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2020-10-09秦雪雯

青年时代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人格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启示

秦雪雯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西方人格理论流派众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将选取以弗洛伊德人格“三分说”、埃里克森人格“阶段论”等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提出其在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关注学生成年早期阶段的心理冲突,发挥教育者健康人格的作用三方面的启示,以期提升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人格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示

一、人格与人格理论

(一)人格的含义及其特征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人格”一词最初源于拉丁文“persona”,指演员表演时佩戴的“面具”,面具的形态会随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而改动,这与“人格”本身表达的含义是契合的。

正如“面具”之下还有一副真正面孔一样,“人格”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具有外显特征的由个体表现在外的公开的自我,如个人的语言行为、待人接物等,这一层面就如同演员佩戴的“面具”一样,为他人提供认识自己的一种途径,让他人借此来推测“我是什么样的人”;二是具有内隐特征的真实自我,这就是“面具”遮蔽下的真正的自己,考虑到社会接纳、道德要求以及与群体融洽相处等因素,人们有时会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界定“人格”,即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独特性与整体性以及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统一的特征。

(二)人格理论

对于个体如何形成健康的人格,不同的学派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理论。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主张通过解决人格各成分间的冲突与矛盾,建构起健康人格;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则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相信人具有寻求全面发展的潜能,并由此形成健康人格;行为主义学派建立起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由此使人的行为作出改变,形成健康的人格。在此,我们主要分析精神分析学派下的几种与健康人格形成相关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学派下人格的相关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照“快乐原则”,寻求自我满足,是一种最原始的,满足人类本能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内驱力。由于本我往往是非道德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会受到抑制;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依照规范行事,是人格中社会性的体现;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中理智现实的部分,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建构起一座桥梁。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扮演“桥梁”作用的自我既要满足本我需要,又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健康的人格必须要具备一种强大的“自我力量”,以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人格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发展。

在人格结构的基础之上,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的防御机制,即当本我与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自我能够通过启动防御机制使之协调和谐的发展。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将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纳入个体人格发展之中,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冲突与危机,只有当这一阶段的冲突得到解决才能使个体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冲突的解决让个体获得八种健康人格的品质,以帮助其形成健康人格。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为教育提供了“对照表”,即教育者可以根据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冲突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教育对象克服危机。

三、人格相关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本能、家庭、幼年事件等对个体人格的塑造十分重要,但高校的思政教育者也不应产生“教育的无力感”,放弃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而要深入学习人格理论,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以思政课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能力

弗洛伊德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在他的人格理论当中,自我扮演着重要的协调者角色,使人格各部分达到和谐统一,同时,自我还扮演着“保卫者”的角色,帮助个体抵御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受高考制度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中学阶段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与培养;大学阶段,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处于充分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阶段性的问题考验着他们对自我的觉察以及自我能力的运用。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1.本我层面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部分是客观的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消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原始的、本能的冲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看到这种客观的局限性,不要妄图通过教育去“消灭本能”,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原始的冲动、欲望是我们人格中生物性的体现,是无可厚非的不必羞耻的;注重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对本我表现出来的原始本能的觉察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本我,让学生正视自己,学会为本我的冲动、欲望寻求一种合理的表达途径。

2.超我层面

超我在人格结构中是社会道德标准的内射,体现出个体对本我的约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法治、价值观等教育代表着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在高校思政课中,教育者会通过介绍道德模范、树立“完美人设”、灌输主流的价值思想的方式进行教育,這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价值引领作用是一致的,但有时实效性不足。过度拔高道德标准一方面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固执坚持超我的极端标准,另一方面也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足,不易获得学生认同,这是两种完全相反却又都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在思政课堂上,要注意教育方法的适度。

3.自我层面

自我所具备的对本我与超我的协调能力是高校思政课应该着力培养的部分。第一,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环境。高校思政课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把生活融入课堂,把问题带入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充分思考、畅所欲言的环境,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的表达。第二,高校思政课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自我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自我的协调能力,以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本我、自我和超我和谐统一,如对防御机制的正确使用,在思政课堂上,教育者可以根据社会现象创设具有冲突的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人物扮演,或提出问题,向学生寻求解答,在这些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行为,分析其使用的防御机制,引导他们学会使用正确积极的防御机制解决问题。

(二)重视成年早期阶段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划分,大学生群体的年龄更多介于成年早期(18岁—30岁)。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的心理危机主要是亲密感与孤独感的冲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关注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育中帮助学生合理应对这些危机,使其能够更加顺利地步入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下,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对社会、群体生活的疏离现象,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方面的缺失。如何正确建立、维系或结束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该阶段的危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常见事例、社会话题等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意见,同时教师加以合理的引导,教会学生处理这一阶段所遭遇的危机。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教师就可以以恋爱、室友关系、就业选择等为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并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重点关注拒绝参与的学生,讨论时的不当言论,并适时予以引导。

大学是青年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予以高度关注,但关注不意味着管控,教师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健康人格的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健康人格深深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要特别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健康人格的塑造。只有教育者拥有健康人格,其教学才可能是健康的,教育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拥有健康人格。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加强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性知识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具备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理论理解肤浅、应用错误。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这些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视对自身健康人格的塑造,以教学活动、学生以及生活为塑造健康人格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觉察自己的心理变化并适当调适。第三,让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健康人格成为塑造教育对象健康人格的强大力量。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着独特的人格施展空间。因此,教育者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人格魅力去激发教育对象的热情,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有爱的藝术,让教育对象能够从教育者身上获取成长能量。

西方的人格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人格塑造模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有益的启示。但在学习这些理论时,思政教育者应当注意,不能完全照搬理论,必须根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郑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研究——以大学生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2]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1-147,160.

[3]李桂兰.西方人格理论与当代青年健康人格的塑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60-163.

[4]卢佳.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12-114.

[5]项颖.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72-73.

[6]陈建文.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10(3):81-87.

猜你喜欢

人格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启示
从心理层面思考家庭环境如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解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人格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