的树脂突,并与牙本质小管进行交联,使得弹性模量降低,应力得到缓冲,进而保证牙本质-粘接界面完整性[8]。 目前对氧化锆表面进行处理的最佳方法为喷砂,喷砂处理后可将玷污层去除,促使粘接剂和氧化锆的接触面增加,于瓷表面形成锁结,可有效增加瓷表面粗糙度,进而减少边缘微渗漏[9-10]。玻璃离子类粘接剂早期固化前具有较高溶解性,随固化时间延长, 其亲水性会相应降低, 该次研究过程中,3 组进行了24 h 的环境干燥,但其微渗漏程度与其他3 组相比,仍然更高。

多数研究证实, 剪切力为导致修复体出现脱落的主要原因, 剪切力强度测试可对人体咀嚼状态进行评估[11]。该次研究对各组粘接强度进行测评后, 结果显示1 组粘接强度最高(32.46±3.15)MPa,其次为 2(29.12±2.86)MPa、4 组(28.96±2.81)MPa,3 组粘接强度最低(21.03±1.37)MPa,1、2、4 组各组粘接强度与3 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陈苗苗的研究结果中试验组患者氧化锆陶瓷和粘结剂的粘接强度检测值 (30.28±2.30)MPa 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指标(25.10±1.24)MPa(P<0.05)。与该文研究相似。该研究各组粘接强度均于冷热循环测试后进行, 玻璃离子类粘接剂早期与氧化锆全瓷的粘接强度较好,但粘接效果难以持久,在反复多次的冷热循环后, 其粘接强度相比树脂类粘接剂相比会更低。 分析原因可能与RelyX Unicem 和牙本质粘接后形成较厚混合成、树脂长短不一、分布不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12]。 该次研究中将Opitbond Vers 作为前处理剂,可增强粘接剂粘接强度,1 组应用Opitbond Vers 后粘接强度相比其他三组均更高。

综上所述,对氧化锆全瓷冠而言,不同粘接剂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树脂类粘接剂性能相对较好,用于氧化锆全瓷冠中可增强粘接强度,减少冠边缘微渗漏程度,但其仍存在一定不足,如何使粘接剂操作更简便、粘接强度更高仍是今后需持续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全瓷粘接剂氧化锆
氧化锆在口腔种植修复中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进展
通用型粘接剂对牙体组织粘接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氧化锆牙种植体的现状与未来
烧结温度对粘接剂喷射技术制备420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全瓷冠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
数字化评估CAD/CAM个性化基台与成品基台影响粘接剂残留的体外研究
全瓷基台与纯钛基台在前牙缺失全瓷冠修复中的比较
一种高韧性氧化锆基复合粉及其制备方法
粘接剂对摆部件影响分析
传统和微创全瓷修复中在前牙缺陷美学修复中的效果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