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2016-12-20刘柏伶唐文
刘柏伶++唐文
摘要:文章从规划的角度讨论了相关主体在民族村寨活化中的地位作用,指出村民的深度参与是一个良好规划的前提。同时结合“居住空间异化理论”,指出为实现村寨活化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活化过程中的土地综合利用,产业布局相关方面,并以芹菜塘村为案例阐述设计理念。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lanning point of view discussed related subjects in the role in the activation of the ethnic village, pointed out that the villagers depth participa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good planning. Combined with the "living space theory of alienation", pointed out that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illage activation, must fully conside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industrial layout related aspects in the activation process, and introduced the design concept of village of Qincaitang Village in the case.
关键词:活化;规划设计;主体;空间异化理论;可持续性
Key words: activation;planning and design;subject;space alienation theory;sustainability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041-03
0 引言
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已成为研究学者乃至政府规划方面的一个热门课题。在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处于边疆地带,且多聚居于高山及大川等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再加上生产生活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改善地域发展的动力下,旅游开发成为民族村寨改善生活,提高经济水平的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在开发中出现的过分重视旅游效果和着重于中短期利益的行为,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果,也给民族村寨的长远持久发展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如何让民族村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一个社会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值得规划师们去思考的实践问题。
1 民族村寨活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所谓“活化”,就是在不破坏或者能够比较有机地传承过去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旅游等资源文化开发,既保护又发展乡村的目的。它是在长期的乡村发展中,所建立起的一个完整的理念,可以作为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导。
1.1 活化的主体
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村寨中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1]。它是民族村寨活化的基石,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本质不在活化中流失和异化是实现村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但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固化在那些建筑之上,它还表现于村寨中每个人的身上,因此活化和保护的主体必然在于居民,同时政府的不过分主导和企业投入的恰当利益追求也至关重要。但现实中,村寨旅游开发中居民“过度参与”与“参与不足”的问题[2],已经成为制约民族村寨旅游深度发展的瓶颈[3],因此居民们在规划、实施及发展中的“在位”状态和程度,是决定长久发展的和谐性的重大因素。而且从长期的保护角度看,原住居民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些居民对自己文化的深度认同,对自己居住环境发展的积极参与和自我自发的保护,才有可能促进村寨的健康发展,乃至地方文化的重构[4]。
一个好的规划,一定要让本地人有参与性,要有本地人付出,要本地人热爱这个规划。要做到这样的结果,规划设计师就必须要从社会学与文化定位,让规划成为一个村落的凝聚力。规划师应该探索民族文化中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5]。可以采用“田野调查法”,转换角度,深入了解其民族文化特征,做到合理规划,慎重开发,做到既能准确传达民族的特色文化又能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1.2 活化的可持续性
“输血式”的旅游开发具有多变性和一定的不稳定性,而“造血式”产业打造才是打造民族村寨长久健康性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民族文化产业和特色经济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利用多元式的活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旅游活化输血的同时,结合民族特色产业、手工业,构成长久发展的支柱。而产业打造,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实在利益,应采用联合开发管理的模式,让村寨资源和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当地居民,获得实在的利益,唯有如此,才可能实现旅游开发的“不走形”,村民参与的“不变节”。通过协调好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利益诉求[1],实现长久永续性的发展。国内外成功[6-9]的乡村活化典型中都鲜明的体现了一种“联合式”“基层式”活化的巨大作用。
生产的前提是生活,实现它们的深度结合是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10-11]。而旅游活化的目的在于文化传承的保护和生活的提升,因此让规划变的有生活气息,是衡量一个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因子。借鉴“居住空间分异理论”[12][13],随着村寨旅游以及产业经济的深入发展,如果没有规划等公共政策有效引导,在经济利益长期的驱使下,将会造成村寨这个小社会严重的分化现象,原本的规划格局反而可能变成割裂民族文化和生存环境诱因,最终将会导致村寨的封闭化和村寨不和谐性大大增强。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在规划的过程中要针对土地综合利用配置、旅游配套设施的空间位置安排、道路交通网络的规划管理、乡村发展政策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这样保证村寨在长期的市场化发展中,不会产生过大的贫富差距和居住上分层现象的出现,促进村民们长期发展的和谐性。
2 案例——以土官镇芹菜塘村域乡村活化为例
2.1 芹菜塘村地理环境及现状
芹菜塘村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土官镇西北侧,村域地处山区,地势呈三面高中间低,中间谷底较为平坦,东侧、南侧、西侧均为缓坡,坡度小于25%,为村庄建设用地及耕地;西侧地势陡峭,坡度大于25%,主要为天然植被覆盖,时有云海景观,景色优美。村落形态完整,山环水秀,风景优美,是一个山、水、田、村落的天然形胜。
芹菜塘世居苗族花苗支系,历史悠久,且保留了较为完整而原始的苗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和苗医药采集应用技能,其独特的区位、气候和环境特别适合苗药种植和发展苗医康复养生产业,现其山林间还生长着种类繁多的野生苗药植物,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
近现代以来,经过若干次自我更新。传统特色民居建筑有逐渐消失的趋势,对于旅游开发和文化拯救上来说急需保护。
2.2 规划参与主体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芹菜塘乡村活化计划是由政府参与投资,搭建平台,民间资本参与,当地居民与民间团体运营的一种模式。政府扮演的是组织者、投资者和监督者。设计师充当设计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但对古村落的保护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地村民和村委会的意见和诉求,他们是规划中的生活者,他们比规划师们更了解他们的村落,因此他们将有权也有能力参与到规划设计中来,我们先走访村寨中的每一户人家,去了解他们对村落现状的意见和想法,然后和村委会的相关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再吸收政府和投资者的意见,作出设计规划初稿。然后初步规划的设计思想和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村民大会的形式让村民们、投资者和政府人员进行充分讨论,争取做到每一项规划都有理有据,符合大众的利益需求。
我们最终规划的目的,意在促进古村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着眼于古村文化的传承,也要兼顾村民现代式生活的诉求;不仅要发展旅游开发中的现实情况,还要解决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不仅要解决改善村民的生活状态,还要避免居住空间分异的将带来负面影响。总之是在平衡中,寻求村落一种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2.3 在保护中进行活化
芹菜塘村的现状布局是随着苗人及其祖先们世代居住生活,而渐渐成形,其形成自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其建筑风格以低层土木结构的悬山顶、歇山顶建筑为主,以滇中苗族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图1)因此,活化中遵从不大拆大建,从现有格局出发进行植入改善提升。规划设计提出在房屋修缮、业态植入和基础设施改善,在环境修复、苗文化传承、农业产业发展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思路。
在房屋修缮方面、业态植入方面,具体措施是计划把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保留下来,修旧如旧,并植入新的业态,使这些建筑活化,并且成为新的景点,以及乡村新活力的激发点。村庄要利用这些承载着乡村记忆的老房屋,置换新功能,来植入新业态,达到活化乡村的目标。老房屋通过有选择性的置换或者租赁的方式,植入一类是传统业态:苗族手工艺坊、酒坊、药坊、乡村农家铺子等;另一类是服务型新业态:苗药养生堂、苗家客栈、颐老养生园、百草堂、苗族文化展览馆等。使游客更加直观了解苗药的药理、保健、治疗方法,并感受其疗效。同时探索社区养老、公寓式居家养老模式。(图2)
基础设施改善方面,除了数量较少的荒废破败的老房屋,利用作为公共设施以外,原住居民基本不受影响,其住房今后可以自住,自主改造,自主经营,或者出租他人改造经营。同时于广场、停车场等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垃圾桶,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路灯。
现状房屋修缮、业态植入和配套设施建设在居住区中的选点穿插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村落的分化现象,考虑了村落开发与保护中的的公平与效率。
苗文化传承方面,计划利用村中心现状场地修建民俗小广场,并对场地内部现有蓄水池和水源点进行整治、改造和保护,提升水质,拆除蓄水池围墙并增设防护设施,打造自然叠水景观,并设置亲水平台,与民俗文化广场融为一体。增设亭廊座椅等设施,新建民俗文化宣传景墙。每年的苗族传统节目将在这里举行。(图3)
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发展苗药产业,规划苗药观光区和苗药种植园。苗药观光区主要通过苗药与文化,苗药与农业两个主题呈现。利用“访古溯源”和“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突出游客的参与互动。从环境行为学角度来看,苗药种植园处于设计游线的末端,除具备苗药生产功能外,还应注重该区的综合开发,设置苗药加工作坊,提升产业附加值,做大做活苗药产业链。
2.4 在活化中进行提升
乡村活化的一个目的就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芹菜塘村选择以文化和农业结合的产业体系支撑以及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发展,因此我们在紧密结合村落环境的条件下,去规划设计项目方案,使其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不失文化的本真。
建设芹菜塘苗药种植、加工、应用产业链,形成以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种养殖为基础,以苗医药为延伸的产业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将芹菜塘建设成以苗药种植、加工、应用为主,集苗医药养生养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种养殖为主要功能特色活力乡村。让游客进行大自然风光欣赏的同时,也能把文化在休闲中带回家。
现代化生活设施植入。通信设备、污水处理,文明厕所等现代设备的引入不仅是为了方便游客,也同时提升村民们的生活幸福感。
通过一系列规划设计,最终使芹菜塘村形成“一心、二带、五区”①的产业旅游式的结构,希望以此可以促进芹菜塘持久性,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让农村还是农村的同时,在现代和传统中追寻一种平衡。
3 结语
芹菜塘村的活化完全以村民和村委会为主导,以村民自愿和深度参与为前提,通过充分的交流,以规划师的专业知识来弥补村民现阶段知识的不足,做到每个设计有有根有据。
芹菜塘村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我们从旅游和产业结合去入手,进行活化。通过建立和农业紧密结合的产业来尽力使得乡村的活化具有可持续性,而不能一次性投入,暂时性有效。当然有了产业不能等于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考虑产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市场针对性,同时在业态植入选址方面,合理利用“居住空间分异理论”,进行慎重的规划选址和均衡资源从而保证公平。然而再优秀的规划只是一个村寨可持续性发展的先决,村寨的长久繁荣,还需要运营方式,公共管理策略等一系列措施的良好配合。
注释:
①一心:民俗文化广场,作为该村域休闲、民俗活动、民族风情体验区域。
二带:分别为阡陌农耕文化风景带,乡村慢生活体验带,同时成为规划区主要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轴线。
五区:分别为入口接待服务区、苗药种植观光区、苗药产业发展区、康体养生度假区、山阴冲绿野休闲区。
参考文献:
[1]何明.当下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复调逻辑:基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与艺术展演实践的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1):58-64.
[2]周杰,杨兮,张凤太.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特征及内涵解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5:92-97.
[3]刘韫.困境与选择: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8(2):133-135.
[4]廖春花,杨坤武.全球化与地方认同:城市历史街区研究的新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1):49-56.
[5]李忠斌,郑甘甜.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185-189.
[6]顾小玲.农村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以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的景观开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3(3).
[7]赵夏,余建立.从日本白川荻町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2):38-43.
[8]周凌.桦墅乡村计划:都市近郊乡村活化实验[J].建筑学报,2015(9):24-29.
[9]廖星臣,孙君.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_看郝堂茶人家_廖星臣[J].绿叶,2013(7):67-73.
[10]孙君.重寻乡村文化之根从郝堂村案例反思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J].世界遗产,2015(11):49-52.
[11]孙君.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J].城市环境设计,2015(z2):156-157.
[12]李忠斌,郑甘甜.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185-189.
[13]姚春丽.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理论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