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视角下优化社会治理的四重维度

2020-10-09朱孝红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社会治理

朱孝红

摘要: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采取有效的社会治理是确保需要更好实现的关键。同时,追求美好生活也对优化新时代社会治理具有积极意义。美好生活需要从多重维度推进社会治理,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升新境界、注入新动力、提出新定位、引领新诉求,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追求美好生活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两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关键词:美好生活;社会治理;伟大实践;新定位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5-0038-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的一些“软需求”逐渐上升为刚需,构成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向往。然而,美好生活需要在现实中又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呈现出个体性、差异性的特征,甚至还可能会出现相互之间的“美美”冲突,必须要加以正确引导。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良好社会治理是确保美好生活实现的关键条件。同时,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过程也顺应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从多重维度推进社会治理,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升新境界、激发新动力、确定新定位、引领新诉求。追求美好生活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两者共同体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一、目标维度:美好生活赋予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愿景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体现出更高的境界追求,然而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解决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诸多现实问题,让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新时代,面对社会治理的新情况和新使命,应始终坚守治理“初心”,推动治理目标由解决现实问题向满足人民需要的治理模式转变,不断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愿景。

(一)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时代性

美好生活需要的重点在“美好”二字,作为关键字眼,它反映的是新时代社会需求结构的转型升级。人们在理解美好生活需要时,必须全面深刻把握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美好”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且每个发展阶段都有某种不同的美好生活标准。因此,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处在人们奋斗的征程上。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正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要关注的时代课题。也就是说,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应充分反映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充满现代性,紧跟时代脚步。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由过去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好不好”的问题,具体内涵已由满足人们生存性需要转变到更多关注发展性需要,发展性需要成为人们的主要需要。这就给新时代社会治理以极大启示:新时代治理理念和治理目标要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管制到“善治”转变。新时代社会治理,应以更加主动、更为前瞻的视角推动社会利益关系的有效协调;治理目标应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更高层面推进;应不断提升治理的科学性、创造性,使社会治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应以人民性、科学性、精准性为基本准则,增进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目标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3]

(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针对性

美好生活需要的落脚点归根到底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社会民生需求,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人民对生活需要的满足正在不断实现之中,且取得了极大成就,体现出伟大时代非凡的推进力和人们不懈奋斗的精神。但由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短板,使得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交织叠加。社会治理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局面,需要有新理念、新举措。

举例来说,在美好生活视域下,人们总是向往生活在一个更和谐、更公正、更安全、更有序、更友善、更有活力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又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新时代社会治理应从人们的思想和现实需要维度出发,积极关注每个人生活需要的动态性与个性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协调和引导,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美美”冲突,激发社会活力,规避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三)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改革开放使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大一统”社会开始不断分化,特别是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型,使得传统的社会治理格局已越来越不相适应。面对社会阶层、群体的高度分化,社会利益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能否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引导人们科学对待和理解美好生活的现实诉求,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着力点。

人民的需要就是共產党人的使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范围与程度,是新时代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评价依据。满足不同阶层、群体、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正确引导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校正、塑造和提升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目标,使之具有更高的合理性与现实性,既是新时代优化社会治理的任务,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要更好地聚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现实资源,强化问题导向,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充分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引导人们生成合理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推进社会治理的时代创新。

二、现实维度:美好生活激发新时代优化社会治理的新动力

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以增进人民利益、提升人民福祉为发展目标。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突出彰显了满足“谁的美好生活”,有力回答了社会治理“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推动社会治理从传统“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和治理动力不足的问题。全面推动社会参与治理能力和动力的提升,对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意义重大。强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可以有效聚集各种力量,坚持问题导向,为推进社会治理注入新动力,让社会治理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美好生活需要调动和激发社会深层活力

面对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需要不断提升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时代要切实注重发挥好不同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尤其要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各方“共同努力”,从而增强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动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能赢得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工作的支持、信任、参与和期待,激发社会自治、自主的能动力量,尤其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更加强烈,从而有力地调动和激发社会深层活力。

需要是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能极大地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形成推进社会治理的强大动力。在传统社会治理中,由于更多地强调社会管控,导致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并且呈现自上而下的治理单向度,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社会自身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难以很好地完成社会治理的根本任务,治理中“缺席”和“越位”现象时有发生,治理效果也难以为继。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则强调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激发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调整和激发社会治理的深层活力。

(二)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人的需要本身是通过实践在改造自己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总是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去生产、生活,并在需要的满足和再生之中创造历史、发现历史。美好生活需要体现新时代人的需要与社会文明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所形成的需求共识,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美好生活追求绝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落实在人们的具体行动中。“需要”是激活生活的一把钥匙,是驱使人类活动的动机。美好生活需要表现为一个不断地由“较低的系统”向“较高的系统”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设想美好生活样态时,也应考虑到:美好生活从需要到满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的实现是一个渐进动态的过程,只有持久地努力,美好生活才会由梦想变成现实。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的满足程度关联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的主观努力程度,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有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时不我待地不懈进取,当代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就能由设想变成现实。习近平曾告诫我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4]。人们的美好生活绝不会从天而降,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一切幸福美好只有靠奋斗才能实现。这也就意味着,只有社会全体成员努力奋斗、携手共进,才是新时代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路径。面对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甚至每个个体的多样化需要,要超越互相之间的“美美”冲突,真正实现“美美与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协商、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形成相互依赖、紧密团结和相互帮助的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此,美好生活需要将推动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形成。

新时代,只有激发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从而形成整个社会参与治理的“合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一个总体上满意且不断丰富的生活状态,总是人们通过自由自觉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去创造的。植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向多元化转变,能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5]因此,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要不断促进社会多元合作,让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要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职能,强化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着力培育社会主体公共性与治理意识;要通过多元协同互动,努力化解在实现美好生活中存在的“美美”冲突,从而不断推动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形成,实现良好社会治理效能。

(三)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化

新时代,人们的追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即向着更高生活质量的发展型和推进自我实现型需要转变。这些需要体现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自我选择,反映需要结构的不断优化,满足难度不断加大。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取决于新时代良好的社会治理和有效的社会供给。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须推动社会供給结构的改革,这其中必然包括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首先,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这既明确了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的目标,又对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要实现更高质量的治理,使全社会既能够充满活力,又能够及时化解矛盾风险,实现和谐有序,需要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习近平强调指出:“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6]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需要运用先进的治理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精准化与高效化。这是因为从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只有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的精准化、高效化,才能有的放矢地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美好生活诉求,关切到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针对人们需要呈现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要求社会治理创新既要把握共性又要把握特性,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实现良治、善治,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行动,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系统整合凝聚合力的过程。因此,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既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又帮助他们解决困惑与难题;要坚持发展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动态认识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价值导向,注重用规则和制度来约束与重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不断落实我们党治理为民的价值追求。

三、价值维度:美好生活寓意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定位

社会系统具有抵抗扰动、消化扰动的能力,可以通过管制实现和维护社会的稳定。而社会治理则是要通过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重塑社会秩序来确保社会稳定有序。新时代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社会治理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更高的价值定位。美好生活需要具有较高的层次性、主体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需要的层次也是依次递进的。美好生活体现在美好的价值引导下人们主动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发展与稳定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谐与共享是美好生活的深层追求。可是,人的需要总是具有多样性的,甚至还带有非常明显的比较性与社会性特征,同时生活中还会出现一些可能会遮蔽美好生活真意的过于“物化”的生活方式。因此,新时代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这就对新时代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价值定位。

(一)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治理更加注重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7]由此可见,不公平问题已成为影响“美好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公平正义是“美好生活”的时代蕴意,蕴含新时代人们的价值期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利益日益多元化,出现了不同的特殊利益诉求,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要协调好各个群体、各个组织的不同利益。因此,防止认知偏见、提升价值共识、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应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实践中必须明确的重要目标。良好的社会治理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其终极价值取向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追求公平正义,“美好生活”才更有内涵、更有境界。“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8]显然,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视角下,社会治理应让社会成员普遍感到自己有和其他人同样的人格、尊严、权利、机会,要使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合作、友爱。这就需要不断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社会治理不能再用强制方式消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而是要通过协调多方面利益关系,推动社会治理更加人性化、具体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二)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治理更好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

美好生活使人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提升人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面对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新挑战、新要求和新期待,社会治理要强调重在服务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中,帮助人民解决最现实的问题。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的事情作为大事来做,强调管理就是服务,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牢记使命担当,不断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强调,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9]148在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中,要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将党的意志落实到社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任务,建立服务供给与人民需求有效匹配的长效机制,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实际上,脱离民生谈社会治理,就会变得流于形式、空洞无物。我们要不断推进更高水准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让社会治理更具开放性、包容性,更好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治理观。要不断强化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促进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协调互动,不断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美好生活需要有力推动社会治理实现“善治”

进行社会治理的新定位,必须深入探索进行新定位的要素与方法。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阐明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属性,但具体到不同的阶段又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新时代,美好生活应该体现为自主的生活、成功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这样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可能实现的规范性诉求,但当我们的这种追求超出了相应的限度,往往即使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也难免会出现现实的制约性,而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具有相通、相同的一面,也有冲突和矛盾的一面。因此,新时代社会治理应重在引导社会达成利益共识,既要让不同利益主体都有充分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或平台,又要确保各利益主体在沟通交流、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社会治理还应以“动态治理”为基础。所谓“动态治理”,就是: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制定和调整相关的政策以及实施方式,促进社会公正秩序的建立,不断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人们追求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预见性。

由此可见,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新时代社会治理要更具动态性与有效性。面对社会变革,不能坚持静态的和机械的做法,而是要优化社会治理运行机制,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实现社会治理的“善治”目标。具体说来就是:在治理政策的选择上,应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关注现实与引领未来的统一;在治理理念上,既要强调有雄心壮志,又要循序渐进;在治理价值引领上,重在推动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治理路径上,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新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四、实践维度:美好生活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诉求

新时代催生美好生活需要,而供给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前提。美好生活从向往到实现,要依赖外部要素的供给,实现供需两侧的平衡发展。新时代加强社会治理,需要认识和了解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并把它作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力量源泉,促进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的转变,保障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美好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破解之道,形成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的新诉求。

(一)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社会治理的人民性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是主体,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我们党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社会治理应充分体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性,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关注人民的各种需要出发,在行动上走进人民心里。社会治理创新应有效满足人民最迫切的要求和愿望,不断增强人民的心理认同感和现实获得感,不断推动实现人民新时代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让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真正从根本上体现社会治理的时代价值和实践逻辑。

社会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社会的特殊性,发挥社会的自主性,强调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10]。在此前提下,强化人民性的社会治理成为时代必然。社会治理人民性的实质是坚持人民主体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的幸福至高无上。为此,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全面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情怀,忠于人民的核心治理追求,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推进和优化社会治理,确保实现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治理目标,不断开创我国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人们都在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层次全面升级,然而,美好生活的需要总是相对的,应当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已经发生了转化,但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没有改变;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能够不断得到满足,但在现实层面,依然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由此,新时代社会治理需要适应社会结构多元化以及多样化发展趋势,在实践中更多地从人们情感和心理层面出发,关注群众所急所需,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动性,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优化社会治理的着力点。

美好生活需要不是独享的需要,而是人民大众实现共享的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这样一个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优化社会治理的时代之需。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社会身份地位、需求层次与文化价值观等存在差异,社会治理绝不能一刀切,忽略了群众需要的现实多样性。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要求推动社会治理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注重人文关怀,围绕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化解社会矛盾等提出精准政策。由此,需要不断推进精准治理,提升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社会治理在本质上就是做好群众工作。“虽然每个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千差万别,但在差异中有着最大的公约数,那就是共享的美好生活。”[11]新时代,人民的需要趋向全面化,要立足于人的需要本质,深入大众,做好管理服务和沟通协调工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能只停留于口头承诺和政策宣传,而是应该更好地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让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体察民心、了解民需、解决民困。只有坚持到群众中去,将社会治理做细做小,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社会问题,社会治理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三)强调“美美与共”理念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成员对美好生活的构建,要坚持以“公正”为核心进行价值统筹,推动整个社会共同奋斗。面对不同阶层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在社会治理中,要防止需要的横向膨胀以及逆层次发展;要对不合理的非正当需要加以遏制,并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正当需要、满足长远需要;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下,要不断化解“美美”矛盾、诸善冲突的问题,重塑和引导人民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要满足人民的正当需要,协调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美美与共”,离不开大家的同心协力、共同参与。不断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治理实践中来,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既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固有内容。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社会治理主体治理能力不足,包括管理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等相对薄弱,让社会治理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极大地浪费治理成本。公共服務的有限性与公民利益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需要推动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升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整体上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同时,真正幸福快乐的生活只能在共同行动中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是共同奋斗的力量之源,能不断提升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更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新时代坚持共同奋斗,能充分释放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活力,积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从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3]周红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2):123-13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5]吴宏政,吴暇.美好生活的“劳动价值论”[J].湖湘论坛,2019(5):46-52.

[6]习近平.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N].人民日报,2016-10-10(0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0.

[8]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5-2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

[10]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1).

[11]冯大彪.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意蕴、当代价值与实现路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6):56-62.

责任编辑:曹桂芝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社会治理
“美好生活”的路上,车是什么样子的?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为了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差异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