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韩信》中舞蹈作用探究

2020-10-12赵宏文

艺术评鉴 2020年17期
关键词:韩信歌剧舞蹈

赵宏文

摘要:歌剧作为高雅艺术的代表,是一种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中,舞蹈作为歌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歌剧在人物塑造、情景再现、情感表达等多方面完善歌剧艺术价值,提高了歌剧的可观性和艺术感染力。歌剧《韩信》中共出现了6个舞蹈片段,均采用群舞形式。并与独唱、合唱、乐队进行配合,一起构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营造出更完整的剧情和更宏伟的场景。

关键词:《韩信》   舞蹈   歌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7-0147-03

“声乐演唱在歌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舞蹈的介入则是在法国歌剧产生之后,由法国人吕利首次将芭蕾舞引入到歌剧表演当中。之后,歌剧中便增加了大量的舞蹈段落,并占有一席之地。”①歌剧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鼎盛于19世纪,是流行于欧洲300年经久不衰的艺术形式。18世纪以后,歌剧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又与舞蹈结下不解之缘,但只是使其成为剧中有机组成部分,以免喧宾夺主,无法与音乐剧中的舞蹈相比。对于一部完整的音乐剧来说,戏剧、舞蹈、音乐三者元素缺一不可,舞曲与舞蹈场面占有重大比重,又甚者决定了音乐剧的成败。虽然,歌剧中的舞蹈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能够和音乐、舞美、服装等多个要素密切联系起来,各类元素的互相衬托,密切配合,能够帮助歌剧创造出更加完整多样的舞台效果。

《韩信》以楚汉战争为背景,兵家代表人物韩信为题材,选取韩信一生之中的重要经历分为四个章节,围绕韩信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文化,又呈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文化。不但描述了那个时代贵族阶级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那个时代士兵和百姓生活的百态。歌剧《韩信》是青岛大学系列民族歌剧《中华本源文化》中的一部。而民族歌剧中的“民族”不同于民族民间舞中的“民族”,是与最初中国民族舞剧中所含有的“中华民族”之意相通。“马克思将民族性与人民性统一,毛泽东、习近平关于文艺讲话都特别强调文艺作品中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因此,民族性蕴含在中国特色之中,且不可或缺”。②1942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开展了文艺整风运动,诞生了“延安新秧歌运动”。在音乐、舞蹈界的多方配合下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新秧歌剧,在新秧歌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派生出以舞蹈为主的舞蹈创作和以音乐为主的民族歌剧创作的两大走向。如此看来舞蹈与民族歌剧本是一家,均由新秧歌剧演变而来,可谓是同源异途,但又同时为讲好中国故事服务。

一、舞蹈帮助加强情感表达

“以舞抒情,衬托人物形象。舞蹈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凭借动作来体现并传达音樂和台词所不能表现的情感,用强烈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欢乐或者悲伤,用舞蹈节奏的调整来告知观众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③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的心理表现,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舞蹈可以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更直观传达内心情感,把握好作品中以及内心的“情”,用心而舞,用情传意。

在《韩信》第二章第一回中,彭城项羽大帐之内,霸王正与虞姬在帐中饮酒取乐、观舞助兴,一片莺莺燕燕、祥和之景。17名身姿曼妙的舞女踏着轻盈的步伐缓缓入场,她们身着交领式长服, 紧窄贴身, 双袖颀长。楚女们舞动着水袖,流动的线条构建出飞动之势,展现了一种风神灵动、变化多端的线条之美,是傅毅《舞赋》笔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擖合并”④的真实写照。她们体轻如燕,做翘袖折腰之舞,处处体现如水般的温柔。随着音乐的此起彼伏,编导对舞蹈队形进行了多层次、多变化的处理,她们时而聚集似乎在说着姐妹间的悄悄话,时而分散用尽浑身解数希望吸引到霸王的关注。17名舞蹈演员踱着整齐的碎步穿梭、调度,形成一幅幅美轮美奂又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舞女之中一位轻粉华衣淡裹腰肢的领舞女子,艳压群芳,用控腿、探海翻身、大跳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完美展示了个人能力,以自身独特的气质、精湛的舞艺、高超的舞技获得了霸王的青睐,回眸之间尽是风韵,用一颦一笑展现出中国古代女子的娇媚。

这段楚国袖舞将楚国舞女形象体现的惟妙惟肖,舞蹈编导选用中国汉唐舞作为基础素材,结合道具服装进行编舞,使飘逸的长袖延长了上肢线条,在紧致的服装基础上加入夸张的动作,更好的凸显出女性三道弯的曲线之美,塑造出一群风姿绰约、楚楚可人的舞女形象。此段为虞姬的独唱与舞蹈共同出现,达到了歌、乐、舞融为一体,由内到外,以情传神,渲染了舞台气氛,真实传达出虞姬和众舞女对霸王的仰慕之情,更加反衬出项羽让天下女子为之倾倒的英雄气概,与后期韩信设十面埋伏,消灭项羽于垓下的悲怆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二、舞蹈帮助还原情景环境

在《韩信》第三章第二回北伐组歌中,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了历史上韩信指挥的经典战役,导演选择使用长达近十分钟的纯舞蹈演绎更为真实的战场,用舞蹈演员丰富的肢体语言让观众亲身感受到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增加了歌剧可观性。

灭魏国之战“陈船蒲坂,木罂渡军”。公元前205年6月,魏王叛汉降楚。他以探望生病的母亲为由,脱离刘邦渡过黄河回到魏国。回到魏国后,魏王立即封锁蒲坂河关,重兵布防蒲坂,阻止汉军东进。9月,韩信兵至蒲坂河关,陈列船只假意强渡河关,而伏兵则从黄河上游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偷渡黄河,袭击魏都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一举击破魏军,俘获魏王。为更好地表现海战场景,在道具方面采用船与桨,由10个士兵控制船体,10个士兵手持船桨,在昏暗的天色下夜袭魏军。士兵们动作一致划动船桨,船体在海上快速前进,趁着夜色视野模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出现在魏军背后,出其不意,打了个措手不及。士兵们动作轻盈、行动敏捷,表现出夜袭的小心翼翼。其中两名士兵跳入海中,用动作“前波浪”演绎出浪里白条之感,翻滚于大海之上,好似与浪花融为一体。士兵们放下船桨,纵身一跃跳出船舱,在海中翻滚跳跃,若隐若现。随着节奏的变化,他们悄然登上陆地,在众人掩护之下一位士兵作为先遣打探敌军情况,确认无误后,大军进攻魏国。最终,一名士兵用轻盈的小碎步踩着其他人用身体搭筑成的人桥,穿过重重阻碍一举夺得胜利。

灭赵之战“背水一战,拔旗易帜”。韩信奉命继续东进攻打赵国,出井陉关天险后,韩信先派出万人部队,靠河边,列背水阵应敌;后派两千轻骑兵趁夜潜伏在赵军军营后。次日清晨,韩信率军攻击赵营,激战不久韩信诈败逃回河边阵地,赵军倾巢出动追击。汉军殊死拼杀赵军不能取胜后撤军。当赵军回首时,军营已经被潜伏在营后的汉军偷袭,赵军军营遍插汉旗。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战后信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舞蹈演员分为两部分,分别代表汉军与赵军,在昏暗的环境下,急促的音乐声中,赵军率大军压境,他们一手持剑一手持盾,组成方型阵形出现在舞台之上。士兵们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不断做着高低起伏、前后交叉的变换,表现出赵军训练有素,兵力强壮的场景。汉军则采用了小部队偷袭的战术,呈一字型排开,与赵军展开一对一较量。双方拔剑出鞘,引剑直指敌军,只听见双方剑身相击一片噼啪声响,白光闪烁。汉军欺身而上,用力一剑,一个旋身挑刺身形迅速变动,反身再劈,使得赵军节节后退疲于应付。赵军突然跳起以雷霆之势劈了下去,汉军见状蹴而跪地下腰将剑向上一挑化解了攻势,就地反身一扫攻其下盘。赵军一个转身不及,汉军一剑直刺小腿,剑尖一搅,赵军跪地投降。最终,汉军以微弱优势赢得战役,成功俘虏赵军。汉军将领手持汉军大旗,骄傲威武的带领士兵占领了赵军营地,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之上,挥动着手中汉军大旗,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与自豪。

灭齐国之战“潍水沉沙、半渡而击”。公元前 204年11月,韩信出其不意攻陷齐国,项羽急派大将龙且率兵20万救齐。潍水(山东淮河)两岸,韩信大军与楚齐联军对垒。夜色中,韩信悄悄用上万沙包壅塞潍水上游,致使淮河水深不过膝。次日,韩信涉水东岸,挑战龙且,佯不胜,败退。龙且得意率楚军渡河追击汉军。韩信使人决壅水坝,水大至,楚军大半不得渡。韩信趁机攻打楚军已上岸的先头部队,绞杀龙且后,汉军分三路渡河东岸,切割、包抄、围剿楚齐联军,平定齐地。舞台上夜色朦胧,一支身抗沙包的士兵队伍悄然出现在舞台的一角,他们压低身体,步伐轻快,将沙包投入潍水之中,致使濰水上游之水无法流通,为韩信成功攻陷齐国提供了条件。

在韩信英明的战略决策之下,汉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敲响了北伐战争胜利的号角。士兵们手持汉旗,昂首挺胸,绕圆而出,犹如八卦一般凝聚于舞台中央,形成了一股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向外放射开来冲击全场。他们动作干脆、眼神坚毅,音乐一改往常低沉紧张的情绪,音调变得高亢轩昂。士兵按照“S”型路线由后方向前流动,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给人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视觉效果。最终在上台口形成喇叭状,几名士兵从“喇叭”口中翻腾而出,用三度空间中的高难度技巧,一方面表达了士兵们战争胜利后士气高涨的情绪,另一方面将舞台上激动人心的氛围推向了高潮,赢得观众们的阵阵喝彩。

舞台是现实的缩影,是生活的升华。舞蹈编导用不足四十人演绎出汉军千军万马之势,用肢体语言重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打斗场景,表现出音乐很难呈现的画面感。舞蹈在舞台上为观众提供视觉呈现,管弦乐队现场演奏触动观众听觉神经,形成了视听融合的立体感受。再加入全息投影背景,根据不同的战争场景进行变换,给予观众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打造出了符合历史史实的舞台画面。

三、舞蹈帮助丰腴形象

舞蹈是肢体的艺术,它通过有节奏、有呼吸、有组织并且经过美化的动作来表达主体情感、思想以及意识,最终上升到想要表达的主题。将人物形象进行舞蹈化,使观众产生形象思维,直观感受人物情绪,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与思考,强化观众内心共鸣。

在第三章第三回封齐王中,舞蹈作为韩信封王时的仪式舞蹈搭配合唱再次出现在歌剧之中。20名宫女身着齐腰襦裙、褒衣广袖,袖子为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礼服一般为宽袖,显示出典雅、稳健的风采。双手架立胸前,毕恭毕敬,那挺拔的体态,平稳、飘逸的流动表现出汉宫女子的端庄、大气的气质。在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逐强的竖琴刮奏下,她们如二龙吐珠、行云流水一般流动于舞台之上,在中间汇合后又分别向舞台四个点分散,最终形成四组前后交错、高低对比的舞蹈造型。没有谄媚的表演,没有高难度的技巧,简单干脆的舞蹈动作表现出简约的美。宫女们的队形不停做着穿插变化,将舞台变得生动有活力。她们齐肩接踵分为前后两横排,交错流动,相交在舞台中点,如敞开大门一般由圆形打开为半圆,逐个向齐王行礼,恭贺齐王受封。然后一一起身呈V字向前流动,形成了冲击之感。宫女们袖遮半面,身如拂柳,绕拧腾踏,脚下轻快干脆,最终如扇面般缓缓下落造型呈现于观众眼前。齐王高高屹立于封台之上,接受众人朝拜,威武尊贵。汉舞广袖与楚舞水袖相比更加稳重平和,塑造出大气恢弘的形象,作为韩信与项羽的鲜明对比,同时也映示出两个国家的未来。

此段合唱与舞蹈同时出现在舞台之上,二者相辅相成,合唱为舞蹈创造表现空间,舞蹈为合唱丰富剧情、推动发展,反衬了主角的性格与情感。双方相互配合,取得与众不同的效果。乐曲采用西洋管弦乐配器,演奏为中国民族调式音乐,全曲基调是平和抒情的。总体速度为行板,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引子由竖琴刮奏上下行音阶,仿佛仙女下凡的意境,长笛与中国的民族乐器竹笛吹奏主旋律,竖琴拨奏分解和弦进行伴奏,随后单簧管取代竹笛及少量弦乐加入主旋律。第二部分加入弦乐器齐奏,加深了抒情效果。音乐旋律的变化引导舞蹈情绪的变化,舞蹈动作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将观众引入。利用舞蹈丰腴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四、结语

歌剧《韩信》中的舞蹈片段追求尊重历史、贴近原型,其动律特点、舞姿体态均采用中国汉唐舞为基本素材,打造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的民族歌剧。借助舞蹈丰富的肢体语言立体展现了歌剧中的人物形象,重现了战争场景,打通了人物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深化了情感表达,使得歌剧结构更加完整,舞台效果更加绚丽多姿。歌剧中的舞蹈既需要在戏剧环境下进行创作,又要在舞蹈中体现角色在歌剧中的合理性,舞蹈不能只用来装饰舞台,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突破传统歌剧的表演模式。在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地去探索舞蹈在歌剧中的价值,从而发挥其在歌剧中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卿.歌剧《卡门》中弗拉门戈舞的艺术特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

[2]岳祉龙.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元素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9年.

[3]陈家瑞,陈燕.探求舞蹈在当代歌剧中的新定位──歌剧《阿美姑娘》编舞体会[J].舞蹈,1997,(03).

[4]杨晓琴.试论格鲁克改革歌剧中芭蕾的创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猜你喜欢

韩信歌剧舞蹈
舞蹈课
追韩信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