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分析

2020-10-09樊蓉

时代人物 2020年15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媒介素养新媒体

樊蓉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信息传播;媒体责任

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价值

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是新闻传播的内在价值。青少年媒介素养不仅涉及青少年教育成长问题,也事关社会舆论大环境。一方面,青少年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可以正确看待媒介,养成良好的媒介参与习惯,树立正确的媒体批判意识,做理智的舆论主人;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不再是魔弹时代应声而倒的靶子,而是兼具主动性和互动性的“新受众”,他们既接受着网络的海量信息,也不断地转发、评论、分享信息,他们同样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因而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于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李维斯与其学生汤普森合著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培养》,李维斯在书中首次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国外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已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较为成功,其教育注重培育青少年具备用批判思维认识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

我国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研究应当发轫于学者卜卫1997年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但其实真正意义上受到关注是从2003年开始。而且伴随着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介素养这一课题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纵观国内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可发现国内的研究在吸取了外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媒介素养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挖掘,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谢金文老师则将媒介素养细分为大众传媒和参与大众传媒两个部分。

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大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围绕青少年媒体使用现状展开实证和理论研究,此类研究和应用于媒体机构密切相关。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中,以地区研究较多,如路鹏程等人以湖北省武汉市、红安县两地为例对我国中部城乡青少年媒介素养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研究多在一个地区针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展开调查研究,比较具有直观性,参考价值也较大,但是调查范围相对较少,受地区的文化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并不能宏观反映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现状。其次,很大一部分的涉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大都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如陈苗苗从传播学“使用一满足 ”理论角度分析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二是围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层面展开对策性研究。从研究成果上来看,国内对于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的应对之道,聚焦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意义、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行分析。如陈珂结合山东高校的媒介素养调研,认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破解必须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具体可以通过发挥共青团的核心带动作用、高校教育寻找素养教育定位、父母履行好第一任老师的指责等措施加以落实。

媒介素养变化与阅读方式息息相关

阅读方式的改变带给青少年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青少年思考能力退化、精力难以集中。媒介狂欢卷杂着巨量信息向青少年涌去,青少年兴致勃勃地全盘接受,并根据个人喜好倾向而随意点击、浏览。然而这种兴趣浏览式的浅阅读导致的结果就是青少年失去了静心阅读的耐心。进而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以及失去反思自省、批判思考的能力。

青少年真正消化的知识有限。浅阅读之下,青少年接受的信息内容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尽管阅读涉猎广泛,但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大打折扣,容纳的海量信息中真正“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寥寥无几。这时青少年于网上获得的仅仅是信息,而非可以为己所用的知识。

影响青少年主动性的发挥。毫无疑问,青少年作为与媒互动的前沿弄潮儿,对于媒介的使用可谓轻车熟路。追求新鲜信息、追求奇特事物、追求自我兴趣永远是青少年的兴奋点和诉求所在。然而,这种与媒互动的狂欢之下,青少年的碎片化的快速浏览式阅读取代了以往人与书之间连续、系统、深层次的“交流沟通”。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社交空间之中,反复查看信息和交流互动。每天无数次的查看手机无疑浪费了青少年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其实是限制了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协同发力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

社会为青少年媒体实践创造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想真正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必须让青少年真正参与媒介运作流程,青少年才能对媒介有个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够理智、思辨地对待媒介信息,从而化媒介信息为自己所用。因而,社会应当积极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主流媒体营造良好輿论环境,传播主流价值观。其次,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高同样离不开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例如在PG One粉丝事件中,对于PG One传播的错误价值观,新华社、紫光阁等主流媒体积极发声,对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向青少年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作为网络的监管者,政府有责任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青少年过滤有毒有害信息,守好第一关,从而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理智发声、有序参与。

青少年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这都是外在方面的努力,最根本的努力还是要靠个人,青少年应当自觉学习媒体知识,积极参加媒体实践,不盲目跟风、不愤世嫉俗,做理智的媒介主人。

参考文献

[1]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J].国际新闻界,2009,6:73-77.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媒介素养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