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头活水:学术成果“活化”教材资源

2020-10-09朱洪俊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族关系教材资源活化

关键词 学术成果,教材资源,民族关系,统编高中历史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7-0052-07

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学术研究成果是很有必要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学术成果的吸收上有其基本准则,即不是要将所有成果和各种说法都列入其中,而是要吸收学术界公认的、比较成熟稳定的成果,或者是以往教材强调不够甚至是没有写入、现在学界公认非常重要的、必须体现的学术成果。①可见,学术性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特色之一。因此,运用学术成果是“活化”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新教材”)的重要路径,现以“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为例,以求教于方家。

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②基于课标,新教材单元的标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突出3—1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分裂期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统发展,分4课阐释。

第5课突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及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基础上逐渐壮大,为隋唐统一全国在客观上准备了条件。第6课重点阐释“继续深化民族交融,开创隋唐繁荣局面”。这两课从宏观大历史角度表达了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国家大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第7课则是以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为例说明因时而变的制度创新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8课重点阐述三国以来儒、道、佛三教影响下的思想文化成就和丰富多彩的局面。由此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思想文化交流,都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隋唐盛世正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课所述的隋唐盛衰正是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关键期。

关于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吕思勉教授以下论述向来受人重视:“东西民族之动息,亦各有其时,月氏、匈奴,皆自东徂西也;铁勒、突厥、回纥、沙陀、黠戛斯,则自西徂东者也。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读隋唐、五代史者,于此义亦不可不知。”③此论述从民族发展角度凝练隋唐五代十国史,这对本课教学主题的确定深有启发。第一,民族关系是理解隋唐盛世至五代十国史的关键切入点之一。第二,多民族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透过“东西民族之动息”,有助于理解隋唐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盛世到衰亡,直至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第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秦汉时期有明显差异,分析差异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这段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的整体性认识。

教材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在新教材使用之初,教师应该充分整理和运用其资源。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新教材资源是编写者精选的,有文字、图片和地图等形式,丰富、经典且新颖。第二,教材资源是最直接、便捷的学习资源,对师生而言,学习资源收集和运用不宜舍近求远,无不用之理。第三,坚持“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教材观和教学观。

有学者认为:“鉴于教材大字表述的是历史史实知识,教材编写者认为教材的辅助系统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①教材的辅助系统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不同栏目的资源可以成为打开历史教学的金钥匙。本课学习资源的梳理归类如表1。

如何判断不同栏目中的辅助系统是否是本课教学的核心资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课程标准突出三国两晋以来的民族交融对隋唐大一统和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新教材正文内容的选择和编写上关于民族关系发展着墨较多,且辅助系统中关于民族关系的资源占据比例较高,如表1。

2.内容要点的集中度。多个资源内容都集中在民族关系。历史地图是历史信息的高度浓缩,是后人对某段历史的解释。本课选用的两张历史地图,体现不同时期中原政权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与变化,这种变化恰恰反映了民族关系发展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由盛转衰的内在联系。

3.资源内在的关联度。阅读历史要有“通感”,即史事之间的关联性。阅读“历史纵横”栏目中关于“回纥”的介绍,不难发现在其与唐政权的关系发展中,始终与其他民族或历史事件密切关联,比如突厥、安史之乱等。对“历史纵横”中“回纥”资源的挖掘,可知中原政权内政、边疆形势和民族关系的互动发展,推动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资源自身的拓展度。实物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比如唐蕃会盟碑,直观地看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见证,如何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呢?则要从唐蕃政权长期的关系发展中去探寻、思考,延伸汉藏民族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

综上,“民族关系”相关的资源是核心资源。如何整合并運用它们?教学的最佳策略是,既要遴选重点内容,更要把重点内容串联起来,从而使学生头脑中拥有上位概念。②吕氏的“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点破了唐前后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上位概念,这直接激活了笔者的学习设计:将“民族关系视角下隋唐社会的盛衰演变”作为本课的教学主题主线,用足本课核心资源,适当补充能与此融通的课外资源,探讨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盛衰。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时间跨度近400年,史事众多,但阶段特征还算清晰。正如本课“学习聚焦”栏目所述,“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几个学习聚焦相加构成了每课的主题与核心。①吕氏的观点也恰好从民族发展角度凝练了这些学习聚焦的内容。

如何从民族发展角度理解和认识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盛衰?基于以上分析与认识,依托相关的学术成果,围绕教学主题可以设计三大核心学习任务:认识唐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盛世局面;理解唐朝盛衰与多民族发展的内在关联;感悟汉唐两朝民族政策差异的历史影响。

学习任务一:认识唐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盛世局面。

隋朝重新实现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和社会动荡的局面。隋唐王朝经济繁荣、民族交融、对外交往活跃,文治武功成就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

唐人既不是魏晋以前汉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胡族单向地融入汉族,而是汉胡互化产生的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唐朝近300年中,又继续不断地与域外、周边的胡人以及来唐的外国人融为一体,不断汲取新鲜血液,因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以气吞日月的磅礴气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②

可见,“汉胡互化”“来唐的外国人”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充满生命力,对中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唐书》记载:“凡突厥、吐蕃、回纥以盛衰先后为次;东夷、西域又次之,迹用兵之轻重也;终之以南蛮,记唐所繇云亡。”③本课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选择突厥、吐蕃和回纥为重点叙述对象,“汉胡互化”正是唐朝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互化”外显是唐朝与这些民族的战与和,其内涵则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比如府兵制和唐三彩。陈寅恪认为:“府兵制之前期为鲜卑兵制,为大体兵农分离制,为部酋分属制,为特殊贵族制;其后期为华夏府兵制,为大体兵农合一制,为君主直辖制,为比较平民制。其前后两期分划之界限,则在隋代。”④唐朝初年,改革后的府兵制有助于唐政权对北方民族的军事行动和边疆防御,为盛世的出现创造条件。大量展现胡风的唐三彩,既反映唐朝高超的制陶工艺,也说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胡汉互化”不仅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而且对汉族自身的发展造就新活力。因此,认识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既要从宏观大历史层面整体把握,也要对民族间的政治制度、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等作了解并剖析,来认知大唐盛世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

学习任务二:理解唐朝盛衰与多民族发展的内在关联。

新教材选用《职贡图》、交河故城、唐蕃会盟碑、“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等学习资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国势的盛与衰。比如,安西都护府是唐政权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维护唐朝在西域的主权。唐太宗征服西突厥后开始设置,治所在交河城(教材图片)。唐高宗时期,吐蕃军攻陷安西都护府,其治所也几次变迁,后来在龟兹(教材地图标注)稳固下来。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收复了两京,吐蕃军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军攻占北庭都护府,唐政权与安西失去联络,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挖掘教材资源中有关安西都护府的信息,就会发现它是唐政权盛衰的晴雨表之一,能集中反映唐朝内政及与边疆民族的互动互联,进而能更深刻地理解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在大昭寺门前立下“唐蕃会盟碑”并书写“患难相恤,暴掠不作”8字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真正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皇室腐败只是安史之乱的一个诱因,主因则是长期的民族边疆政治的演变。这主要基于以下学术观点:

中原地区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吐蕃、西突厥、奚、契丹等处于游牧与半游牧状态下的少数民族,而除吐蕃外,他们的目的是快速地劫掠而非长久占领疆土,因此他们会派大部分精兵快速突击。……应对小规模作战,原有的兵制(府兵制)则显得迟滞。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应运而生,形成了指挥灵活、反应快速、规模庞大的边兵。自睿宗时起,开始设立节度使。到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所节制的边兵数量也日益增多,甚至比关中地区多出约6倍,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①

此观点以唐朝兵制变化为切入点,阐释了唐王朝与周边民族的渐变关系,尤为重要的是指明了唐朝边疆形势、民族政策和军事战略调整,逐渐改变了唐朝兵制和防御体系,造成“外重内轻”局面。“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而亦是引起外患的原因。唐中叶后,却内外具坐此弊”。②这一论述,盘通和点透了唐朝民族政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黄巢起义等一系列重要史事的内在演进理路。在唐史教学中,抓住这条唐朝由盛转衰的暗线,既避免割裂重大史事,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是在渐变中引发剧变的。

学习任务三:感悟汉唐两朝民族政策差异的历史影响

教科书的作用就是带着学生做“鸟瞰远眺”,开阔他们的视野和境界,观察史事的各个侧面;一些隐含在大视野、长时段中的历史联系,由此豁然贯通。③这种“鸟瞰远眺”的高度和宽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资源的理解与运用。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关于回纥的介绍,可知其长期生活在北方,与唐政权关系密切,在助唐解决突厥问题和平定安史之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再观教材“唐朝前期疆域图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不难发现唐政权从东北至西北分布着众多都護府或都督府。与其他朝代相比,这种以羁縻方式统治民族地区颇具唐朝特色,而蕴藏其间的得失正如吕氏所述:

唐朝对待被征服的异族,亦和汉朝不同。汉朝多使之入居塞内,唐朝则仍留之于塞外,而设立都护府或都督府去管理他。所以唐朝所征服的异族虽多,未曾引起像五胡乱华一般的杂居内地的异族之患。然环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中国政治力量减退时,就不免又被其侵入的危险了。④

一节课所教的史实有限,如何将有限史实上升到深刻史识,对比教学是重要方式。吕氏关于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论述正是基于宏观大历史的思考,从军事征服、战后管理方式及其后世影响等方面,认识汉唐民族政策的差异及各自所蕴含的得失,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其与当时中原王朝社会政治的微妙关联。这样的关联对比,盘通了古代中国的千年历史,提纲挈领,高屋建瓴,也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宏大时空。

为完成上述3个学习任务,笔者设计了5个探究问题。基于问题补充学习资源,整合教材资源,详见下页表2。

探究一设问:观察隋唐五代的4幅疆域图,了解边疆民族发展变化的概况。

设计意图:用4幅疆域图作为导入,直观展现不同时期疆域的空间变化及民族信息,引出吕氏的大历史观点。以图证史,图文结合,明确学习任务的主题主线——“民族动息”观隋唐盛衰。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基本是大历史叙述式的。所谓大历史,并非指长时段或大空间的历史,而是通史所关注的重大史事。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教学资源丰富,收集便捷,教师要利用这一优势,改变单一视角,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材料,再现诸多史事的错综复杂关系,丰富历史画卷,引领学生感悟历史的魅力。

探究二设问:阅读教材和材料⑤⑥⑦⑧,概述唐太宗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方式和影响。

设计意图:历史学是一门讲究证据的学科,无论是历史陈述,还是历史评价,都是以证据为其立言立论之基础。①唐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发展的史事众多,如何通过实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史事?本探究主要通过梳理、分析和体悟史事,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认识唐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盛世。

1.年表梳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梳理突厥的重大史事,再整合“历史纵横”中的“回纥”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大事年表,认识唐政权、突厥和回纥民族间复杂的发展历程,理解其连环性。“所谓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者,即某甲外族不独与唐室统治之中国接触,同时亦与其他之外族有关,其他外族之崛起或强大可致某甲外族之灭亡或衰弱,其间相互之因果虽不易详确分析,而唐室统治之中国遂受其兴亡强弱之影响,及利用其机缘,或坐承其弊害,故观察唐代中国与某甲外族之关系,其范围不可限于某甲外族,必通览诸外族相互之关系,然后三百年间中国与四夷更迭盛衰之故始得明了,时当唐室对外之措施亦可略知其意”。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又能从宏观层面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和趋势。但要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刻体悟,则需要分析历史细节和具体事件。

2.典例分析。补充材料⑧,以唐初颉利可汗时期为例,呈现唐太宗解决突厥问题的主要过程,从而理解唐朝处理民族问题务实而多元的方式,如订立盟约、战和结合、羁縻政策、善待其首领和民众。从贞观初年起,唐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立羁縻性质的府州,并逐渐成为唐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主要制度和政策,从而巩固和发展边疆。唐代高度的文明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全国各族各地区间政治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发展,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迈往古。③

3.情感体悟。引导学生利用材料⑥交河故城遗址作为处理西突厥问题的重要佐证材料,进而延伸至材料⑦唐太宗时期的《职贡图》,展现唐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出现了大唐盛世局面,进而体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形成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涵养家国情怀之目标。

探究三设问:综合材料⑨⑩{11}{12},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主因及对唐后期统治的影响。

探究四设问:观察材料①②④,从唐朝疆域变化的角度,结合史事,综合分析唐朝盛衰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设计意图:任何历史事实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①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②

1.精编资源,深入浅出。吕氏认为:“然环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中国政治力量减退时,就不免又被其侵入的危险了。”③学术观点一般表述精简,与之相关的史料和论证却是复杂又翔实的,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对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再加工。此处材料⑩“玄宗天宝年间十大节度使实力与分布图”和材料{11}“府兵制与募兵制对比表”等补充资源,对学术观点进行简约处理,便于学生分析和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主因,及对唐后期统治的影响。

2.论从史出,思辨表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阅读”的《新唐书·兵志》,总结从藩镇林立直至唐朝覆亡的历史线索,借此史料培养学生史料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关于藩镇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河朔三镇公开对抗中央,被视为叛镇,祸害最烈。另外有中原型藩镇,控扼河朔,屏障关中,又是东南财富流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边疆型藩镇,用于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东南型藩镇,唐王朝的财富供应地。这3类藩镇大体上服从中央政令,但也常常与中央兵戎相见,桀骜难驯,双方的较量一直持续到唐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说是唐藩镇割据的延续。”④引导学生辩证和动态地认识唐末藩镇割据:第一,它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唐朝的统治。第二,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它与安史之乱、唐末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3.图说历史,化繁为简。探究三和探究四用到多幅历史地图。对比唐前后期的疆域图,指导学生重点观察西部和北部疆域的变化,并分析吐蕃军侵犯与西部疆域的变化关系,北部边疆空间变化与回纥等北方民族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黄巢起义等内政变化,及其與周边民族关系发展的互动联动性,提升学生对重大史事解释的能力。补充{12}“唐末藩镇类型及分布图”,对照②五代十国形势图,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挖掘地图信息的历史深意,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活力与魅力。

探究五设问:综合汉唐两朝处理民族关系之史事,认识两者差异及其对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设计意图:汉唐两个王朝作为古代中国两个重要的大统一王朝,有很多相似性和差异性。其相似性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差异性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性和变迁性,综合两者,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相似性方面,汉唐的武功相当,王朝声威远播,都出现过盛世局面,比如对西域地区的经营和管理,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往等。差异性方面,汉武帝时期,攻击匈奴,经营域外,都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去摧破强敌;唐朝在征伐突厥等民族时,多因利乘便,且多用蕃兵。⑤ 唐朝的民族政策可使中原人民减轻负担,然通全局而观之,则亦足以养成异族强悍,汉族衰颓之势。安禄山之所以蓄意反叛,沙陀突厥之所以横行中原,都由于此。就是宋朝的始终不振,也和这有间接的关系。①借助吕氏的研究成果,经过这样的梳理,我们便可对隋唐阶段历史和古代中国大历史发展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之初,难免遇到各种问题。中学一线教师既要认真领会和落实课改精神,读通、读透新教材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更要提升自身的学术涵养,多读书、关注学界研究动态,积极探索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以学术成果来“活化”教材资源,既能发挥学术成果的科学性与指导作用,不让学术成果空悬或者教学陈旧滞后,又能让教材资源得到有效使用,教材作用不至于减半。只有协调好学术成果与教材资源的关系,做到使用得当,就可以使高中历史教学既接地气又大气,形成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育的教学新样态。

附录:

材料⑧:唐朝初年东突厥大事记

1.武德七年(624年),东突厥颉利可汗率兵南进。

2.武德九年(626年),东突厥兵临长安城。

3.武德九年(626年)6月4日,玄武门之变;8月8日,李世民即位;20天后,颉利可汗率军至渭水的便桥之北,李世民亲往,订便桥之盟,突厥撤军。

4.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派李靖出兵,与回纥、铁勒诸部夹攻,颉利被擒送长安,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

5.贞观四年(630年),四夷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首领“天可汗”。

6.贞观八年(634年),颉利可汗死于长安,赠归义王,谥曰荒,以突厥习俗火葬。

【作者简介】朱洪俊,中学高级教师,海宁市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豆艳荣】

猜你喜欢

民族关系教材资源活化
大别山精神在红色小镇打造中的传承与“活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挖掘教材资源 提升作文素养
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
野菜文化资源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引教材活水,滋养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