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民歌的声、情、字、韵、表
2020-10-09袁乞涵
袁乞涵
摘要: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渝南黔北,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与南川区地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等地方风格有关,南川区传统民歌主要以山歌和号子为主,具有短小精悍、诙谐活跃、形象鲜明、山区生活浓郁的特点。就其总体来说旋律简练,节奏明快,音调高亢且优美动听。本文将从民族唱法中的“声、情、字、韵、表”五个方面来表达南川民歌的演唱精髓。
关键词:南川民歌 民族声乐 演唱 方言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053-03
在老夜郎国里,南川县汉族与道真仡佬族在生活中相互流通,通过婚姻、战争、经济交往等互相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局面。
南川的民间艺术“百家争鸣”,有竹编、草编、民谣、龙舞等。而南川民歌是来源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也作用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南川民歌也可以看作是南川的生活歌曲。
在南川区三泉镇中心校武学铭老师所著的《金佛山北坡风土》这本书中有写到:“在这片欢乐的土地上,民谣响彻山坡,妇孺老幼人人會唱。哭嫁歌,打闹歌,薅秧歌,山歌,情歌,童谣等民间歌谣,朗朗上口,婉转动听。在云端之下的沃土上飘扬,在群山之间的山谷里回荡。”
作为一名民族声乐的学习者,笔者现从演唱方面来谈论家乡的民歌。“民族声乐”,这一个词我想将它分为两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民族”,第二部分是“声乐”。对于“声乐”,当然声音是第一,但在前面加上“民族”二字后,笔者认为,“韵味”成了第一。何为“韵味”?笔者认为韵味是一首歌的特色,是一个地方的风格,是一个人的特征。所谓民歌,在它之中必然包含了地方民间的韵味在里面,那我们如何在演唱中表达出这种韵味?笔者想,单单是演唱者主观的情感表达还不够,它需要我们的声音、情绪、咬字、表演等,都达到所谓的韵味,并且将其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舞台上将韵味传递到舞台下,让人一听一看:“诶!这是南川民歌!”
一、南川民歌的“声”
说到“声”,我们第一反应可能会想到音色,那么对于音色而言,除了我们每个人天生的音色区别之外,另外我能想到的就是唱法了。就现在来看,有美声唱法的浑厚圆润,民族唱法的明亮清澈,还有流行唱法轻松自然的音色。那么对于南川民歌,在运用民族唱法演唱的同时,当然应该加入属于它地方的特色和本土的味道在里面。因此,在演唱南川民歌时,根据南川人天性火辣的性格色彩,在“声”这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在声音中加入“泼辣感”,笔者这里指的“泼辣感”在不同的民歌中表现出来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其实在南川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习俗,甚至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其中隐藏着的“泼辣”流露出来。来看两个例子:
这是一首南川比较经典的“盘歌”,一般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老百姓们通常想到什么唱什么,就类似于猜谜语。这首歌在“声”上如何体现出泼辣呢?笔者认为,第一个是倚音的地方。倚音在演唱中是润腔的一种,民歌的味道往往很大程度上就在润腔中体现。可以看到这首民歌中第一处倚音是从高音到低音,在演唱中,“生”字的字头,也就是前倚音“sol”要唱重一些,但按拍子来看,sol音是在弱拍上,可这正是民歌的特点,在重弱拍上有时会随着地方特征来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使它更富有灵动性。同时,在南川方言中,“先生”二字的重音本身就在“生”字上。
从整首歌来看,它的泼辣属于体现南川人说话大声这一类。所以在演唱此歌时,要像南川人说话一样,声带放松,唱出高亢有力,直截了当的声音。而下面这首南川民歌则将泼辣蕴含在了语言上:
这首《月儿弯弯两头钩》,如果它是一首没有地理背景的情歌,笔者想演唱者理应将它唱得柔美,含蓄,缠绵。在这里,我们给它加上了南川民歌的背景,要知道,南川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也会有泼辣的一面。那么笔者认为,这首歌曲的泼辣主要体现在方言上。也就是我们的发声要通过方言咬字来带出。比如“钩”字,要带有儿化音,非南川人的演唱者在演唱这里的儿化音时,声音容易往鼻腔里走,但其实作为南川人,我们平时在说“gou儿”的时候,是很随意,且有点逗趣的感觉,同时重音也在“钩”字上,因此这里的声音可以稍微往嘴上走一点,这样可唱出随性感。所以演唱南川民歌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用方言带发声。
二、南川民歌的“情”
一首歌情感的判断通常与歌词内容有关。但对于民歌来说,熟悉把握地方的风土人情,会强化演唱者对情感的表达。在今年的4月2日,笔者去采访过一名南川的学者,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武学铭老师,很荣幸他带笔者一起去拜访了一位深居在半河镇大山里的“民歌老人”。在现场,这位年已八旬的老人为我们演唱了很多首他年轻时爱唱的民歌。笔者发现他时而同一个旋律可以唱出不同的歌词,时而同样的歌词,他又唱出不同的腔调和旋律。伍老师则告诉笔者:“传统的南川民歌都是老百姓随口而来的,同样的歌词,它有可能随着场景的变化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从而唱出来不同的旋律。” 每一条旋律都是一方水土孕育而生,每一个腔调都是一个人灵魂的呐喊。所以,要想通过演唱南川民歌来表达出南川情,就要扎根这片土地,沉下心来感受这方水土的灵魂。而要笔者总结来说南川情到底是什么情,演唱时到底应该怎样表达,笔者只能说南川情是“金佛情”,演唱时应该将情感融入南川,从而将声音融入南川,让南川这个地方来带出演唱中的“南川情”。
三、南川民歌的“字”
笔者要讲的“字”即方言。南川作为重庆的一部分,它的方言却与所谓的重庆话是不同的。想要演唱好南川民歌,方言是第一个必修课。南川方言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全是平舌”“全是边音”“全是前鼻音”。这三个特点似乎与重庆话的大特点是一样的,那么南川方言的地道之处就体现在它的“土话”上。比如“膝盖”,叫“kei xi tou儿”;“下面”,叫“tou jia”;“横着走”,叫“huan qi zou”……
我们国家在语言文字上一直讲究“字正腔圆”。对于地方民歌而言,以方言来要求演唱不要“倒字”,这就体现出了要用南川方言来演唱南川民歌的必要性。包括在过去人们随口而出的民歌旋律上,都有跟着方言走的依据。同样是今年4月份去拜访的那位民歌老人,他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唱歌就是不黄腔的哈!”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种随口而出的口头民歌居然还有正确腔调这一说?后来笔者发现,他演唱时,每个音听起来都像是自然由南川人“说”出来的,他演唱的旋律很難记下来,有一些音甚至像是钢琴缝里的音,笔者翻阅了很多有记录的南川民歌的谱子,完全按着谱子唱下来似乎也不是那个味道。其实正是听起来拐来拐去的那些音,才促成了这原汁原味的南川民歌。下面的一个谱例是笔者查阅的有所记录的谱子中,跟这一观点较吻合的一句。
此句中的“纱”字,是平声,但按照南川本土方言的调值应该是“215”,字头比较低,字尾较高,同时尾音会拉长。如果我们演唱的时候直接将“纱”字唱“5”这个音,就显得比较偏普通话了,出现方言倒字的现象,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这里时,应当经过这个倚音,并通过音尾上扬的润腔把字正过来。
四、南川民歌的“韵”
所谓“韵味”,笔者认为“韵”和“味”就是等于关系。对于民歌来说,它包含了地方风格,方言风格,生活风格等等。一首南川民歌你唱得有没有味道,就看你对南川韵味的把握得不得当,充不充分。在此笔者只论述体现韵味的其中一个方面:衬词。
衬词作为一种通常用来抒发感情的词语,它在各个地方民歌中的出现和运用是不一样,这便与本土的方言息息相关。而在重庆,各个区县的方言都是有所不同的。南川人民性格直爽,说话直接,南川本土方言没有平翘舌,没有前后鼻音,甚至有一些南川“土话”,可能现在都只流传于农村了。这个在之前提及“字”的时候已经说到过。因此,南川民歌中的衬词独具南川地方色彩,准确掌握和理解衬词才能将南川民歌唱出本味儿。
以这首《好唱山歌口难开》为例,这首歌的衬词极具南川特点。如果把这些衬词换成别的,就比如把“哪个”换成普通话的表达“谁的”去唱,就失去了南川民歌的韵味了。因此唱好南川民歌的衬词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南川民歌的韵味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接下来要说的“表”。
五、南川民歌的“表”
这里的“表”即“表演”。在演唱民歌中,加上恰当的表演才能给民歌的演唱锦上添花,表演也是体现南川民歌韵味的重要环节。以前的老百姓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他们对“音”的认识必然是在时代和地区的限制下形成的心理习惯和审美习惯基础上产生的,要了解这些所谓的习惯才能最大程度地演绎好南川民歌。
比如同样是唱情歌,南川的男女唱情歌与江南地区的男女唱情歌就不一样。基于南川妹子的辣劲儿和南川小伙儿的直肠儿,南川的民间情歌必然在传统情歌缠缠绵绵的基调上会带入一丝幽默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耙耳朵”,这是重庆一带对男性的一个称呼,南川也不例外,它可理解为“怕老婆”,于是,这样的一些南川概念,似乎能在南川的情歌里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从眼神、语气、动作等方面都要表演到位,才能将南川民歌“保真”。
六、结语
“声、情、字、韵、表”可以说是民族唱法中提炼出来的五个基本特征,这在董维松老师的《论润腔》中也有提到过。但把它们具体到某一种民歌,这五个字更是演唱者们如何把握当地民歌的重要掌握点。在这里,这五个字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唱法的特征提炼,更是这一方水土的灵气呈现和一代百姓的生命所释。笔者曾经听课时记住过这样一句话:“习声乐者要唱着演,演着唱,演着教。”在笔者看来,民歌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地方,来自于一方百姓,来自于一个时代。
笔者是声乐学习者,又是南川人,想要将家乡的民歌传承下去。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曲”,还说“一首歌,一座城”,笔者不愿意站在原地看着家乡的民歌渐渐流失。这一次跟随伍老师去拜访八旬民歌老人的时候,伍老师对笔者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你还能有幸来听到老人家唱这些地道的民歌,你再过几年回来,也许就再也听不到了……”这一句话真的像针一样扎在了笔者的心尖上。笔者意识到的是,家乡的民歌文化需要“抢救”!
如今的南川变化很大,南川的旅游越来越走进了世界的视野。如果说南川旅游景区的开发为南川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优势,那么南川民歌则从听觉方面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未被全面开拓过的美学矿藏。南川民歌应该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依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将南川民歌搬上更大的舞台,将属于南川民歌的“声、情、字、韵、表”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让它在这种传播中得到新的升华,散发出这个时代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武学铭.金佛山北坡风土.渝南内准字【2017】4号,2017.
[2]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季刊),2004,(04).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下册)[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
[4]廖卉.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情、字、声、韵”[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南川民歌[M].成都:四川音乐学院出版社,1964.
[6]余亦文.字、情、声、韵赞红腔[J].广东艺术,2013,(01).
[7]陈旭明.浅谈歌曲演唱中的字、声、情、韵[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12).
[8]吴伟.南川民间歌曲研究概述[J].北方音乐,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