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特征及对策研究

2020-10-12杨惠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内涵新媒体高职院校

摘 要:新媒体背景下,运用文献研究、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把握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华優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丰富和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构建全方位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加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等对策,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 高职院校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内涵 对策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进下,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然而,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承效果却不尽人意,高职院校更是薄弱环节,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基本常识、礼仪修养等缺失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借助新媒体数字技术,积极拓展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发展道路,推进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文化自信、技术过硬的社会主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1.充分了解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国传媒从传统的报刊和广播电视等逐步向新媒体过渡,小视频、电子论坛、博客等移动终端在社会生活中的大量普及,表明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基于数字化媒体传播与发展的语境下,在通过传统媒介接受信息的同时,人们更能方便地通过新媒体网络和(或)移动终端等主动寻找信息,从而构成了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的时代[1]。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方式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涵进行了概括:包括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等,内容十分丰富。并且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分学段、有序化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大学阶段的教育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引导学生完善自我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征

1.教育环境突破时空限制,课堂由“实”向“虚”拓展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突破了以往传统课堂的教育环境,高职学生们被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丰富的内容、自由的交流平台、迅猛的信息传播速度等特点深深吸引,更容易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各种形式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短视频、文化节目、讲座与大学生们面对面,历史和文化不再遥不可及,深不可测。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受到这种多维度、自由化、自主性思维方式的影响,表现出真实与虚拟交替、单一与多元碰撞等一系列的信息行为和特点,这也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拓展教育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效率带来新机。

2.师生共享教育资源,学生主体地位提升

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共享教育资源,这使得师生间具有了平等的学习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削弱,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升[2]。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们,他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互联网,因此,他们能紧跟着新媒体迅猛的发展速度,快速地吸取和更新知识。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教育环境下被动获取的思维,促进了高职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成为可能。

3.教育资源和内容更具多元性

我国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历史悠远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凝聚着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以及拥有多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互联网环境下,加速了传统文化和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流与相互渗透,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优化,促进了网络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创作更加容易与便捷,因此,复杂的网络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而且使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

4.线上线下教育方式相互融合

在新媒体网络技术下,各种针对性的视频、音频及图文材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教育手段更具多选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高职学生既可以主动学习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资源,同时,他们在无意识中也会被网上未经筛选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内容所影响。而线下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谆谆教诲、面对面的答疑解惑、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以及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监管也是高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方式具有单一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已然成为学校教育方式的趋势。

三、对策

1.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高职院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导向优势,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深入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元素,举办各种学生活动。例如在中华传统佳节来临之时,进行与节日内容相关的短视频比赛,并将优秀作品在校园网上展播评比。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特点,提升认知,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策划、组织各种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和竞赛,例如古诗词接龙、书法书画比赛、戏曲表演、汉服时装秀等,参与和观看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能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参与其中。

2.丰富和优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增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优化其教育内容和质量[3]。首先國家教育部门要从宏观上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其次要有职能部门负责,专门制作一批优质、符合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教学资料;最后还要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管,保优除劣,确保互联网上流传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质量符合要求。由于各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基础、地理位置等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自己实际来选择教育内容。在教育者层面,传统文化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出发,结合社会热点,遵循教学大纲,系统化地向学生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3.构建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各环节,在思想政治课、专业课、艺术体育课,以及社会实践课等教学过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文化氛围。首先,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感兴趣的内容,建设校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其次,其他各门课程要充分挖掘本课程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宣讲或无形渗透。最后,学校相关软件专业院系还可以开发传统文化的学习 APP 或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电游,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4.加强传统文化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建设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媒介素养较高的传统文化专业教师,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一,学校要建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的优秀文化教师。第二,传统文化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思想上要认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促进作用,应主动自觉地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第三,学校要加强教师对新媒体的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媒介素养培训机制[4],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媒体理论和技术,并进行考核,提升技术水平。同时,传统文化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学习、更新新媒体技术知识,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结语

高职院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和国家的引导和大力支持,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足够重视和顶层设计,更需要我们高职院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只有责任方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杨智慧.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媒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4.

[2]彭欣.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33-238.

[3]王燕茹,吴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12):49-52.

[4]尚春燕.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探析[J].山东工会论坛,2017(10):92-94.

作者简介

杨惠燕(1974.08—),女,汉,湖南怀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内涵新媒体高职院校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