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0-09-30杨振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3期
关键词:光凝光斑敏感度

杨振国

(内蒙古乌兰察布朝聚眼科医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 引言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在临床采用传统方式主要为激光光凝,使用时,一般会调节激光能量达到在视网膜上产生可视性光损伤斑,一般呈灰色甚至白色[1]。该治疗过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在吸收激光能量后向周围呈放射状传导出去,产生生物热效应,进而使得周围的光感受器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2]。因此激光光凝在CSC中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在视网膜的光凝点处一般还会形成视野暗点,或伴有其他并发症[3]。微脉冲激光的概念来自于90年代外国学者的研究,在这个新概念中,主要用纳秒(ns)或者微秒(μs)作为脉冲持续时间的单位,相对以往有了明显的缩短[4]。微脉冲激光治疗时同样调节适当的激光能量用于视网膜渗漏点照射,然后由RPE细胞里的黑色素颗粒将其吸收,产生生物热效应,形成微气泡,但限制于黑色素颗粒周围,当这些微气泡运动和膨胀后,其产生的机械力作用于RPE使之破裂分解[5]。这一整个过程都发生在RPE里面,热效应、机械力等均未发生传导,有效防止了视野暗点的产生以及规避了损伤光感受器细胞的过程[6]。文中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作为研究时间,抽取了单眼患CSC的患者共74例,就微脉冲激光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做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共计纳入74例单眼CSC患者,共设置两组,观察组的治疗方式为微脉冲激光,患者人数37例,对照组的治疗方式为传统激光光凝,患者人数37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7例,年龄 2~45岁,平均(38.55±4.35)岁,患眼矫正视力(0.48±0.22);对照组中有男31例,女6例,年龄24~44岁,平均(38.96±4.63)岁,患眼矫正视力(0.49±0.23)。对比两组资料其间差异非常小(P>0.05)。纳入标准:①单眼CSC患者;②经检眼镜检测、视力检测、FFA检测等确诊为CSC的患者;③研究内容告知患者及家属后获得双方的认可,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青光眼或白内障等其他类型的眼科疾病患者;②在了解研究后拒绝参与或中途退出的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准备好波长532 nm微脉冲激光治疗仪,200 ms曝光时间、100 μm光斑直径,将半导体激光设置模式为连续波形,找到视网膜颞侧血管弓定位,对准,调节半导体能量,可以观察到烧灼反应为最佳,确定好合适的阈能量p。将仪器模式调为微脉冲模式,并根据一次循环中激光作用时间占的比例将微脉冲的阈下能量设置好。比例:若有1.5 p阈下能量值,那么为20%负载率,若有2 p阈下能量值,那么为15%负载率,若有3 p阈下能量值,那么为10%负载率,100次的脉冲有50~100 Hz频率,10~40 ms曝光时间治疗结束时看不到光斑响应。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前需要先扩大患者瞳孔>6 mm,可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并通过患者的眼部照片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定渗漏点的具体位置,选择围绕渗漏点向外延展100 μm的视网膜,调整黄斑中心、光斑之间的距离,确保在进行微脉冲光凝期间,该距离>200 μm。对照组传统激光光凝,找到渗漏点后直接使用波长532 nm进行光凝,75 μm光斑、0.1 s曝光时间、8120 mW功率,TSOI级光斑反应或者稍弱的光斑,调整黄斑中心、光斑之间的距离,确保在进行微脉冲光凝期间,该距离>300 μm。

1.3 观察指标

(1)应用检影验光法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以0.8为界限,低于0.8,则表示患眼存在弱视或其他问题。(2)应用微视野计(MP-1)对患眼视网膜光敏感度值进项测定,对比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5周时的光敏感度值。(3)比较两组治疗后各种并发症的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很小(P>0.05),在治疗后,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都上升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大(P>0.05),见表 1。

表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s)

表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7 0.47±0.32 0.79±0.31对照组 37 0.48±0.27 0.81±0.27 t 0.145 0.296 P 0.885 0.768

患眼视网膜光敏感度值比较,治疗前两组间仅微弱的差异(P>0.05),治疗后5周,观察组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值上升,而对照组下降了,明显观察组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值更高(P<0.05),见表 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5周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值(±s, dB)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5周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值(±s, dB)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7 17.40±2.48 20.79±2.61对照组 37 17.02±2.35 15.04±3.25 t 0.677 8.391 P 0.501 0.000

对照组发生9例并发症,观察组发生2例并发症,显而易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n, %)

3 讨论

传统激光光凝使用中,常在光凝点对应处形成视野暗点,这主要是由于操作中视网膜中局部区域的全层组织受损甚至直接坏死导致的[7]。临床实践中指出,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的治疗RPE,防止热效应、机械力向周围传导,保证光感受器细胞及附近组织不受侵害,就可以避免视野暗点的发生[8]。这一发现在CSC临床研究中意义重大。在微脉冲激光概念被提出后,不断的有研究指出,该治疗方式通过调节适当的激光能量,在针对RPE的治疗中可以实现较高的选择性,视网膜应用微脉冲激光照射过程中,RPE细胞将会吸收该能量并将该能量限制于该细胞层内,阻止其对外的传导,并且临近RPE细胞可以对已经受损的RPE细胞进行修补,更好、更快速地促进患眼血视网膜外屏障功能的恢复[9-10]。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的37例患者运用了微脉冲激光治疗,结果,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在治疗前,两组间差异很小(P>0.05),在治疗后,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都上升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大(P>0.05);患眼视网膜光敏感度值比较,治疗前两组间仅微弱的差异(P>0.05),治疗后5周,观察组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值上升,而对照组下降了,明显观察组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值更高(P<0.05);对照组发生9例并发症,观察组发生2例并发症,显而易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

作为一种新式的视网膜病变疗法,微脉冲激光在临床应用中在保护视觉功能、减轻疼痛方面优势更明显,并且对患者眼睛造成的损伤更小,副作用小,有助于治疗安全性的保证

猜你喜欢

光凝光斑敏感度
不同时机视网膜激光光凝辅助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分析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采用雷珠单抗和光凝治疗的效果分析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有趣的光斑
主角光环
有趣的光斑
夏末物语
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护理体会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