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探析

2020-10-09于斌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机制建设常态化

于斌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背景下,推进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有利于个体主观意识偏离客观实际的适时纠正、人民内部矛盾的及时正确处理、良好政治生态的持续营造。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发展面临动力不足、运行阻滞、约束失衡的现实困境。为此,健全相应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建设的重点路径。

关键词: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5-0070-06

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1]“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得到普遍开展,推动了党内正气明显上升,党风持续见好,也带动了良好社会风气的上扬。但是,也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认识和实践误区。着力推进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的价值意蕴

常态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一种经常性状态。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从时间维度强调“时时”,从空间维度凸显“处处”,从参与主体维度延伸到“人人”。它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可持续性特征。常态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主观与客观的适时纠偏、非对抗性矛盾的正确处理、良好政治生态的涵养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必要性。

(一)有利于个体主观意识偏离客观实际的适时纠正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与个体认识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个体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主观思想偏离客观实际。“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3]294因此“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3]284这就需要个体发挥自觉能动性在实践的基础上纠正错误认识,形成正确认识,使主观符合客观。然而,“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过程也是无穷的。”[3]295由此,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可能仅通过一次或者一段时间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因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需要以常态化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推进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向前发展。

(二)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及时正确处理

敌我矛盾一般属于对抗性矛盾,通常采取专政的方式予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就不能以简单粗暴的强制性手段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出现“左”的问题,但又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就会养痈为患,甚至使矛盾的性质发生改变。那么,如何处理呢?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4]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法。由于“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3]305,尤其是社会思潮多元并存、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内部矛盾时常发生、经常存在,也决定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开展的客观必要性。

(三)有利于良好政治生态的持续营造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对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多呈现“运动式”间断形态,即通过一个时间段以一种任务要求的方式推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尽管在实践中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带来的弊病是党员干部往往“红脸出汗”一下子,“咬耳扯袖”一阵子。一旦刚性的外在压力消失或者减弱后,有的人立马“涛声依旧”变回老样子,甚至一些人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视为来去匆匆的“一阵风”或者表演作秀的“一件外套”。良好的政治生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一蹴而就即可达到,这其中就需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开展促进党员干部保持自我革命状态,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常态化保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

二、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的现实困境

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自我批评难,相互批评更难。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现象还大量存在。”[1]实现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一)动力缺乏

缺乏动力的引领,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如同一辆缺油少电的汽车难以持续运行。动力有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牵引力。两者紧密联系。内在驱动力需要外在牵引力的“催化”,而外在牵引力要以激发内在动力为目的以实现党员自觉地经常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尽管党内对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注入了强劲的外部推力,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作为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主体的党员干部,相当一部分人存在明显的内生动力不足。调查发现,一些人从主观意愿上就根本不想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有人甚至指出,批评自己就会在众人前丢了“面子”,还会给人留下“辫子”;批评他人会伤了和气与人结下“梁子”,批评同事就可能会失去民意测评的“票子”(选票),批评领导或许日后被穿“小鞋子”。于是在基层一些地方开展民主生活就出现了批评自己如同“蜻蜓点水”一样避实就虚,批评同事就像“隔靴搔痒”一样做做样子,批评领导换作“变相表扬”尽显谄媚姿态等诸多啼笑皆非的乱象。

(二)运行阻滞

如同汽车持续平稳行驶需要坚实的路基和良好的路况一样,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开展离不开载体的夯实和渠道的畅通。“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党员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都是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載体,但是这些组织生活制度在一些基层党组织贯彻执行中由于时间上、人员参与上和环节流程上没有落实到位,使得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开展受到阻碍。有的地方仅仅在建党节前后象征性地开展“三会一课”活动,其他月份中很少如期召开。一些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时候,到会者总是寥寥数人,要么是有些领导忙于其他事务而不能参加,要么一些党员以五花八门的理由而缺席。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民主评议党员过程中对于个人自评、党员互评、领导点评等环节没有落实到位,甚至有些党支部仅仅让党员在表格上“划钩”就算进行了评议。

(三)约束失衡

在一段历史时期,由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一时间出现“帽子”乱扣,“棍子”狠打,让一些党员同志仍然心有余悸。在民主集中制遭到扭曲和走样的情况下,批评和自我批评也会出现失控的情形。有的领导将“执行决策”等同为“进行决策”,将“个人意图”等同为“组织意图”,实行“家长制”,大搞“一言堂”,听不得半点批评,容不下丝毫异议,以权力任性进行任意地批评或随意地压制批评。有些党员干部一味“讲和气”“搞平衡”,对下级只鼓励不批评,只包容不纠错,以“好人主义”冲淡批评。当批评和自我批评在范围边界不明、评价机制不健全的状态下,也会出现失序的情形。现实中有些党员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批评泛化到日常生活中的批评,随意进行批评指责,造成众人都谨小慎微。由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和客观标准,而党员个体之间的批评往往存在主观感受上的差异性,这样就造成了党员之间的误会和不团结。

三、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的机制建设

(一)健全动力机制

1.教育引导驱动

革命时期,大多数党员同志冲破“面子”的束缚,打破“官本位”的禁锢,不计个人得失,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坚定。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才不会被私心所扰,受人情所困,因关系所累,为利益所惑。因此,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让党员干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要建立定期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同志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论成熟促进理想信念的坚定。要适时开展现场教学,邀请老党员或革命先辈后代进行访谈教学,以红色情境熏陶和红色故事的感召促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此同时,要加强方法教育,让党员干部善用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一些党员同志正是缺乏相应的批评方法艺术,导致实践中批评效果不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于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诸多重要论述,为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法指导。要定期举办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专题培训班,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做到坚持主流与支流相区分、注重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突出量变与质变相联系、把握历史与未来相贯通。

2.正向激励推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推进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开展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保障,让党员干部积极拿起这一武器。其一,建立和完善荣誉鼓励制度。相比一些将问题藏着掖着,把矛盾捂着盖着的“好老人”,那些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发声和斗争,面对是非曲直敢于仗义执言的“硬茬儿”更为显得难能可贵和值得肯定。批评是“良药”但是多“苦口”,自我批评能“洗心”但是也“揭丑亮短”。应通过设立“诤言奖”等相关荣誉鼓励制度对那些在党组织面前经常有根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党员予以表彰。其二,建立和完善物质奖励制度。从查处的贪腐案件中可以发现一些腐败分子令人发指的行为给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失。亦或者一些部门领导拍脑袋决策给当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有些损失很难进行弥补或挽回。在痛心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与其事后严惩,还不如事前就介入,实现抓早抓小。可探索建立相应制度对于那些通过批评得以及时避免或挽回国家、集体重大利益损失的党员同志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其三,建立和完善考评激励制度。根据党章的规定,党员有权利也有义务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也是党的根本大法所规定的党的干部一项基本条件。因此,批评和自我批评应纳入党员党性考核指标,对那些勇于自我批评和敢于开展批评的党员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

(二)健全运行机制

1.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

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开展的重要条件。一是时间上要充分保证。依据规定,支部党员大会要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支部委员、党小组会要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课要半年不少于一次。党员谈心谈话和民主评议制度也要根据制度规定如期开展。二是参与人员上要应到尽到。每位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过党的组织生活,普通党员要无条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基层党组织要加大对“三会一课”参与人员的考勤力度,对无故缺席人员要依规依纪严肃处理。三是环节流程上要执行到位。各级党组织在开展组织生活会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该进行的环节一个都不能落,该执行的步骤一个都不少。只有通过时间上充分保证、参与人员上应到尽到、环节流程上执行到位,党员干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才有平台、有机会,否则就会出现“水中花,镜中月”着不了地的问题。

2.积极畅通批评监督渠道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关起门来的自弹自唱”,需广开言路,畅通批评监督渠道。其一,要畅通基层群众批评监督渠道。习近平深刻指出:“让人民支持和帮助我们从严治党,要注意畅通两个渠道,一个是建言献策渠道,一个是批评监督渠道。”[2]推进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建议应用“互联网+”模式,打造集开门接访、网上信访等于一体的综合信访举报平台,广泛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其二,要畅通民主党派人士批评监督渠道。民主党派客观而中肯的批评意见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重要的参谋价值。各级党组织要经常性召开民主协商会、座谈会,积极鼓励民主党派人士谏诤言,帮助我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其三,要畅通新闻媒体批评监督渠道。新闻媒体批评监督具有传播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和优势,对一些党员干部的不良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震慑力。因此,要强化党务政务公开制度,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资源,发挥新闻媒体批评监督的积极性和活力,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

(三)完善约束机制

1.厘清范围边界

没有合理的范围边界,容易造成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随意化,不仅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造成严重的消极后果。其一,党内同志之间的批评应以党章为基准,以党纪为底线,以党性修养为内容重点。党章是全党的总规矩和总遵循。党内同志之间的批评应该在党章的范围框架内,对那些违反党规党纪的言行必须进行旗帜鲜明地严肃批评,并且作坚决地斗争。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與日常生活中的批评应有所区别,重点应从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法治思维、反腐倡廉等党性修养方面及时“咬耳扯袖”。其二,党外人士及新闻舆论的批评监督应以宪法为基准,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底线,以问题整改为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党外人士及新闻舆论的批评监督要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框架内,决不允许脱离宪法和法律的非法批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任何来自党外的批评都不能逾越这一“红线”。此外,党外的批评监督应尽量避免空泛,要以问题整改为重点,帮助中国共产党及中共党员干部及时发现问题,深刻分析问题,妥善解决问题。

2.明晰评价标准

如果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批评就可能导致因个体主观感受的差异而失真和偏向。习近平强调:“无论批评和自我批评,都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与人为善。”[6]这一重要论述为如何开展及怎样评价批评和自我批评提供了基本遵循。一看是否实事求是。评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首要标准是实事求是。只有对反映的问题和现象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事实清楚,又是非分明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才最有信服力。那些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批评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更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二看是否出以公心。党内政治生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如果夹杂个人恩怨、关系亲疏、利益得失,不仅失去批评的原本初衷,严重者会恶化政治生态。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只有秉持公正,一心为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才会被真正尊重和认可。三看是否与人为善。那些造谣诽谤、煽风点火、打击报复、排斥异己的批评不是与人为善,那些姑息纵容、文过饰非的批评也不是与人为善,这样的批评既是对党内同志的损害,也是对党的事业的戕害。与人为善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对人对己的高度负责和真正爱护,是忠言虽逆耳但利于行,是良药虽苦口但利于病。

3.防治脱轨越界

批评和自我批评一旦被别有用心地乱用、滥用,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治病救人”效果,相反会伤及无辜,甚至造成严重消极影响。为此,一要严肃处理诬告陷害行为,防止歪风邪气扭曲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内政治生活中鼓励和倡导开展批评,但绝不是无原则、无底线、无约束的肆意妄为。对那些造谣诽谤,煽风点火,借批评之名行打击报复、排除异己之实的诬告陷害行为必须要严肃处理。二要规范权力运行和制约机制,防止权力任性妨碍批评和自我批评。一方面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决纠正唯票、唯GDP等取人偏向,坚决克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倾向;另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实行正确集中,不得以权力压制党员有根据的批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講话[N].人民日报,2016-05-03(02).

[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9(02).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06-19(0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77.

责任编辑:周育平

猜你喜欢

机制建设常态化
建立健全基层人民银行党建工作量化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探究
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探析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机制管理的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研究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