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2020-10-09俞璐张秋娟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俞璐 张秋娟

[摘要] 中医的发展、发扬离不开继承和创新,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体现在传承教育,中医传承对中医教育及中医药发展事业都具有非凡意义。中医学双重属性、中医治疗特色优势、中医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决定着中医传承教育的必要性。传承教育可面向医学生、各级医师等多层次培养对象,以“名中医师承”“名中医工作室”“人才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多种模式开展工作。只有将中医传承落实在工作中,制订并实施相关规范和标准,管理和考评制度合理化、规范化,中医传承教育才可真正深化与发展。

[关键词] 中医传承;中医教育;人才培养;传承模式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8(a)-0061-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inseparable from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the important way of tra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is reflected in inheritance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dual attribut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termine the neces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nheritance education can target medical students, doctors at all levels and other multi-level training objects, and carry out work in a variety of modes: “Famous Chinese Physician”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Studio” “Talent Research Project”, and “Graduate Education”. Only whe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implemented in the work, relevant norms and standards a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while the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is rationalized and standardized can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 truly deepened and develop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Inheritance model

中醫是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精髓。与现代医学比较,中医优势是在特色基础上形成的。前者重理论,后者重实用;前者重科学实验,后者重实践经验,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疾病的治疗效果、用药安全、诊疗模式等环节,其中以治疗效果为关键性优势。因此,中医是一门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的发展、发扬离不开继承和创新,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体现在传承教育。早在先秦《荀子·劝学篇》中就指出:“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教者以言语教导,以行为示范,而学者则侍诊于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古以来,传承模式在中医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1]。笔者作为新一代中医人,既是学者,跟师随诊,肩负中医传承的使命;也是教者,为医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经历,现就中医传承教育工作谈几点个人体会。

1 中医传承教育的必要性

中医教育是近代教育和近代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中医传承工作对中医教育及中医药发展事业具有非凡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中医学属性决定中医传承教育的必要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将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等充分融合,体现出独具一格的东方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而这种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使中医形成不同于西方现代医学特有的方法论和生命观。在方法论上,运用了“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法则[3],正如《灵枢·本藏》中说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将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渗透到中医思维,成为中医学中重要的诊察原则[4]。在生命观中,中医将精、气、神认作生命之根本,精是生命本源物质,气乃生命之动力,神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者,三者缺一不可,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道:“生之本,本于阴阳。”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辨证法的基本观点[5]。

医学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如果说教育是文化传承,那么医学教育就是医学文化的传承[6]。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要求:“21世纪的医生,应该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患者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中医学的属性决定其不仅是实体、物质的,更是社会、精神的,且具有显著人文特性[7]。因此,中医传承教育必然是一种多元素、多层面、复合式的教育模式,不仅是学生向老师在单一经验技术方面的学习,更体现在学生对老师情感、道德、素质、操守、思想、态度等人文情怀方面的感知和体悟,并由此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文化修为,思维方式、治学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转化成具有积极意义的职业素养。

1.2 中医学优势决定中医传承教育的必要性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鲜明优势。针对西医无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疾病,中医药能够立足于中医核心理论发挥治疗效果[8]。对于西医有明确疗效的疾病,中医药同样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9]。对于中西医治疗皆有明确效果的,中医能够在疾病不同阶段,通过辨证调整治疗方案,有效改善疾病症状[10]。对于西医治疗效果明确但具有显著副作用的疾病,中医药能够缓解西药副作用,防治由此引发的医源性疾病[11]。对于中西医治疗,皆具有明确临床效果的疾病,中药治疗更具有简、便、效、廉,不良反应少的优势[10]。并且,中医在养生保健、“治未病”领域亦具有其独特优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思想体现在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倡导未雨绸缪,强调防患于未然。

中医传承教育是获取中医名家独到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径。只有通过传承模式,新一代中医人才能获取和继承名家的临床经验,在疾病治疗中积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并通过实践,不断进行临床验证和应用,将名家学术理论加以充实和拓展。21世纪既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足鼎立的世纪,又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世纪。21世纪的思想观念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前移,医学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医学模式”转变[12]。因此,中医的发展伴随着继承与创新,而中医传承教育必然迎合时代所需,顺应时代发展,更走向时代进步。

1.3 中医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决定中医传承教育的必要性

中医是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医生关键在于自主思考能力、临床思维模式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思考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培养是内化和深化的过程,学生应该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宰者和管理者,并紧随老师的思路并将其临床经验通过理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13]。《爱丁堡宣言》提出:医学教育应该把现在广为应用的学习方式改变为更主动的学习,包括自我指导和独立学习以及导师辅导等方法,以保证终身连续学习[14]。而临床实践能力直接决定医疗质量,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学生思考能力、思维模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标准[15]。

中医的传承教育可以有效推动中医人才培养,最显著特征是随师临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有机融合[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学经典、跟名师、做临床”[16]。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提出“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的中医学习大法[17]。学生通过研读中医经典和各大名家医案加强理论学习,随师临证,耳濡目染,将老师或可言传或无法言传的临床经验,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和感悟,经总结提炼,内化成自己的临床能力,并进行再次实践和应用。既可使名师诊疗经验、学术思想、临床特色脉脉相传,更能贴合中医人才培养需求,使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更直接、有效、特色化地提高。

2 中医传承教育的对象和目的

中医传承教育起源很早,早在古代中医传承常以家传师承受教模式,如岐伯师承僦贷季、黄帝师承岐伯、雷公师承黄帝等。但家传师承这种古老的传承模式,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难免受到相对狭隘的临证经验影响,容易产生偏执的一家之言、门户之见[18]。新时代下的中医传承教育并不能简单照搬古代教学模式,随着中医传承辐射面的扩大,传承教育的人才培养对象也应该是多样化及多层次的,包括中医高等院校在校学习或临床实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医学院中医专业规范化培训医师,在职在岗的各级中医师,参加“西学中”培训班的医师等。如此,才能使更多的新时代中医人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尽情沐浴在中医文化中,前赴后继,脉脉相传,将中医事业推向新高度。

中医传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适应中医药发展事业,继承与发扬传统医学,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迎合人民健康需求,与时代共进,与发展同步。然而,中医传承教育的培养目的是什么?①傳统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培养和塑造、中医各大经典和名家医案的研读和强化;②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提升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灵活转变等学习方法,培养个人临床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③专业技术:个人的诊疗能力、以各流派为特色的诊疗技术;④综合素质:包括医德医风、个人素质、人文关怀能力、医学伦理道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些目标的制订和落实需切合实际,且具有中医药传统特色,如此方可为新一代中医人才储备奠定良好基础。

3 中医传承教育的开展模式和内容

传承是中医学术经验延续发展的主要形式[19]。传,意为自上向下地传递、教授;承,意为自下向上地继承、接受。只有通过将名中医诊疗经验、学术思想、医德医风、治学方式以不同模式、不同形式继承发扬,中医中药方可薪火相传。为顺应新时代国家健康需求,中医药传承教育逐渐由既往单一师承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化,大致可以分为“名中医师承”“名中医工作室”“人才研修项目”和“研究生教育”模式[20]。

3.1 “名中医师承”模式

“名中医师承”主要是跟随老师侍诊抄方,整理医案,总结提炼,发表相关论文,记录有效的临证经验,并内化成个人诊疗技能。优势在于与名师零距离接触,更精准有效地把握老师临证思维方式和诊疗风格,学习老师的待人接物、医德医风,大多名医都是德艺双馨的楷模,以身作则、以身施教更具说服力。

3.2 “名中医工作室”模式

“名中医工作室”是以团队成员的形式进行继承,可通过名师查房、讲课等方式,以录音、照相、电脑等技术设备,全方位采集名医各种临床信息。优势在于更加紧密加强团队内部成员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名医经验传承辐射于临床基层,并使更多患者受益[21]。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团队合作,将名医经验以更多形式呈现,包括继续教育学习班、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名师医案汇编等,通过复习与研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将老师经验与中医经典理论有机整合,在感悟、理解、传承中弘扬发展。

3.3 “人才研修项目”模式

“人才研修项目”主要针对具有较强理论基础、较高临床技能、较好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中医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22],着力从医疗、教学、科研全方面提高能力,促使业务骨干尽快成长为新一代名医。不局限于师承制一对一、点对点的培养,更着重于点对面、全方位的提高与培养,有针对性地将名师经验系统整理、全面发扬,并定期进行目标考核,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将名师学术思想在培养对象医、教、研各方面进行渗透、发扬与创新。

3.4 “研究生教育”模式

“研究生教育”是中医现代教育中有效的名师继承方法[23]。中医名家大都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直接推动导师学术经验的传承。优势在于根据名医学术经验,制订切实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案,采用国际认可的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采取与国际相关研究接轨的观察指标,设立阳性对照组,通过实验研究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将名师学术经验通过科研方式进一步验证,并转化成相应科研成果,既有利于后来者继承学习,更有利于将成果推广和应用[24]。科研促使中医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科学论证;推进新时代中医与西方医学合理对接,相互融合;更将名中医学术思想推向更新的科学高度。

4 总结和展望

中医传承教育既是新一代中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更是祖国传统中医文化的弘扬与创新,无论是时代进步下的人民健康需求,还是中医学特色优势和人才培养需求都决定了传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随着中医传承教育工作以多模式、多形式、多元素开展,只有将传承落实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渗透到个人思维模式、职业操守和素质修为中[25];只有有效制订并充分实施传承人才培养规范和标准;只有当传承人才管理和考评制度合理化、规范化,名师宝贵学术思想和经验方可得到真正的抢救,中医传承教育工作方可得到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洁梅,邓鑫.中医师承教学工作的体会和认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54.

[2]  张增国,张成博.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5):424-426.

[3]  张姝艳.中医的教育与传承——基于科学实践哲学视角的反思[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33-137.

[4]  常兴,张恬,孟庆岩,等.从《灵枢》探析五脏“司外揣内”思维[J].辽宁中医,2018,45(6):1193-1195.

[5]  徐国良.略论《内经》中和养生学说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30(2):11-12.

[6]  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7]  严世芸.中医流派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思路、途径和思考[J].中医文献杂志,2017,35(3):33-36.

[8]  白文梅,王兵,廖春燕.麦门冬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血清H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8):92-95.

[9]  曾健,张玲,李军,等.软肝化纤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并瘀血阻络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1):177-183.

[10]  俞璐,林水淼,周如倩,等.中医辨证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7):766-776.

[11]  谭淑文,张雪君,张飞燕.紫丹参汤辅助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J].中医药导报,2018,24(13):77-79.

[12]  王鹿.浅谈“治未病”理念的时代趋势[J].河南中医,2013,33(4):490-492.

[13]  俞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中的现况和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4):63-66.

[14]  展玉涛.加强医学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5):53-56.

[15]  王佳佳,刘文兰,王文娟,等.基于自主学习的中医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27-28.

[16]  刘签兴,路志正.从“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谈中医传承与创新的理性回归[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5):2230-2232.

[17]  朱良春.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J].中医药通报,2005, 4(5):1-3.

[18]  王乃平,朱华,罗伟生,等.现代中医师承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广西高教研究,2001(4):17-19.

[19]  馬苏苏,卢绪香,刘源香.中医院校师承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3):29-31.

[20]  茅建春.关于中医传承模式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1, 17(5):4-5.

[21]  王鹏,刘赓.名老中医工作室发展策略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7,36(11):1017-1019.

[22]  邓鑫,覃洁梅.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教学策略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101-102.

[23]  张剑,李辅仁.浅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医教育,2014(2):4-6.

[24]  周仲瑛,吴勉华,周学平,等.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略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503-506,522.

[25]  盛文兵,张春桃,傅榕赓,等.浅谈在教学中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的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3,19(10):141-143.

(收稿日期:2020-02-0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