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艺专留日教师史略
2020-10-13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陈日红
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 | 陈日红
在百年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中,武昌艺专阶段成为湖北美术学院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到20 世纪20 年代末至30 年代中期,武昌艺专已发展成为彼时全国几所知名的艺术院校之一。在此期间,一批艺术家和学者相继从海外留学归来,成为武昌艺专一支重要的师资力量,他们“不仅推动了学校的教学发展,也造就了学校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使武昌艺专成为国内重要的艺术教育基地之一[1]”。
在这些留学海外的教师中,既有留欧的亦有留日的。相较而言,该群体中留日教师比例占据多数,为当时归国留学生去向的一个缩影。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以日为师”的背景下,又因留学日本具有“文同、路近、费省”等客观优势,中国美术学子为实现“实业救国”和“美育救国”的梦想,纷纷东渡扶桑。据不完全统计,自20 世纪初至40 年代的近半个世纪内,有500 余位有姓名可考的学子赴日学习绘画和工艺[2]。其中,任教于武昌艺专的留日学生亦有十位之多,他们从日本带回当时较为成熟的绘画和图案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
一
20 世纪20~40 年代,因师资匮乏而延聘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任教,成为全国各艺术和美术学校在师资任用方面的一个普遍现象。彼时在武昌艺专任教的留日教师,包括西洋画家许敦谷、关良、倪贻德、陈影梅、郑云菴,雕塑家蒋治民,工艺图案家王道平、林葆菁和孙行儒等。因人生际遇不同,他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亦各不相同,或进入日本顶级美术学府,或就读于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或在一般绘画学校接受培训,但并不妨碍他们将彼时日本较为先进的美术教育模式和理念带入武昌艺专。
1.西洋画家许敦谷
在上述教师中,许敦谷不仅是武昌艺专首位来校执教的海归艺术家,也是该校第一位留学日本的学者,其在校任教时间前后跨度长达12 年。据《永远的风采·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老照片1920—1949》载:“许敦谷(1892—1983),著名艺术教育家和美术家,台湾省台南人,毕业于日本国立东京美术专科学校①。1925 年9 月任武昌美术专门学校西画教员,1926 年出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股长。1928 年再度回校执教,任教务主任兼西画教员(图1)。”[1]29关于许敦谷的留日经历,东京艺术大学资深校史研究专家吉田千鹤子在《近代东アジア美術留学生研究——东京美術学校留学生史料》一书中,如是记录:
许敦谷(1893.9.17〔《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1892.11〕~1983.12)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广东官立旅粤中学学习4 年毕业。大正2 年10 月来日。大正3 年2 月进入东京赤坂溜池白马会研究所。大正3 年9 月21 日进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大正6 年作品参加第4 回二科“荫”作品展。大正8 年与陈抱一、胡根天、关良等在东京创办艺术社。大正9 年3 月毕业于藤岛画室。毕业创作自画像。
号太谷,广东番禺。历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广州艺术专科学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62 年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个展。[3]
东京美术学校为现在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前身,百余年来一直都是日本最高美术学府。中国留日美术学生以进入该校就读为荣,其西洋画专业尤为热门。许敦谷(图2)经过一年多的考前培训后,于1914 年如愿进入该校西洋画科。根据《东京美术学校一览 从大正3 年至4 年》“生徒姓名”记载,“西洋画科选科第一年 许敦谷 支那”[4]108;《东京美术学校一览 从大正8 年至9 年》“生徒姓名” 亦载,“西洋画科毕业期 许敦谷 支那”;又《东京美术学校一览 从大正10 年至11 年》“毕业生徒姓名 西洋画科”亦载,“大正九年(1920)三月选科毕业 许敦谷 支那国[4]196”。
从上述资料来看,许敦谷原籍为台湾省台南县,生于福建龙溪(今福建漳州龙海)。不过,据湖北美术学院档案馆所藏《本校职教员一览》(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6 年10 月)显示“许敦谷,四二,籍贯 (广东)番禺”。不仅原籍和出生地存疑,且其出生年月记录均不相同。但其在日留学经历较为清晰:许敦谷1913 年2 月赴日,次年2 月进入日本白马会研究所②学习西洋画;同年9 月21 日进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选科;1919 年与陈抱一、胡根天和关良等在东京创办艺术社;1920 年3 月毕业于该校著名油画家藤岛武二的工作室,并创作毕业自画像。
按照东京美术学校的惯例,该校绘画专业(含日本画、西洋画)的学生毕业时不仅要完成毕业创作,还需完成一幅自画像交由学校收藏。许敦谷作为油画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许敦谷的毕业创作题为《少女》(图3),画中一少女身着和服,外罩围裙,直视前方站立于西式椅子旁,神态平和恬静。其个人自画像(图4)为四分之三侧面,面容消瘦,大背头,西服领带,正当风华正茂之年。不过有意思的是,其他学生的毕业自画像都是一幅作品,而许敦谷却创作了两幅。根据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资料馆所提供的“东京艺术大学大学美术馆收藏品数据库”,该校艺术资料馆所收藏的许敦谷另一幅自画像(图5),亦为四分之三侧面,大背头,只是着装为日式和服。该作品信息显示,其创作年代为“大正9 年(1920年)3 月”,收藏编号为“1634”。作为东京美术学校早期毕业生自画像,许敦谷的作品与其他学生作品一道作为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资料馆的重要藏品被永久收藏。彼时,东京美术学校的学制为5 年。许敦谷1914 年入学,1920 年毕业,比正常学制多一年,目前尚不清楚其中原因。但其在日本留学8 年,且在藤岛武二画室研习油画多年,为其后在武昌艺专十余年的西洋画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工艺图案家王道平
图1 武昌艺专时期的许敦谷[1]29
图2 在东京美术学校上学时的许敦谷
图3 1920 年许谷敦毕业创作《少女》[3]
图4 1920 年许谷敦毕业时创作的《自画像》[3]
图5 1920 年许谷敦毕业时创作的《自画像》
与许敦谷从广东官立旅粤中学毕业后,再赴日留学8 年的经历有所不同,王道平(图6)的留日经历则相对较为简单。据《永远的风采·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老照片1920—1949》显示:“王道平(1914-?),著名艺术教育家和工艺美术家。1932 年毕业于本校绘画班后留学日本国立东京高等工艺学校③图案科。”[5]此处所载王道平出生年份可能有误。据湖北美术学院档案馆所藏《本校职教员一览》(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6 年12 月)记载:“姓名,王道平;年岁,三二;籍贯,武昌;经历,日本东京高等工艺学校毕业;职务,教务主任;通讯处,本校。”该原始文献生成于1936 年,更接近历史真实。据此推算,王道平应该是1904 年出生于武昌,大学期间就读于武昌艺专绘画专业,1932 年毕业后在有留日背景教师的指引下东渡日本,1933 年入东京高等工艺学校攻读工艺图案研究生,为中国近代留日美术学生中为数极少的研究生。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前身可追溯至在日本创立较早的东京工业学校工业图案科,至1930 年代其工艺图案专业已与东京美术学校相关专业并驾齐驱,成为有志于攻读设计专业的中国留日美术学生所向往的学府。
在笔者所撰《近代艺术设计教育先驱王道平留日经历考析》一文中,对王道平的留日经历有专门介绍。如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东京高等工艺学校一览 昭和8 年度》和《东京高等工艺学校一览 昭和9 年度》均记载:1933 年和1934 年,在该校工艺图案科“研究生”一栏中,均显示“王道平 支那湖北”。日本千叶大学见城悌治曾撰文《战前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现千叶大学工学部)留学生动向》,其中“东京高等工艺学留学生一览(1922—1945)”记录王道平的信息:“番号,11;姓名,王道平;国籍,中国;学科,工艺图案;入学年月,1933 年4 月;毕业年月,1936 年3 月;在籍身份,研究生;出身地(毕业校),湖北省(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职业,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36—1942 年度)”。1936 年学成回国时,王道平将自己的优秀图案设计作业也一同带回国,不过80 余年过去,目前仅剩《系列果盘》《系列咖啡具》和《金属形态研究》等3 件习作[6]。回国后的王道平回到母校武昌艺专任教;1937 年出任教务主任,至1943 年离开学校。
图6 年轻时期的王道平
图7 年轻时期的关良
图8 年轻时期的倪贻德
图9 中年时期的蒋治民
3.其他留日艺术家
尽管中国留日美术学生均想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和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等名校上学,但毕竟该校招生名额有限,故有些学生不得不进入如日本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学习美术,其他更多的则进入川端画学校④、白马会绘画研究所、藤岛洋画研究所、太平洋画会研究所等私立绘画培训学校[2]207。因上述培训学校有的并未纳入政府教育体系,加之时局动荡,就读于这些学校的中国留日学生资料并不完整,所获信息较为简略。
前文述及,许敦谷曾与关良、陈抱一、胡根天等人于1919 年在东京创办艺术社。关良(1900—1986,图7)为广东番禺人,1917 年随兄赴日留学,先入川端画学校、后进太平洋绘画研究所。在日本研习西洋画6 年后,关良于1923年回国。之后,于1929—1933 年任教于武昌艺专。在武昌艺专教师中,就读于日本川端画学校的还有倪贻德和陈影梅。倪贻德(1901—1970,图8),浙江杭州人。1923 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6 年秋东渡日本,次年进入川端绘画学校;1928 年回国后到广州美专任教,1930 年赴武昌艺专任西画教员,次年离开学校。因各种原因,倪贻德在武昌艺专任教的时间不长。陈影梅(1907—1982)为浙江余姚人,是我国著名工艺图案教育家陈之佛(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第一位外国留学生)的堂弟。因资料缺乏,陈影梅就读于川端画学校的时间不详(据推测,应在1930 年代初),但根据湖北美术学院档案馆所藏《本校职教员一览》(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6 年10 月)显示,他于1936 年前后在武昌艺专教授图案和西洋画课程。
蒋治民(趐鸣)和林葆菁夫妇于1937 年从日本学成回国,来到武昌艺专任教。蒋治民(1911—1983,图9)为武昌艺专创始人之一蒋兰圃(湖南衡阳人)之子,1933 年东渡日本,1934 年进入日本大学艺术科⑤学习雕塑。日本大学为综合性大学,艺术科设立较晚,相对于东京美术学校等专业院校,其门槛略低,从而吸引不少中国留日美术生在此求学。蒋治民1937 年毕业回国后,在武昌艺专担任雕塑和西画教员,1944 年接替王道平任出任该校教务主任。林葆菁(1912—2004)为四川南充人,1930 年入国立杭州艺专高中部学习图案,1933 年赴日留学,1934 年入东京图案专门学校,受教于日本图案大家斋藤佳三。1937 年,林葆菁毕业后任教于武昌艺专,教授图案、图像和用器画等课程⑥。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武昌艺专任教的留日教师还有郑云庵、孙行儒等人。郑云菴任西画教员,孙行儒任图案教员,因资料缺佚,二人的生卒年月、留学经历以及在武昌艺专的任教起止时间均不详。
二
武昌艺专于1920 年创立,经历武昌美术学校(1920—1922)、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22—1929)和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29—1949)等几个时期。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1925 年至1937 年期间,留日和留欧学生相继被聘至学校任教,参与和见证了学校的壮大,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在这些留日师资中,许敦谷于1925 年9 月来到学校(武昌美专),其后相继有关良(1929 年到校)、倪贻德(1930年到校)、陈影梅(1930 年代初到校)和王道平(1936 年到校),以及蒋治民和林葆菁夫妇(1937 年到校)。该时期历经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黄金十年”(1927—1927),对武昌艺专而言也是由完成起步到发展壮大的时期,办学条件完善(新修校舍)、学校规模扩大,且学科设置合理稳定并有所发展。彼时,日本的美术教育在经历明治(1868—1912)时期借鉴西方、大正(1912—1925)时期自身发展之后,逐步成熟,并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美术教育(绘画、图案和雕塑)体系,成为东方美术教育的典范。武昌艺专的留日教师均是在日本大正时期及之后进入相关学校留学的,该时期的日本美术教育已较为完善。他们在日本接受了正规的绘画、图案和雕塑体系教育,并在学成归国之后将日本美术教育理念、体系和教学模式带回中国、带至武昌艺专。此外,像许敦谷、关良和倪贻德等人,在受聘武昌艺专之前,亦曾在诸如北平艺专、上海美专、南京美专和广州美专等学校任教,也给武昌艺专带来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模式。他们的到来,也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聚集于武昌艺专,从而促进了武昌艺专的发展。
1.对油画教育的影响
许敦谷求学于东京美术学校,关良、倪贻德和陈影梅则受训于川端画学校,他们的主攻方向均为当时最热门的西洋画(油画)专业,其课程亦包括图案画等。虽然学校和时间不同,但是他们几个人在专业上均受教于日本近代油画的标志性人物藤岛武二(1867—1943)。藤岛为日本近代油画泰斗黑田清辉(1866—1924)的学生,二人均曾留学法国学习西洋画。藤岛除了在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担任教授外,还在川端画学校(该校被誉为东京美术的“培训基地”)兼任教职。20 世纪上半叶,中国诸多留学向日本的学生多以藤岛为师,可见藤岛武二对中国近代油画教育影响之深。
在武昌艺专发展的关键时期,许敦谷于1928 年被聘为学校教务主任、关良于1929 年被聘为学校西画科主任。因同样的留日背景,故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不可避免地会将日本西洋画教育的那套体系引入武昌艺专,并予以实行。通过《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一览》(1934 年10 月,湖北美术学院档案馆藏)显示:1934 年,武昌艺专已设置有绘画系、图案系和艺术教育系等3 个系科,学制三年,其中绘画系包括中国画组和西洋画组,艺术教育系分图工组和图音组。西洋画组的课程设置包括木炭画、油画、图案画、中国画、中国美术史、透视学、色彩学、西洋美术史、美学、艺术解剖学和选修等课程[7],其中“木炭画”(素描)为基础训练课程,主要在一年开设;油画在二、三年级开设,课时量较多;图案画和中国画在三个年级均开设,只是课时量不多。许敦谷除了教授西洋画,还讲授艺术解剖等课程。在中国近代都在“学习日本”的语境(高等教育尤盛)中,武昌艺专西洋画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的美术教育体系,尤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如1921-1922 年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西洋画实习、解剖学、远近法、美学及美术史、用器画、毛笔画、历史及考古学等[8]。对比两所学校的西洋画专业课程,虽在时间上相隔10 余年,但武昌艺专较多地借鉴了东京美术学校。如西洋画实习——油画、解剖学——艺术解剖学、远近法——透视学、美学及美术史——美学和中国(西洋)国美术史、用器画——图案画、毛笔画——中国画,整体观之,几乎相差无几,只是某些课程名称略有不同。应该说,1930 年前后,许敦谷和关良在主导武昌艺专西洋画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深度借鉴了日本体系,或者是几乎移植了课程设置。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倪贻德、陈影梅和郑云菴等教师在后来的课程教学中,自然亦是借鉴日本模式。可见,武昌艺专西洋画专业的发展受日本影响颇深。
2.对图案设计教育的影响
相对于绘画教育而言,武昌艺专的图案设计教育起步略晚,最开始为武昌美专时期的手工劳作课程,尚不正规。但武汉地处华中腹地,九省通衢,有着交通便利的先天优势。因其近代开埠较早,大汉口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工商业最为繁盛之地。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了对工艺图案人才的需求。
进入1930 年代,武昌艺专开始正式实施工艺图案教育。1930 年,学校在艺术教育系设置图工组,课程涵盖图案、手工、手工理论、木炭画、水彩画、油画、中国画以及美学和教育学等,以培养师范生的工艺图案专业能力。1932 年,为呼应社会需求,图案专业单独设置系,其专业课程包括图案、工艺、工艺理论、用器画以及绘画基础、教育学等。到1934 年,图案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木炭画、水彩画、图案、中国美术史、透视学、用器画、西洋美术史、色彩学、艺术解剖学、人体速写、美学、中国画、装饰学等13 门。相较于前两年的课表,其课程更为合理、门类更多,内容也更为丰富。课程设置的演变,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专业单独设置,需要有更多课程的支撑;二是有留日背景教师的参与,较多地借鉴日本图案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二是受国内其他艺术院校图案专业的影响,融合日本经验和本土特色[2]234-235。进入1930 年代,我国高校图案专业教育在借鉴日本体系后逐步走向成熟,此时的武昌艺专图案专业在有留日背景的教务主任许敦谷的倡导下,借鉴东京美术学校图案教育体系显得理所当然。许敦谷在东京美术学校学校西洋画时既研习过图案画也有图案专业的同学,对日本图案教育自然不陌生。其借鉴程度如何,对比两校该专业的课表即可知。如1921—1922 年东京美术学校图案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图案实习、制图、绘画、图案法、制造、工艺制作法、理学、建筑学、美学及美术史、用器画法、历史及考古学等[8]39-40。对照两校课程,图案实习和图案法——图案、绘画——木炭画和水彩画及中国画、用器画法——用器画、工艺制作法——透视学、建筑学——装饰学、美学及美术史——美学和中国(西洋)美术史等,整体来看,课程体系基本相同,课程名称略有变化,只是武昌艺专根据本土特色予以增加和调整相关课程。在该时期武昌艺专的图案师资中,陈影梅教西画的同时也讲授图案的相关课程,许敦谷开设艺术解剖学等课程,还有留日回来的郑云菴和孙儒行等,也将日本的工艺图案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带入武昌艺专。
1936 年,王道平从日本工艺图案最高学府——东京高等工艺图案学校研究生毕业后回国;1937 年,林葆菁从东京图案专门学校回国。上述两所学校均为日本图案专门学校,在业内影响较大,王道平更是该校为数不多的中国研究生。两位科班出身的留日图案教师来到武昌艺专,不仅充实和加强了武昌艺专的师资力量,更带来了日本最成熟的工艺图案思想、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王道平所带回的数张图案设计习作便是最好的例证。一年之后,王道平升任该校教务主任,直至1943 年离开。他们的到来,使武昌艺专的图案教学更加完善与正规,促进了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
20 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国内多所美术专门学校和艺术专科学校的相继兴起,是我国为发展实业、“推行美育”的必然结果。国立北平艺专、国立杭州艺专、私立上海美专和私立武昌美专既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典型代表。在国内美术教育刚刚兴起、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留学生自然成为各学校所聘用师资的首选,故每所美术学校均有一定比例的留日和留欧背景的师资。因归国留日美术生较多,故他们在各校师资中所占比例亦为数不少,他们成为彼时各艺术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我国近代艺术教育中的一道风景线。
前文所述留日教师,也是武昌艺专29 年办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在武昌艺专发展关键时期相继加入进来,不仅担任专业教员、系科主任,甚至还担任主管教学的教务主任。在当时高等美术教育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以他们的留日教育背景,几乎毫无悬念地将日本美术(西洋画、工艺图案和雕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移植到武昌艺专的办学与教学中。从而使武昌艺专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办学,深受日本美术教育体系的影响。这种现象不仅只出现在武昌艺专,国内其他艺术院校亦是如此。这是时代的局限,我国20世纪初的留日大潮,“以日为师”的社会语境,决定了当时在各艺术院校必然会出现留日教师群体现象。
相较于其他学校或全盘移植日本模式(国立北平艺专)、或仿效日本模式(私立上海美专)工艺图案教育、或融合东西方所长(国立杭州艺专)的办学模式,武昌艺专则是在留日教师借鉴日本模式、留法教师借鉴欧洲模式,并吸收国内其他学校经验的基础上,走逐渐本土化的教育模式。相对而言,留日教师在武昌艺专发展的重要时期,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在彼时的教育氛围之下,作为私立学校的武昌艺专在办学模式上更加相对自主和灵活。因在学术上倡导“中西融合”,而聘请诸多有留日、留法背景的留学生担任西洋画和图案教师,从而逐渐形成“兼收并蓄”的学术品格。留日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多人次担任系科主任和教务主任,促进了武昌艺专西洋画和图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武昌艺专的发展壮大,亦离不开这些教师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注释:
① 原应为东京美术学校,成立于1887年,成立之初设立绘画科和工艺科。1949年与东京音乐学校一起合并成为东京艺术大学。
② 日本著名留欧油画家黑田清辉等人于1896年成立的日本最早的西洋画学术研究团体——白马会,后来改名为“白马会研究所”,并设画室开课授徒,藤岛武二亦曾在此授课。
③ 东京高等工艺学校成立于1921年,1944年更名为东京工业专门学校,1951年成为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
④ 川端画学校是由日本画家川端玉章(1842—1913),于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在东京设立的私立美术学校,该校以培养日本画家为主,1913年增设洋画部,西洋画家藤岛武二(1867—1943)主持教学。该校1945年毁于战火。川端玉章为东京美术学校较早的教授,该校其他教授如日本美术史论家大村西崖、西洋画家藤岛武二、日本画家结城素明等亦先后在该校执教。
⑤ 日本大学最早创设于1889年,1903年更为现名,1920年被改制为综合性大学。1921年,日本大学在法文学部内设置美学科,1924年改称文学科文学艺术专攻,1929年改称法文学部文学科艺术专攻,1931年改称法文学部(艺术学专攻)和专门部(文学艺术专攻),1934年改名专门部艺术科(艺术学院)。
⑥林葆菁履历由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肖清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