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建设方案再探

2020-10-09郑淑芬朱燕欧长贵

科技风 2020年24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激励机制创新创业

郑淑芬 朱燕 欧长贵

摘 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在激励方式、效果、措施、时机和机制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建设方案设计的原则、思想和主要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1.激励方式简单、激励效果有待提升

当前,许多高校普遍大多将激励机制的关注点集中在物质奖励和正强化两个方面,但过于偏重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以及过于依赖对大学生的奖励激励而忽视对其实施惩罚激励,激励效果必然会有所局限。例如,当前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或竞赛相关得分与学生的奖学金挂钩,但这种过于依赖物质奖励的激励方式难以从精神层面对大学生给予激励,导致对学生的精神需求无法进行刺激和滿足,因而大学生也难以从内心深处接受创新创业这种观念,并为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付出足够的努力[1]。

2.激励措施针对性不足

当代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求相关活动的开展均应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因而所构建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必须是在总体层面下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特征,这要求为实现该激励机制而采取的激励手段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进行及时的调整[2]。目前,各类高校大学生在个性上十分突出,且有着自己的想法,再加之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发展转型期,新一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者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措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在感情上伤害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激励效果。

3.激励时机选取不当

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激励的过程中由于未能够及时落实奖惩措施,很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因为对学校缺乏信任,致使他们后续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大减,激励制度与措施难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产生引导和约束作用,这就有违于传统激励的初衷。心理学认为,及时实施激励措施,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激励效果,而滞后的激励措施是无助于实现激励预期目标的。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对激励的认识来看,当前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激励陷入到了一些误区之中,这表现为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在机制上还有些不成熟地方,许多高校还没有针对这项活动的开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激励体系,这就使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者在实施对大学生的激励措施时没有比较有力的理论支持,也未能够比较好地了解激励客体的个体特点和行为规律,他们往往凭借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决定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激励,而忽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和他们自身的个性要求,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高校的激励和刺激,而未能够充分表现他们自己的想法。

从激励制度来看,在高校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当前许多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激励时,仍然存在着机制不健全、激励方式简单、陈旧以及未能够结合高校实际的问题,这也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和灵活性。激励方式的选择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反馈、实际需求和个性特征,改变以往说教式和过于强调物质奖励的激励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显著提升激励效果和激励机制的创新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建设方案设计

(一)基本原则

高校所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注重创新创业观念的培养,凸显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依托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个人优化,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服务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四是在课程建设中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升创新创业激励的实效性。

(二)主要思路

1.主要目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旨在达成目标,即:帮助大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确保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实践内化为大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目标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更是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重要落脚点。

2.主要内容

根据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目标,再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激励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该机制的内容:第一,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创新激励的重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水平;第二,高校应制定扶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及时获得孵化和应用;第三,高校应加强自身与社会的联系,形成校企互动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格局,保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的源头活水。

3.保障机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在国家政策、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来看:在国家政策支持上,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体制改革、倡导创新驱动和大力推动创新创业的相关指导政策文件,且李克强总理还从国务院的层面明确了扶持高校创新创业的总体目标,这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的相关培训,提升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在实践平台搭建上,高校应在校内外搭建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或载体,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实训和实习的锻炼机会。

(三)激励措施

1.激励平台的构建

高校应加快一体化激励平台的构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环境、资源、政策支持,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起良好的激励环境,帮助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第二,应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避免其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不适宜的“官本位”和“重农轻商”等思想的影响,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第三,制定更有力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扫清大学生开展“双创”活动以及高校开展“双创”教育面临的困难。

2.激励载体的探索

高校在对大学生“双创”活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注重内部与外部激励结合,借助于课程、企业实践和其他载体等多种方式,激励他们积极从事“双创”的相关活动。例如,开设“双创”课程,指导学生掌握相关“双创”知识;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双创”指导服务,使之始终保持对“双创”的興趣和热情,激发其兴趣和信心。

3.激励方式的优化

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激励的过程中,应坚持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双创”咨询服务,为其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帮助,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高校优化创新创业激励方式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应完善创新创业奖励标准,分析高校师生从事“双创”活动的内生动力,激发其“双创”热情,从而采取相应的“双创”行为。第二,应借助于新媒体和校内多种媒介对本校“双创”优秀事例、先进事迹及其经验进行宣传推广,使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或教育的师生获得精神上的激励,以维持高校师生的“双创”内生动力。第三,应适当对大学生在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不当行为进行惩罚,以反向激励大学生从事“双创”活动的意识。

三、结语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这项活动的激励在方式、效果、时机选取和机制执行等方面都存在的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的社会环境、高校对激励的认识、高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激励制度和环境营造都有关联。高校要建立起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需要注重创新创业观念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展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以及在课程建设中加强实践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加强激励环境的营造、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建立和健全创新创业激励制度以及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段辉琴,陆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2):16-18.

[2]张玲菲,孙峰岩,刘万里.新常态下完善高校毕业生在茶叶企业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0):179-180.

基金项目:2017年8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JK16BJCY31)

作者简介:郑淑芬(1984—),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激励机制创新创业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