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建民《幻想曲》的创作理念

2020-10-12晁艺文

艺术评鉴 2020年17期
关键词:王建民

晁艺文

摘要:王建民的《幻想曲》是一首充分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因素同时又进行大胆创新的古筝作品。这首乐曲运用了少数民族地区旋律风格特征、特殊的演奏技巧、独特的节奏节拍、灵活的转调技巧等特征,是现代筝乐创作的经典之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运用音乐分析的方法,研究王建民筝曲创作的理念和艺术特征,同时探索其作品的古筝创作思路。

关键词:王建民  现代筝曲  创作理念  幻想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7-0052-03

20世纪后期随着艺术文化的发展,民族器乐也开始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古筝表演艺术家,同时作曲家在学习新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技巧后,也开始在作曲技法上尝试创新。王建民就是现代筝曲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古筝作品创作技法娴熟,作品极具个人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可以很好的融合现代作曲技法和民族民间音乐的因素,一方面让演奏者可以很好地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演奏难度。这让他的作品很快的在古筝演奏者中快速的流传,也成为了古筝专业比赛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比赛曲目。

王建民于1989年创作了这首《幻想曲》,是运用了云贵地区苗族的音乐元素,通过提取其旋律和节奏特征并运用非传统调式进行创作的古筝作品。《幻想曲》是王建民创作的一首非常优秀且有代表性的现代古筝独奏曲。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可以拓展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作品中创新性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技巧。

一、王建民《幻想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一)引子

1~2小节为乐曲的核心乐思,第3~4小节的音乐走向是以之前两小节的核心乐思为单位,保持了原有核心乐思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特点进行发展。第5小节开始先是乐思的反复,这样也起到了强调音乐主题乐思的作用,之后音乐速度渐快、力度加强音乐进入小高潮,然后音乐又减慢减弱结束,并结束在主音上。

(二)如歌的慢板

由再现的两个二段曲式构成。

第一个乐段由乐曲的第一个主题材料进行发展,共十六小节,为方整性的“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成。

第二乐段保持第一乐段的主题材料运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技巧进行变化发展。第一、二乐句旋律低八度呈现并丰富低声部的音乐织体。第三乐句进行扩张发展,打破之前音乐的方整性发展。第四个乐句运用了模进音组发展,最后的两小节增加的补充终止和弦增强了乐曲段落的结束感。

(三)快板

快板是由前奏,主题,插部和主题变奏和过渡连接多个乐段组成。

第一乐段为前奏部分,一共有九小节。1至8小节运用了主题紧缩、裁截和重复的创作手法,而且运用音乐力度逐渐增强的方式增加音乐欢快的气氛。最后结束在主和弦上。

第二乐段,为作品的第二个主题材料,四小节为一个乐句,构成方整型的两个平行乐句,第一乐句结束在属和弦、第二乐句结束在主和弦。

第三乐段是一个插部,两句都采用反复的写作手法,节奏稳定。第四乐段为第二主题材料的加花变奏,使乐曲更加欢快。第五乐段为一个插补,共四个乐句,每一个乐句结构相同。第六乐段为主题的第二次变奏。采用同头换尾的作用,柱式和弦增加了和声的层次,切分的节奏使乐曲更加的富有动力。第七乐段为过渡连接乐段。

(四)稍快的

由两个乐段和一个连接构成。

第一乐段为第三主题材料(和第二主题材料有关系,保留五度特征音程和运用休止的特征)。作曲家为了丰富音乐的音响效果,增加打击乐演奏技巧而加入“非乐音”。更加形象的表现出了人们打鼓舞蹈的场景。第二乐段再次采用同头换尾的写作手法。转调性连接乐段,先转入F调,再转入降B调,并且节拍从2/4转成3/4,改变了音乐的律动。

降B段的音乐为第四主题材料。左手為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右手为歌唱性旋律,旋律轻快为后面的主题出现埋下伏笔。

(五)急板

急板部分运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前四小节作为一个过渡乐句,保持节奏型的同时进行调性的转变,使其保持了统一中的对比。后面十二小节,以材料三的变奏形式出现,后六小节移高八度反复,使音色上形成明显对比。

接着8小节主题二的变奏出现,右手旋律不变,左手的伴奏织体变化,再次出现特征休止的使用。后面为展开陈述的部分,分为三个乐句,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第五度摸进 ,最后一个乐句多次采用反复的发展手法,使用八度音程逐渐把音乐推向高潮。

(六)激动的广板

第1至8小节采用第一主题材料来变化再现。保持右手旋律不变的同时,使左手的伴奏织体改变为柱式和弦和刮奏相结合,让音乐情感更加高涨。

尾声是散板结构,第一乐句延续上一部分的最后一个音开始,让音乐更加自然的弦接,同时旋律下行至主音结束。之后的音乐发展充分的运用主题一的动机材料进而发展成排比式的三个乐句。主要是运用了截取、反复乐句发展手法,同时音乐力度减弱,最后结束在左手的轻拍琴弦上,让音乐停止后又留有余味。

《幻想曲》的创作充分运用了主题的反复、截取、扩张、紧缩、变奏的方法。使音乐的主题不断的重现,不仅使乐曲的创作更加有逻辑性,也加深听众对主题的熟悉。

二、王建民《幻想曲》的创作理念

创作理念指在创作艺术作品或者文艺作品过程中做遵循的基本创作思路和思想。而一般在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时候,都会提前将创作的理念背景、曲式结构、旋律发展手法、乐思的发展方法、情感的设定、音乐的表现方式确立下来。

了解王建民筝曲的创作理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思考:特殊的定弦方法、节奏的色彩、旋律的发展、和声的变化、特殊演奏技法带来的音响效果。

(一)特殊的定弦方法

传统的筝曲定弦方式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筝曲的创作技巧和调性的变化。《幻想曲》不再运用传统五声音阶,而是采用人工调式的定弦法。这种人工调式定弦法,不仅融入了云贵地区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并且給予了古筝更加便捷的转调方式和更大的调性变化空间。这种人工调式使得音乐在调性的转变上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可以保持苗族音乐旋律的骨干音。

(二)节奏的色彩

《幻想曲》慢板是运用了大附点的节奏型使旋律更加抒情。快板是充分运用了休止的特征,使乐曲更加活泼,切分的节奏让乐曲更加富有动力。特殊的节奏也是音乐表现手法之一,演奏者要熟悉特殊节奏的特点,更好的表达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旋律的发展

《幻想曲》的的四个主题材料都仍有动机的特征,在统一中变化,旋律的发展也是如此。乐曲中多用反复的手法,不断的变化重复,加深音乐的主题。

(四)调性的变化

《幻想曲》中的转调技法是这个作品中的一个创新之处,一般古筝曲都需要通过移动琴码或者转动弦轴来转调,而《幻想曲》中的转调都是通过人工调式所形成的音程关系进行转调。这种转调的方式一方面方便了演奏者的表演,同时也给予古筝更多的创作空间。

在每一次进行转调时使得音阶之间出现不同的音程关系,而作曲者也正是运用这种关系进行调性的变化,同时产生新的旋律色彩。

第二次由F调转向降B调后,调性的色彩变化更加的突出,并且运用了短摇的演奏技法使得音乐更加轻快,更深刻的展现出苗族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特点。

第三次转调是由降B调转回D调,曲调呈现奔放豪迈的特征,同时引出苗族舞蹈性特征的音乐主题。作者将具有清晰地方风格的音乐素材与现代的创作技法结合,这是一种在充分吸收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融合性作曲技法。

(五)特殊演奏技法带来的音响效果

《幻想曲》中的许多特殊表演技巧都是与音乐内容融合的自然表现。

如歌的慢板中,左手持续反复的节拍性do音,演奏时采用小指的弹奏法。不仅仍然能表现出了清晰节拍感,而且小指的弹奏法也使伴奏声音更加圆润和空灵。这种音乐的表现手法也更好表现了民族音乐风格的特色。

“拍琴板”是一种模拟打击乐的演奏技法。在舞曲当中节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演奏技法的运用增加了音乐的节奏感,让音乐具有舞曲的特点。这部作品中“拍琴板”的演奏技法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用手掌拍打琴码左右侧琴弦低音区位置,产生具有回声效果的音响;第二种是用握拳的手指关节叩击琴盒上方琴板时,发出类似敲鼓的音响;第三种是运用手掌面拍击琴板,手指前端拍打琴面,产生类似敲鼓的声音。同时再运用不同的节奏型,通过音色的转变来来呈现舞者动作的多样性。古筝的不同位置运用不同的敲击方法,会出现多种音响效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了欣赏者的想象力,也让音乐更具有画面感。音乐在运用明显的力度变化的同时结合欢快的打击音响效果,预示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运用打击乐演奏技法的创作手法丰富了音乐的音响效果,也更好的表现了云贵地区音乐的特点,使音乐更加形象。

三、王建民《幻想曲》的艺术特征

我国地广人多,且有众多少数民族。而因每个地区的文化特征以及人民的风俗习惯不同,从而形成了每个地区风格各异的音乐文化。这多样性的音乐文化也正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进而促进我国音乐创作发展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发展趋势。《幻想曲》是运用了云贵地区苗族的音乐元素,通过提取其旋律和节奏特征并运用非传统调式进行创作的古筝作品。乐曲音乐创作素材源自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音乐——“飞歌”。“飞歌”是一种苗族民歌,苗语称之为“恰央”。这种民歌主要是青年男女用来互相邀请出寨游时唱的一种山歌体式歌曲。一般曲调较高亢,节奏自由、舒展,歌词多为即兴,且曲式一般较为短小。

在欣赏《幻想曲》时,可以感受到音乐很悠扬,既有亲切感,又有陌生感,旋律性很强,是云贵地区的民歌特点,但又很新鲜。王建民的创作是才用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精髓的方式,他真正学会了民族民间音乐的语言,然后才用这种民族民间音乐的语言来创作。其实,这也是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主张与实践“作曲家可以不用农民的曲调,也可以不模仿它,但他们的作品能够造成与农民音乐同样的气氛,使人感觉到他们已经学会了农民的音乐语言,他们熟练地掌握运用这语言,就像诗人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一样”。换一句话说“农民的音乐表现方法已经变成了作曲家的祖国音乐语言,作曲家灵活应用这语言,像诗人灵活的运用祖国的语言一样”。①

王建民的这首作品正是体现了巴托克这句话,他创作的音乐蕴含着他的思想,这也是他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中国的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魅力,这种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精髓的创作方法可以充分体现中国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

四、结语

王建民的《幻想曲》是现代筝曲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不仅启发了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同时拓展了古筝的技巧性和表演性。而王建民充分发扬和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因素的创作理念更是指明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方向。在当代这个充满创新技术和更多可能性的时代,抓住民族音乐的精髓才是国家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奠基。

参考文献:

[1]樊艺凤.一个独特的“渐变”过程——王建民筝曲《幻想曲》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3).

[2]严蕊.浅谈古筝曲《幻想曲》的演奏技巧与情感处理[J].艺术科技,2015,(02).

[3]张珊.论王建民筝曲旋律的创造性[J].人民音乐,2010,(02).

[4]阎爱华.古筝曲《幻想曲》解读[J].音乐艺术,2004,(04).

[5]赵辉.现代筝曲《幻想曲》之探析[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3年.

[6]王岚岚.论古筝表现手法在《幻想曲》中的突破[J].歌海,2009,(04).

[7]叶宇彬.论古筝作品《幻想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2).

[8]王建民.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J].中国音乐,1999,(04).

[9]邓婷.从筝曲《幻想曲》《林泉》看现代筝乐中的“新音乐”因素[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5年.

猜你喜欢

王建民
太阳
太阳
Last Nomads in China : Notes of the Everyday Life of Kazak Nomads in Xi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