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履约意愿的调查研究
——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2020-10-12龚雨露张志行

科学咨询 2020年42期
关键词:苏北定向师范生

龚雨露 张志行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继国务院下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后,江苏省率先响应国家号召,于2016 年开展首届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该计划安排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等7 所省内高校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旨在为全省乡村学校,尤其是为苏北落后地区培养一批扎根乡村、甘于奉献、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本土化教师[1],从而平衡江苏南北,城乡之间的师资力量差异。

四年来,江苏共培养近万名在校乡村定向师范生。部分定向师范生们在享受着“有编有岗,学费返还”的福利的同时,对义务的履行缺乏广泛认同。这进而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预期培养目标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将进一步剖析影响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履约意愿的诸多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求对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完善、实施,以及更好地为苏北乡村地区留住优质师源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价值。

一、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一)调查对象

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招收的自2016 届至2019 届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涉及承担定向师范生培养任务的五个二级学院。调查团队于2019 年8 月采用线下纸质问卷与线上电子问卷同步发放的形式。共发放问卷480 份,回收问卷456 份,其中有效问卷418 份,回收有效率87.08%。其中男生79 人,女生339 人;年龄普遍都在18 到19 岁;独生子女仅占15.6%;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人数最多,占61.2%。

(二)问卷设计

通过汇总身边定向师范生反映的履约意愿的相关问题,以及对某学院和苏北某县教育局负责人的采访资料,结合经过充分研读的《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在反复修改之后,初步确定《对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履约意愿的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小范围的人群试验之后,删改了部分引导性较强的问题,确保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具体调查内容,其中包含两个内容相对的量表,坚定履约意愿的作答A 量表,有违约想法的作答B 量表。

采用SPSS21.0 和Excel 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访谈数据进行录入、分析等操作。

二、结果与分析

(一)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履约意愿特征分析

1.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持如期履约态度的有277 人,占比53.2%,其中有坚定的履约信念的占33.5%;目前没有履约意愿的有200 人,占比46.8%,其中违约想法非常强烈的仅占6.3%。总体来看,当下苏北地区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履约意愿情况较为良好,但仍存有较大危机。

2.性别差异与独生子女状况差异

表1 性别与独生子女状况差异的方差分析比较

运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性别与不同独生子女状况的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履约意愿进行显著性分析。数据显示,不同性别(P=0.875>0.05)与不同独生子女状况(P=1.00>0.05)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且性别差异与独生子女状况差异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P=0.691>0.05)。由表1 可以看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独生子女状况差异均不显著;不论是否为独生子女,性别差异也均不显著。且各因素均值都在3.8 以上,表明定向师范生履约意愿情况良好,受性别与独生子女状况差异影响不大。

3.住址范围差异与月收入期待值差异

运用卡方检测分析法对不同住址范围、存在月收入期待值差异的苏北定向师范生的履约意愿是否具有显著性分别进行分析。

表2 不同居住地范围、存在月收入期待值差异的学生的履约意愿的比较

数据显示,选择“从来没有”的学生中,农村地区占比明显高于乡镇和城市地区;选择“有,而且想法很强烈”的城市地区学生占比超过乡镇和农村地区选该选项的占比总和。不难发现,住址范围不同对履约意愿存在极显著性差异(χ2=20.913,P=0.0019<0.01)。农村地区学生履约意愿强度最大,乡镇地区其次,城市学生履约意愿强度最小。

研究发现,月收入期待值与履约意愿强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期待值的不同与履约意愿强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χ2=25.909,P=0.0021<0.01)。月收入期待值越低的学生履约意愿强度越强,相反,履约意愿越弱。

(二)影响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履约意愿的因素探析

1.受职前培养因素影响

有超七成的定向师范生指出,高校对定向师范生的关注不够,所修课程多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学生普遍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部分定向师范生产生不会教,不敢教的畏难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有71.29%的苏北定向师范生表示“有编有岗,学费返还”等政策承诺对学习动力有负面影响。分析表明,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对自身角色定位仍很模糊,对未来到苏北乡村地区从教缺乏关注和准备,对未来充满“迷茫感”,履约意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结果表明,第一,近八成不愿意履约的定向师范生对“五年服务年限”和“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这两项政策意见较大。第二,苏北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并未与委培院校对在培学生的培养方面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职前培养带有较大盲目性。第三,地方教育局在招录定向师范生前,对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部分定向师范生在志愿填报前对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没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导致盲目填报。

2.受职后预期生存环境因素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有65.8%的苏北定向师范生认为,未来工作的农村地区工资福利待遇偏低;54.2%的人对乡村地区的从教环境不满意;超过50%的人表示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限制了年轻一代离家闯荡和探索的想法;有38%的人认为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没有获得广泛认同,社会上部分人对乡村教师的学历和教学水平仍持怀疑态度。部分学生表示,“不敢在大学里谈恋爱,害怕没有结果”;部分异地恋学生对未来的婚恋状况产生了担忧;35.8%的人表示,如因在乡村生活而被迫降低生活质量都会影响定向师范生的幸福感;有超过三成的人认为,家乡教育系统在教师选岗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公平的“暗箱操作”。

3.受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情况影响

(1)“包办”式与“投机”式

调查数据显示,在高考分数超当年全省本一线的有违约想法的学生中,按照高于省控本一线的多少,从小到大占比依次是50.6%、34.7%、37.5%。经过深入访谈得知,这类学生中的违约想法几乎都与父母“包办”志愿有关,父母的全面干预严重影响了子女对专业的自由选择。在高考分数低于当年全省本一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中,目前有违约意愿的,按照低于省控本一线的差距,从小到大依次占比为48.8%、43.3%、40.7%。如果按照当年的高考分数,这类学生中绝大部分不能被当下的7 所委培高校录取。经过进一步访谈得知,产生违约意愿的这类学生钻了政策的空子,仅仅将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当作升学的跳板。

(2)“有心无力”式

通过数据分析及深入访谈发现,部分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缺乏足够的认知,在招录前对教师职业认同感较强,做好了成为一名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准备,但随着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成为一名教师,对教师的职业认同逐渐降低,产生了违约的想法。

4.受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前景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56.7%的学生表示苏北乡村地区发展空间狭窄,上升路径少。囿于经费的限制,乡村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职称名额少,职称评定往往是“力有余而位不足”;师资力量匮乏,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调动要求严格,往往采取行政强制手段留教师在乡村任教。

研究表明,目前近三成的学生对于五年服务期满后的安排是“弃岗弃编,考全日制研究生”。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扩招,学历的含金量出现逐渐“缩水”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定向师范生对取得更高学历有强烈的诉求,“五年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这一政策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定向师范生的履约意愿。

三、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高校培养模式

1.加强道德教育,丰富培养内容

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在录取后,均自愿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而之后无论出于何种缘由不按照协议规定执行,均属于违反契约精神的行为。故而,高校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部分定向师范生对教师的理解还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把教师职业看成一份“糊口”的差事,没有将其上升为“育人”的事业[2]。因此,高校应培养定向师范生的职业理想,让其在辛苦工作之余,心中有对桃李满天下的期许。

对于目前高校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高校应全面提升定向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素,对诸如“三字一话”、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口语表达能力等相关师范技能的习得做出明确要求。此外,高校还应提供更多到乡村学校实习的机会,增强定向师范生的实操能力。

2.奖惩结合,增强学习动力

由于“有编有岗,学费退还”的政策承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定向师范生经济、就业方面的压力。部分定向师范生对未来充满迷茫,生活缺少目标,进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对此,高校应建立乡村定向师范生学习情况的奖惩机制,对于课程成绩不达标者,视情况采取留级、劝退等惩戒措施[3];对于表现优异,积极进取的定向师范生,不仅纳入正常评奖评优序列,还应针对定向师范生成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定向师范生向“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等方向努力,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乡村定向师范生。

(二)调整及完善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适当缩短服务年限

近七成的学生表示,在报考前对政策不是很了解,这说明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宣传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一方面政策宣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向广大学生,由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咨询平台,负责政策宣传和解释,明确定向师范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建议对有意向填报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的学生进行预筛选,降低志愿填报的盲目和失误的概率。另一方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生毕业履职前,通过媒体、网络等媒介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学历层次、培养状况及服务计划向社会公示,为乡村教师“正名”,提升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打消乡村教师的心理压力。

数据表明,有84%的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表示“五年服务期限偏长,2~3 年较合适”。正如Walker 等人(2001)所言,政策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最佳预估未来,而是通过保持灵活性来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4]基于绝大部分定向师范生对服务年限政策缺乏认同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应对5 年服务期限进行重新考量,弹性化处理从教时间,提高定向师范生的履约意愿。

2.鼓励在职读研,建立遴选机制

部分定向师范生有报考在职研究生的意愿,但却缺乏对报考要求的了解。对此,高校应当统一组织关于报考在职研究生答疑的相关讲座。教育部门应安排部分高校对报考在职研究生的定向师范生予以招录倾斜,满足部分定向师范生取得更高学历的诉求。

鉴于部分定向师范生受父母“包办”志愿及对于从教“有心无力”的实际情况,教育部门应安排专人到几大培养院校了解情况,要求类似情况的学生提出解约申请并说明理由,再组织安排笔试、面试进行综合考查,最终遴选出优秀的学生予以解约。

(三)强化职业保障机制

1.妥善安排工作岗位

在定向师范生毕业后,按照协议规定,将通过组织考试的形式开展定向师范生的选岗工作。一方面,在选岗工作开展过程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选岗工作,接受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还应兼顾定向师范生的合理关切。第一,优先、就近为乡村教师安排住房;第二,对于有婚恋考虑的异地定向师范生及想到异地生活发展的定向师范生,视其表现酌情安排异地乡村学校流动。力争让每位定向师范生都能心安理得的奔赴岗位。

2.提升工资待遇,拓宽发展空间

针对当下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地区教育领域的投入,承诺乡村教师更高的薪资待遇,完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的正常增长机制。坚持“劣势者利益最大化”的“差异性补偿”原则,实行延时补偿[5],对坚守乡村时间越长的教师,对应的工资待遇增长就越显著。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建立职称评定“双轨制”,对苏北乡村地区和城市地区采取不同的评聘标准,增加乡村学校的高级职称名额,对长期工作在一线岗位的乡村教师的职称评聘减少诸如论文等类的硬性要求。此外,政府还应建立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职后培养的力度,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上升路径。

3.规范违约管理

乡村定向师范生协议中规定,“未按期到岗任教的,违约金为在学期间省财政生均拨款费用的总和乘以1.5”[6]。虽然协议中规定了违约赔偿的标准,但对于部分词汇的概念界定较为模糊。何种情况认定为违约,对于缴纳违约金后是否入诚信档案等说法,协议上也均未明确说明,也无人做出相应解释。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规范违约管理,建立明确的违约赔偿制度,明确政策条款中“省财政生均拨款”的含义、违约情况认定的标准、缴纳违约金后是否会纳入诚信档案以及其他备受关注的违约管理问题。

猜你喜欢

苏北定向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