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FIRI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0-10-11晁艳红王书学
晁艳红 王书学 陈 利
(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北京 101500)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最新的统计数据(GLOBOCAN 2012)显示,2012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近140万例,居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男性第3位,女性第2位),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死亡病例数近70万例,排在肺癌、肝癌、胃癌之后,位居第4位[1]。根据2012年恶性肿瘤登记资料,我国2012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约为33.1万例,居第4位,死亡病例数约为15.9万例,居第5位[2-3]。在确诊为结直肠癌时,其中20%的患者已发生转移。进展期结直肠癌首选 手术治疗,术后5年内50%~60%的患者会发生肝转移、肺转移、骨转移等。目前,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仍采取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临床常用药物有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类等。目前,分子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盐酸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FOLFIRI)方案为经典的二线方案,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4]。本研究旨在探讨FOLFIRI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收治的应用FOLFIRI方案治疗的38例mCRC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术后转移28例,Ⅳ期结直肠患者10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49~76岁,平均(62.40±7.70)岁;病理分型:腺癌36例,黏液腺癌1例,腺癌伴黏液分泌1例;肝转移16例,肺转移10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2例;术后分期:Ⅱ期3例,Ⅲ期35例。术后均应用FOLFOX或XELOX方案化疗4~6周。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同意化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80分;③年龄20~76岁;④近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化疗;⑤具备可以用来评估的具体病灶;⑥无化疗禁忌;⑦患者预计生存期>3个月。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不能完成化疗,或生存期<3个月者;②术后无明确转移灶的结直肠癌者;③孕期及哺乳期妇女;④精神障碍等不能配合试验者。
1.3 化疗方法 伊立替康150 mg/m2静脉滴注90 min,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注2 h,5-氟尿嘧啶(5-FU)400 mg/m2快速静脉滴注,然后予5-FU 24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46 h,上述治疗每2周为1个周期。每2~4个周期评估疗效。
1.4 观察指标 ①参照RECIST 1.1标准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疾病进展(PD),出现新发病灶或病灶直径增大≥30%;疾病稳定(SD),病灶无变化,或缩小未达PR,或增大未达PD;部分缓解(PR),可测病灶直径缩<30%;完全缓解(CR):所有病灶完全消失;对于判定为CR和PR的患者,于4周后再次进行检查确认。治疗有效率(RR)=(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DCR)=(CR例数+PR例数+SD例数)/总例数×100%。②完成2~4个周期的化疗后,需进行全身状况评估,内容包括胸部、腹部增强CT扫描以及淋巴结彩超等检查,评价患者病灶缩小情况,并详细记录。③不良反应参照CTCAE 4.0分级标准和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抗肿瘤药物毒性表现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38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个周期的化疗,共接受204周的FOLFIRI方案治疗。治疗后,23例病灶缩小,达60%;根据RECIST标准,CR 0例,PR 8例,SD 15例,PD 15例,RR为21.0%,DCR为60.0%。
2.2 不良反应 38例患者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和腹泻,其中Ⅲ度粒细胞减少4例(10.52%),Ⅲ度及以上腹泻2例(5.26%),其他不良反应均较轻。但未发生Ⅳ度骨髓抑制,这与在治疗时监测血常规,及时给予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并酌情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有关。见表1。
表1 38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伊立替康是细胞毒类药物,早在1966年,人们就从植物喜树皮中提取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喜树碱,但由于其水溶性差及严重的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直至1985年,有学者发现喜树碱的作用靶点——拓扑异构酶Ⅰ。拓扑异构酶Ⅰ可逆性诱导单链断裂,从而使DNA双链结构解旋,参与完成DNA的复制。伊立替康为结直肠癌常用的二线化疗药物,通过抑制DNA单链断裂后修复,影响DNA复制及转录,引起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5]。伊立替康水溶性好,毒性小,抗肿瘤活性强[6]。伊立替康联合5-FU/CF治疗是结直肠癌二线治疗的首选方案[7]。对于使用FOLFOX失败的转移性大肠癌患者,换用二线FOLFIRI治疗仍有很好的疗效。伊立替康在用药后24 h内出现以下症状统称为急性乙酰胆碱综合征:早发性腹泻(24 h内,多数较轻,且迅速消失)、出汗、流涎、视力模糊、腹痛、流泪等,应用阿托品0.25 mg皮下注射可有效缓解症状。迟发性腹泻发生的中位时间分别为化疗后第5天和第11天[8]。一旦发生腹泻可应用易蒙停治疗。SN-38的GR在基因型为纯合子(TA)7/(TA)7和杂合子(TA)6/(TA)7时比野生的基因型(TA)6/(TA)6明显降低,分别减少50%、25%。UGTlAl*28是比较常见的UGTlAl基因变异体[9]。经临床试验证明,SN-38醛酸化发生率与腹泻发生率呈负相关。伊立替康用药剂量越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就越高,且一般发生于化疗后第8~10天[10]。
本研究结果显示,38例患者应用FOLFIRI方案治疗后,RR为21.0%,DCR为60.0%,而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5.26%)及粒细胞减少(10.52%),其他不良反应均较轻,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内。有学者的一项治疗晚期大肠癌的多中心随机Ⅲ期临床试验采用FOLFIRI与FOLFOX6进行对比,A组为FOLFIRI→直至进展→FOLFOX6→直至进展,B组为FOLFOX6→直至进展→FOLFIRI→直至进展。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A组一线(FOLFIRI)为56%,二线(FOLFOX6)为15%;B组一线(FOLFOX6)为54%,二线(FOLFIRI)为15%;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A组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01)。因此,FOLFIRI方案对于mCRC二线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综上所述,应用FOLFIRI方案治疗mCRC患者的耐受性好,严重的骨髓抑制和迟发型腹泻(Ⅲ~Ⅳ度)发生率较低。但需注意的是,高龄患者更易发生迟发性腹泻,临床应注意用药安全,易蒙停可减少严重腹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